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作者:由 ELSEWHERE隱力場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05

先鋒音樂家 John Cage 曾創作了著名的《4分33秒》,這期間演奏者無需演奏一個音符,整段曲目由環境和聽眾隨機發出的聲音組成。時間似乎代替了實體空間變成收納聲音的容器,極致靜謐的空間也成為聽眾們展開想象或是引發深思的場所。

譚盾曾說,休止符也是有力度的。同理,空間中的靜謐,也是極其有力量的。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John Cage 在演奏《4分33秒》

居住在紐約的黑人作家 Teju Cole 就曾在他的小說《Open City》中,著眼過城市中的靜謐空間。《Open City》的主人公是一名奈及利亞籍的醫生 Julius,雖然描寫的是“911”恐怖襲擊後的紐約,但整個故事都是圍繞他在紐約街頭漫無目的的散步展開的。

Julius 習慣把工作後散步當作日常。日子漸漸過去,他開始不再坐地鐵,而是用步行的方式慢慢回家。“紐約就是這樣隨著我的步調,漸漸融入了我的生活。”(Teju Cole, Open City, p。3)

這部小說的重要主題,就是“靜謐”。

但這裡所謂“靜謐”,並非僅僅指“無聲”的狀態。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Open City》,Teju Cole

在小說開頭,Julius 提到自己喜歡在家裡收聽來自加拿大、德國、荷蘭的網路廣播節目。至於美國廣播節目,他表示對裡面宣傳的東西實在沒興趣。“在美國的廣播節目裡,貝多芬的音樂播完後是滑雪服的廣告;瓦格納的歌劇結束後,就是高階芝士的廣告。”這一切都 Julius 感到厭倦。因此,他開始尋找國外的電臺,聽著播音員用自己不懂的語言講述著什麼。儘管什麼都聽不懂,但他聽著聽著,就感到身心與廣播的聲音、波長漸漸產生了共鳴,產生了快感。

他說,這種聽著聲音的狀態,

是一種毫無摩擦的共鳴,一種極其穩定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才能被稱之為真正的“靜謐”。

然而這種狀態,在曼哈頓已日益難尋。他早晨睜開眼,走出家門來到街道上,都會感受到“無休止的喧囂”。

“在如此繁華的地方行走,與你擦肩而過的人其實已經超過一天內與人相遇的最大限度,你會迎接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目光,但每天遇到這麼多數不盡的臉龐,卻並不能消滅我內心的孤寂。相反,這種‘孤寂’其實是被強化了。”(Cole,Open City,p。6)。

所謂孤獨,是一種空氣中的“電波”難以產生“共鳴”的摩擦感,而當這種摩擦充滿著整座城市,你便會感到極其疲憊而匱乏。

而比這更為痛苦的事,是在諾大的城市中,卻找不到一處足夠靜謐的空間。

對於美國著名唱片店 Tower Records,他這樣描述到:

“我總是對音像店裡,從音箱或是什麼東西里出來的聲音非常討厭。那其實毀滅了你對音樂進行思考的樂趣。唱片店就應該在非常安靜的環境裡。我是這樣想的。其他空間也是,必須要讓內心變得足夠澄澈才行。”(Cole, Open City, p。16)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Tower Records 門店內

而在某個雨天,Julius 偶然來到了美國民俗博物館(American Folk Art Museum),被 John Brewster Jr 的畫作所吸引。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靜謐的空間,而 Brewster 的畫,又讓他的心靈得到了進一步的淨化。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John Brewster Jr。, One Shoe Off, 1807

“站在 John Brewster Jr 的肖像畫前,我的心變得極為寧靜。我感到我在與畫作、藝術家和它們之在安靜地進行著某種交換,這個過程也被記錄了下來。(Cole,Open City,p。38)。

透過靜謐,藝術家和作品以及主人公之間,產生了某種關聯。而這種關聯本身,就該是在美術館這樣靜謐的空間裡產生的。

靜謐是非常重要的。

你只有讓自己全身心地沉浸於無聲中,才足以思考自己為何物;唯有讓自己徹底沉靜下來,才能做到全面而深刻的內省。

對靜謐空間的思考,並不僅僅只有這位紐約的小說家。

小說家、評論家松山嚴曾在著作中提到,1973 年日本各地曾經發生了一場大型的“衛生紙騷動”——以石油危機為導火索,各大都市周邊城市引發了“物資嚴重不足”的傳言,民眾爭相購買衛生紙等生活用品,而導致了衛生紙脫銷。

在以東京為首人口集中的都市圈周圍,農業用地和工業用地被大量蠶食,出現了大規模名為“團地”的集合住宅用地。在這樣遠離真實生產空間地方,真相被謠言替代,物質不足的危機感被放大。(松山嚴,《群集——機械中的難民》,p。472)

太平洋戰爭後,日本出現了嚴重的住宅緊缺現象。日本政府後在全國各地大規模建設集合住宅,作為公民的房屋供給。這些集合住宅就被稱為“團地”。

有人說,這是因為城市這樣的生活空間,與真實的生產空間隔閡太大,所以現實和謠言之間出現了真空。也許這是其中一種解釋,但也一定是生活空間本身出現了根本問題。

哲學家坂部惠說,

維繫生活的基礎,應該是能有一處讓人性交織作用的場所,它會隨著人們生活的時代而動態發展,沒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變的。

人類所有的“行為”,本就根植於“無為之間”、“靜慮”、vita contemplativa(沉思生活)而來的微妙。然而若是失去了這固定的根基,人類的“行為”,可能就會變成某種難以言喻的怪象。長久以往,這種無聲地支撐著人們生活的“正氣”,可能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偏離生活的正軌。(坂部惠《<行為>的詩學》)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行為>的詩學》,坂部惠

坂部惠認為“正氣”的消減並非受制於人類非理性的情緒,而是將其歸結於

“無為之間”、“靜慮”、vita contemplativa ——這些生活根基的聯絡在逐漸消減。

所謂“無為之間”、“靜慮”,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就是一種非常安靜的狀態,而在坂部惠看來,這既是一種人類行為的發生場所,也是人的內在與空間的銜接點。

“靜謐”,是應該被視為維繫生活的基本條件,作為空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著名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曾說,

在空間裡,有一種無可名狀的”性質“。這種”性質“客觀上是存在的,但你又不能用某個名稱去定義它。”(Christopher Alexander,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Christopher Alexander

這種“性質”裡存在著空間性、人性或是某種能被自由賦予的意義,是客觀實際存在的一種東西。而且,這種“性質”並非無意義地存在,而是極其精妙、脆弱、易碎,但也是有意義的。對於空間, Alexander 所說的這種“性質”,與坂部惠所提到空間所必須的“靜謐“,可能在某種意義上也跨越時空地吻合了。

--

如果你也在尋求城市中這樣一處不同於咖啡館,能用於安靜地休息、安靜地思考、安靜地會客的空間,ELSEWHERE 會為你推薦這幾個足夠靜謐的空間。

箭廠衚衕旁的靜謐衚衕

北京市東城區前肖家衚衕

這座閣樓位於箭廠衚衕旁邊,是一個鬧中取靜的獨立二層小樓。小樓的閣樓裡有一間日式榻榻米風格的茶室,天窗設計使得空間與外界環境產生聯絡,不會顯得沉悶。在這裡與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是不錯的選擇。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點選這裡檢視空間詳細資訊

內庭院工作室 Plugin Garden Studio

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苕帚衚衕30號

內庭院的想法來自 ELSEWHERE 倡導的以自然為中心和有生活氣的工作室概念,用 9 天的時間重新設計改造了這個只有不足 7㎡ 的微型空間,變成了城市裡適合獨處和促膝長談的場所。這間小到極致的空間,可以有很多使用的可能。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點選這裡檢視空間詳細資訊

白塔寺四分院

北京市西城區宮門口四條24號

四分院是建築師華黎的設計作品,而屋頂的空間在 ELSEWHERE 上作為一個會面的空間開放預訂。四分院的天台像是城市裡的一個畫素,由 12 根鋼樑焊接成一個立方體,通體白色,每個立面都懸掛一架鞦韆。而來到這個位於老城區衚衕中空間的你,也可以在一片純淨的白色中,體驗舊時光中無憂無慮盪鞦韆時的喜悅。

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點選這裡檢視空間詳細資訊

The End

翻譯撰文|王師境

參考資料|

http://

10plus1。jp

本文的原創版權歸ELSEWHERE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轉載請與我聯絡,並註明文章來源

原文連結:空間的靜謐,靜謐的空間|ELSEWHERE 綜研所

ELSEWHERE,有格調的專屬空間

標簽: 靜謐  空間  open  city  C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