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作者:由 卓婭zoya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2-13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這個作品真“

這個作品真“

美麗

”,當然“

美麗

”這個詞其實還是書面語一些,口語中常用地一個近義詞是“

漂亮

二者之間有區別?當然有有區別,而且有很大的,

本質性

的區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和“美麗”套用一對哲學術語解釋它們的關係:

本質-屬性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說狗這個詞,是指共相的狗還是某一隻狗呢?換句話說,金毛是狗,狗難道是金毛嗎?

因此,美麗和美的關係和上面金毛和狗的關係一樣,

藝術作品必須“美”,但不一定“美麗”

。很多看上去“

不美麗

”的藝術作品,同樣能“

”。

藝術作品是用來

審美

的,它如果都不“

美麗

”了,那我們審的是什麼呢?假如說,我們對一個“

”的物件怎麼會產生起美感呢?大家肯定會問,如果你談戀愛,對方“不漂亮”,你還能談下去嗎?

其實這個例子又預設了

兩個前提

1、我們認為漂亮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美”的標準,而且是

個人意義

上的。

2、個人既然談戀愛了,他(她)一定會找個人意義上認為漂亮的,就根本不存在不漂亮這一說,至於說對方不漂亮,那是別人的審美做的判斷,只要你開始談戀愛,你就在審美。而非審醜

這樣說似乎有點抽象,下面我透過藝術作品,來詳細講講“

”和“

美麗

”二者的關係。

在傳統觀念中,一件藝術作品是

以“美”為前提

的。這裡的“美”,通常指的是漂亮,既透過藝術家的處理(

顏色,比例,筆觸

等等),使形象表現出整體的

和諧

,讓觀看者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欣喜,以至於擁有一定的審美的享受。但是有時為了表現這種“美”,

有可能忽視掉被表現客體的其他屬性

,例如該形象原本的客觀屬性。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文森特的臥室 梵高

從很早時期開始,藝術家們就開始透過自己的藝術手法處理一些形象,以至於讓它們達到藝術家們心中的理想狀態。例如

米開朗琪羅

的雕塑

《大衛》

《摩西》

。對於藝術系學生來說,這兩尊雕塑一定不會陌生。在這兩件雕塑作品中,米開朗琪羅特意將人物形象的手和腳刻畫得更大,幾乎是正常比例的

1.5倍

,這是為了表現人物形象的某些特殊屬性而進行的適當

“變形”

,看上去也沒有多麼誇張,因此大家也欣然接受。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米開朗琪羅 大衛

而在學院派大師

安格爾

的作品中,有一件在當時就極富爭議的作品—

《大宮女(La Grande Odalique)》

。這幅畫刻畫了一個側臥的裸體宮女的,人物刻畫十分優美安詳。但是起爭議之處在於,

安格爾為了讓人物的背部曲線看起來更加完美,特意拉長了人物的背部線條,使得讓這位宮女看起來比正常人多出了兩節脊椎骨

。這樣的為了追求“美”而不顧一切的做法,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爭論。在藝術家和批評家看來,安格爾為了單純的“

”,毫不猶豫地將“

”給拋棄了,這種幾乎是回到十五六世紀矯飾主義的做法,在當時也是很難被接受的。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安格爾 《大宮女(La Grande Odalique)》

雖然這不是關於“

”和“

”的第一次爭論,卻是比較著名的一次,也十分明顯地推動了之後藝術的發展。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

波德萊爾

,與安格爾同時期的法國詩人,被譽為是

現代主義藝術創始人之一

。在他的詩集

《惡之花》

中,將傳統詩歌描寫的物件,替換做“

妓女”、“腐爛的老鼠”、“骯髒的街道”、“卑賤的死亡”

等等,便是將傳統意義上的“

”與“

”互換了位置。也為美學上的“

”“

”與社會傳統的善惡美醜區分開來。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波德萊爾 惡之花

在後續的藝術發展程序中,

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

的出現和壯大,都為上述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將藝術作品中的“

”和傳統的“

漂亮

”區分開來,讓“

”的意義更加的精確,包含的內容也更為廣泛。也就是說,“

”中原來函括的“

漂亮

”這一意義,讓位給“

”,從此藝術作品也就不一定要“

漂亮

”,而是要追求“

”,力求表現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如此一來,藝術便從以

形式為主

的泥潭中解放出來,讓藝術的表現得以更加豐富,不再拘泥於形式,也成就了藝術欣賞的門檻。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莫奈 日出

除了被大家津津樂道的

畢加索

外,另外一位將自己放飛得更加徹底的畫家,

馬蒂斯

的作品也是被稱之為“

我上也能行

”的藝術家之一,以他為代表的

野獸派

,同樣是硬生生的將有貶義“野獸派”,轉為了自己這類新畫派的名稱。馬蒂斯不同於畢加索的和之前的

先鋒繪畫流派

,他們或多或少的都在追求的著

顏色的美麗

,使用調和過後的顏色是畫面看起來更加和諧。馬蒂斯則是完全的使用

大面積的純色塊,不加調和,讓畫面的顏色相互割裂。人物形象也十分的拙稚

,看起來似乎並沒有花多大功夫。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馬蒂斯 紅色餐桌

正是這樣

充分直接

的表達,讓畫面中的情感更加的強烈,也更加能夠吸引人。馬蒂斯的畫面中的主要部分並不是傳統的以形象來表達某種意義,而是以一種近乎

原始

的方式,將內心的衝動直接塗抹在畫布上。這種直接表現情感的畫法也為後來的很多流派鋪平了道路。但是本質上,野獸派也有自己的侷限性,

並沒完全衝破“漂亮”的限制

,他的用色原則依然是從前那一套,畫面看起來依然很漂亮,只是不是人們所熟悉的那種漂亮。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法國野獸派畫家Andre Derain 作品

在藝術作品中徹底的將“

漂亮

”這一概念拿掉則要等到

二十世紀

杜尚

達達主義

們,杜尚總體來說還是將藝術放在一個

討論

的範圍內,透過自己的方式,將藝術的覆蓋面無限拓寬;達達主義們則是以“

反藝術

”為藝術宗旨,作品中總是充斥著各種

令人不安的元素

,例如在展覽中播放防空警報,令人反感的

性行為

等等,總之是所有使人不舒服的元素組成了達達主義的藝術作品。

達達主義是一個極端的藝術團體

,但是在藝術的表現方式上卻不得不提到他們,正是那一時期的一些不同尋常的藝術作,直接推動了當代藝術的誕生,也讓“

漂亮

”徹徹底底的從藝術必要條件中剝離了出去。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達達主義法國前衛畫家Francis Picabia作品

義大利藝術家

曼佐尼

的代表作

《藝術家的屎》

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將自己的糞便分量裝入一些商用的罐頭裡,包裝上明確地著明瞭“藝術家的屎,每罐30g,純天然,1961年五月製造幷包裝”。這就是典型的“

以醜為美

”,不過跟世俗的觀點不同,這個“

”貴在“

”,而“

”是可貴的,不矯揉造作的,是能直接表現作品內容的關鍵。這件作品是對當時藝術界犀利的質問,曼佐尼要表達的是對藝術界的不滿,於是他揮出了屬於他的這一記重拳,也是在質問“

什麼是藝術

?”。

藝術作品的“美”和“美麗”

曼佐尼《藝術家的屎》

他丟擲的這個問題值得引發人們的思考,這在

一定程度代表當代藝術在社會中的位置和存在的價值

。藝術的作用和目的有很多,但是在單純的“

漂亮

”這個方面,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捨棄了,現在要求藝術作品可以有

教化

目的,可以以表現

自我為主

,可以討論某些客觀問題,也可以單純的

為了藝術而藝術

等等。當然當代藝術中良莠不齊,有優秀的作品,就會有譁眾取寵濫竽充數的作品,在這方面需要的是

靠個人的藝術品味來分類,而不是靠視覺效果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