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傳播學】傳播的五種型別-自我傳播【16】

作者:由 沛靈公子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0-25

大眾傳播的五種型別: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傳播的型別。目前的型別,有幾種分類標準。

第一種分類標準,是比較傳統的,就是按照全部的主體進行分類,也就是說按照受眾來進行分類。

【傳播學】傳播的五種型別-自我傳播【16】

因此,我們可以分成這樣五個層次的型別,這個金字塔的形狀來表示。越在下面的傳播形態越基礎、發生的頻率越高。

下面的是上面的基礎,那麼最基本的傳播呢就是“自我傳播”。

一、自我傳播:

自我傳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這種傳播,而我們自己卻對自己並不瞭解。

我們上面一章有說過,傳播的互動模式(沛靈公子:【傳播學】-傳播的三種模式),如果按照第一種模式(5W)模式來說,傳播模式中一定要有兩個角色,即:傳播者和受播者。而如果傳播者和受眾的範圍,完全重合,那麼自我傳播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認真討論下:“自己”這個概念。這聽起來可能有一些嚴重,讓人聯想到人格分裂,或者是雙重人格。

但是在現實中間,確實會存在著自我的分化:看似“自我”是個整體,但“自我”中間還有社會的存在。

如果人和人僅僅是一個獨立的“自我”,並以“自我”為中心,那個人之間是無法構成社會的,我們講一個社會的存在,就因為這個社會中間每一個人除了考慮自己以外,還會考慮別人,和整個社會的需求。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的感受,為所欲為,那就有可能會擾亂社會的秩序。從而為社會所不容。在個人主義和社會秩序有所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會感知到兩個自我。

1。1、“主我(I)”&“客我(me)”

美國心理學家:米德。根據米德的觀點,【沛靈公子:【名人堂】米德,喬治·赫伯特】人的“自我”意識就是伴隨著意義的傳播活動形成的。他認為,自我是“主我”(I)和“客我”(me)的統一,前者是個人的主體意識,後者是從周圍觀察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識只有透過與他人的意義交換(即傳播)才能得到,“客我”和“自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一的社會自我。

【傳播學】傳播的五種型別-自我傳播【16】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1314011。html

比如說:嬰兒,剛剛成長的時候,只有“主我(I)”,他沒有“客我(me)”這個概念。因此,他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他不會在乎父母及其他人在想什麼,方不方便,也不會在意別人對於他自己覺得評價(熊孩子)。直到,有一天,小孩兒子,認識到“鏡子中的自己的形象”就是自己,而這對人的認知提升,是一個飛躍。很多動物它是沒有這樣的認知飛躍的。

人作為一個高階動物,會很在意別人的眼光,這是人的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比如:“臉紅”

“臉紅”是一種生理反應,同時也是有心理反應。在你突然意識到,自己當下的這個行為,會被別人認為很可笑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丟臉。這個時候這種抑制不住的生理反應會出現——“臉紅”。所以臉紅本身就是一種Me的體現,就是社會的自我的存在。

正因為我們心靈裡面有這樣兩個部分(I&Me),這個社會才成為可能。因為我們的心靈裡面(即住著“個人”,也住著“社會”)。所以我們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都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考慮社會的評價。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想,我們就可以建立起一種協作關係,因此:我們會與他人有很好很融洽的合作關係。

由此,社會意義中,情商高的人,一定是它的Me是很發達的。

因為它會不斷的進行轉化,會站在其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考慮他人對你現在行為的一種評價。

如果(Me)的感受非常的精確的話,那麼就會讓周圍人覺得很舒服。那有的人會特別自我,就是你的這個(Me)很不發達。因為你不能在考慮他的感受,被這樣的做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感覺很良好,然後做一件讓大家覺得很煩的事情,但是你自己還覺得大家很喜歡你。這樣的一種差距,就會使得多人越來越討厭情商低的人。所以我們就看(Me)它直接影響到人的社會成熟程度。

“鏡中我”的提出:【

沛靈公子:【名人堂】查爾斯·霍頓·庫利】

小孩子在鏡子中,認識自己的過程是一種本能,且過程的演進很複雜,但是小孩兒突然一下認識他的結果卻很重要。從這個時候起,就開始意識到“客我(me)”。他會很注意你的看法,然後當他走入社會的時候,他開始把這個具體的個人“主我(I)”推廣到整個社會。

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你這樣做會很丟臉,別人會笑話你,所謂的別人知道他不是某個具體的人,他代表著所有的社會,就是你心目中對於社會的想象,所以做一個高階動物,在意別人的眼光,這是人的一個很特殊的地方,

首次為美國社會心理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庫利提出並用來說明自我觀念形成過程的基本概念。在庫利之前,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創始人威廉·詹姆斯曾把“自我”(self)分成“主觀我”(I)和“客觀我”(Me)。

“主觀我”是指我自已感到是自己;

“客觀我”是指透過別人客觀地看到自己。據此,

庫利引申出“鏡中我”的概念。

他認為,自我的觀念不完全是主觀的,而是要依賴客觀,是社會的;真正的自我是一個社會的我,是受他人態度影響而產生的我,其形成是主客觀的結合過程;

1。2、時空交疊中的“自己”

除了這樣的一種解釋以外,其實自我還有不同的時間上的差異。

比如:中國的一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

發展性的眼光看:“今天的我、昨天的我,還有明天的我”。自己也構成一種“傳播者”和“受播者”的這種關係。

大家有的時間去看一看,你好幾年前寫的文章。你會突然一種陌生感,或者覺得之前的文采斐然,或者覺得十分可笑。而這就構成了一種我和我之間的對話。

【傳播學】傳播的五種型別-自我傳播【16】

比如這樣的一些話題

1。3、自我欺騙:

薩特,有一個“就是人能不能夠自我欺騙”理論。沛靈公子:【名人堂】讓-保羅·薩特

薩特談自我欺騙_嗶哩嗶哩_bilibili

如果可以自我欺騙的話,那就意味著在這裡面就有傳者、受者是兩個個體。因為,如果傳者、受者是一體的話,就沒有辦法自我欺騙的。因為你知道謎底。

但是人,如果能夠自我欺騙的話,就意味著接受者其實並不知道傳播者說的是真還是假。所以此處,就產生分化。

1。4、自我知覺理論:【自我知覺_百度百科】

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認為個人對自我喜好的瞭解,也是透過自己外在的行為來進行觀察的。

也就是說,我其實就像別人觀察我們自己一樣。來觀察自己的外在行為,然後來了解到底自己喜歡什麼。

因為,如果假設,我們對於自己的認知,有絕對的控制。那麼在回答一些,比如說,我要報考那個專業,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的時候,就不會感到困惑。

而內心深處,在我們看待,自己究竟在想什麼?喜好什麼?愛看那本書?最喜歡的一句話?等等這樣的問題時,卻很難回答,或者隨便回答。

因為我們的某種喜好,可能是僅僅是一種習慣,或者是偶然的一個選擇。

正因如此,我們常看到的言情劇中的主角,就會時常感到困惑。“我到底喜歡誰?到底我愛他不愛他?”如果人可以對自己的認知有絕對的控制,那這樣的問題就會變得非常簡單。這樣的影視劇也就沒有什麼好看的,人生也可以變得很簡單。你知道自己適合的專業,知道自己合適的工作,知道自己當下想要什麼,並且可以足夠完整的掌握自己的人生。人生也會變得很無趣啊,

這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自我本身是一個黑洞(你無法完全瞭解自己的認知)。

綜上:自己與自己傳播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就是“自省”。

自我反思:他是非常必要,不過這樣做反思,你會對自己加上了解,而不是說我覺得我一定了解自己。

自我傳播是涉及到“人格的形成”,自己要如何面對自己。同時自己能不能知道自己。

【傳播學】傳播的五種型別-自我傳播【16】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承諾帶來痛苦。“

標簽: 自我  自己  傳播  社會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