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作者:由 全球知識雷鋒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3-16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從生活中學到的唯一的事就是'歡慶和歌頌',我們因此可以有勇氣面對一切。印度因其超過十億的龐大人口而充滿各種不同的盛大慶典,每一次歡慶都是人山人海且富有創意的,總能產生新穎的方式和理解,我們把'慶祝'視為對生活哲學圖景的描繪。”

“有一天我在參觀工地磚廠,有位女士想來買磚,當看到這位女子頭頂一箱磚塊沿樓梯緩緩而下,陽光從遮陽的錫皮屋頂縫隙滲漏進來悉悉索索地灑在她身上,這幅景象深深地打動了我,它或許可以成為我設計住宅的主題。”

多年來,巴克裡希納·多西的建築創造從一而終——嚴謹認真,遠離浮華,絕不盲從潮流。多西能夠敏銳洞察建築物所處的情境,他的方案綜合考慮到社會、自然環境和經濟等各個維度,因此他的建築完全貫徹了可持續性原則。

——2018年普利茲克獎評語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講座正文

神明賦予我們自由

那是1951年,學業未完的我受朋友之邀坐飛機在倫敦降落,他支援我參加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的學位考試。今天故地重遊又勾起了對往事的懷戀,感謝皇家美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和老朋友Christopher請我來演講。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1927年,我出生在印度的一個世代同堂的印度教大家庭,家庭成員最年長的已80高齡,而最小的孩子才出世幾天。在家族中出生、成長乃至死亡更迭不斷,可謂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我們會共同前往寺廟或朝聖地,進行諸多節日慶祝和誕生慶典以及死亡前後的儀式,逐漸坦然接受人生的旦夕禍福與生活方式、社會、經濟和文化結構的劇變。我的童年幾乎沒有接受專業性的學術教育,透過從我祖父以及Mahabharata和Ramayana等著名印度神話故事汲取知識,我開始樹立自己的價值觀與道德意識,它們使我受益良多。理解人類生命的奧秘幫助我在腦海中產生萬物的全新意象,指引我不懈追求。生活中彌足珍貴的轉變正像這些神話一樣奇妙,我經常和別人一起去鄰村和寺廟參加各種慶典,這些儀式反映出每項活動的神聖性,它們加深了我對自己與宇宙關係的理解,靈魂、情感和信仰的結合使每次體驗都富有神聖感,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何這樣的生活會被人們所接受。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對我來說,所有事似乎都是猝不及防地偶然發生,帶著某些特定宿命意義;不論手繪還是設計抑或探討都並非空穴來風,或許與我日常經歷息息相關。例如當我穿行在高密度街區時,會發現遺產保護區和舊住區恰到好處地喚醒我對故鄉的全部記憶。街道兩旁的用地與車輛嘈雜的聲響激起我的懷舊之情(nostalgic),究其原因其實也找不到理性的規律來解釋,它就像多種食物調和香料的印度菜一樣——相信在座一定經常吃,你會驚訝於它沒有固定的烹飪方式,而是根據喜好隨心調配。我認為這種搭配源於味覺的刺激(impulse),特定的刺激與比例調配會打動我,總會有新鮮事物調動我的食慾。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寺廟於我是命中註定的

生活在混居的大家庭使我學會了合作寬容、和睦謙遜、慷慨獨立和成長,我的第一座房子是祖父建的,底層帶有一間作坊,等家人變多時他便不斷增加新的樓層,房子逐漸變成遍佈牆體與上下貫通樓梯的“怪物(enigmatic)”。我能想起它是因為屋內流線撲朔迷離,是玩捉迷藏的好地方,所以建築於我不僅是居住機器,它還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很久前當我和孩子們去馬德里的寺廟遊玩,砂鐵巖和柱式間的通風空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每根柱子都刻畫著描繪神話故事、動物、鳥獸等圖案。如果你經常去印度的寺廟,那就很容易迷失。注視著庭院裡瞬息萬變的光影使我清楚感知到太陽、風雨、天空、土地的存在,它們不斷改變空間體驗——有節奏的聲響、雨滴、微風乃至洪水都會使我意識到陽光和清風的隱約變換。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這就是為何在設計中我總是回憶起這些聲響,它們在我提筆勾勒時形成具象的畫面,讓我感知到人們的活動情態,就可以抵達內心最隱秘柔軟的角落。我的古魯(Guru,印度教的精神導師)前幾天剛去世,他曾給我建議:“如果你想做偉大的建築師,一定要把每座建築當作寺廟去思考。”

我的兩位精神導師

1951年我師從柯布西耶,作為初學者我出於內心根植的文化與價值觀,將柯布視為精神導師,我能理解他對空間體量生成的深切關注。那時我坐在桌前,他便走過來指導,我會站在一旁兩個小時甚至更久。他開始畫草圖,當時手繪還是主流的,每當畫一條線他都會說“SO”,不知不覺空間就產生了。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這些往往會喚起我對影象的認知,使我認為空間的真實體驗反而是次要的。我的觀念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把設計當成家庭的元素,把建築設計當成營造互幫互助的鄰里社群,希望以此達到出乎意料的空間組織與體驗。透過讀過的故事和神話,我發明了自己獨特的手法。它們使我從設計建築的固定規則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與柯布西耶設計他的建築不同,我是透過在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建築專案施工執行期間觀察建築的,所以常驚訝於他在場地或辦公室的工作態度和逐步修改推進方案的流程。由於昌迪加爾區(Chandigarh)和艾哈邁達巴德的建築作品,我對設計的觀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會繪製氣候變化圖,畫出場地上的一切,站在當地居民的角度討論設計。記得有一次他畫建築圖時突然在室內外畫上鳥飛過的軌跡,然後對我說:“場地上也會有鳥穿過建築,不是嗎?”這正是他的設計從不出錯的原因,我也必須承認從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的設計手法中受益匪淺。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師從這兩位分別有近十年,在柯布西耶身上學到了形體的魅力和光與空間的運動,它們作為簡單的工具卻能使我們沉醉其中;在康的身上我學會提出空間存在目的性的根本問題,追尋建築的本質表達。與兩位大師一起工作是極具挑戰性的,生活中總充滿活躍、崇敬和協調。他們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同樣充滿耐心,私下會談論生活話題。他們是嚴肅的,但私下卻完全敞開心扉,口若懸河。他們的研究成果、飲食習慣、看待事物的觀點、木炭和鉛筆的繪畫都使我對建築產生全新解讀,這些彌足珍貴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時刻指引我去設想空間、形體和建造。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幸運的是,在印度的建築實踐給了我機會。我們總說“確定性就是不確定”“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現實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面對總冒出新想法的業主提出的要求,有時碰上經濟問題。每個線索都是一次機遇,每次延誤都是收穫,我學會了優先考慮利用“變化”,永恆的變化意味著新的發現和打破規則的機會,雖然痛苦但我樂在其中,我喜歡這種悖論,我熱愛挑戰。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與他們共事的回憶使我茅塞頓開,我開始關注寺廟建築,遊歷印度以及各地。車水馬龍的大街小巷是嘈雜髒亂的,但當你從遠處靜坐觀察它們時就能體會到永恆的流動(constant flux)與變化。正是那段經歷帶給我無限可能的解決方案和想象空間,每當我構思一個專案或規劃功能時就會想起那段時光,因此,空間和時間以及變化的要素在我設計的地標建築中舉足輕重。事務所的運營過程就像河流衝向堤岸一樣飄忽不定——有時你會拿到資金和設計費,有時得不到報酬或遇到費用拖欠的情形。但你仍要一如既往地工作,就像四季更替一樣自然,在設計初期階段你不確定該怎麼操作,也不知道每個月底會發生什麼。我的職業生涯中做過的專案很多,今天將給大家展示。先講一下主題:

我從生活中學到的唯一的事就是“歡慶和歌頌”,我們因此可以有勇氣面對一切。印度因其超過十億的龐大人口而充滿各種不同的盛大慶典,每一次歡慶都是人山人海且富有創意的,總能產生新穎的方式和理解,我們把“慶祝”視為對生活哲學圖景的描繪。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符號與元素

今天將展示五個對我意義重大的專案:這是一些符號的圖案,當我們不理解事物的時候就會用符號標示,每種文化都有自身深刻意義的符號,從這些意義中我們可以探求本質的目標。圖中左上角是擁有十個頭的魔王羅波那(Ravana)——每個人只有一個頭,它象徵著權力和能力。我們看到那些只有一個頭的人們在與羅波那戰鬥,這就是隱藏在純粹表象後的未知。第二幅是寺廟中的車輪,它使我們感知時光的永恆流逝,時間、境遇、心態和作品都會不斷改變。旁邊是家喻戶曉的Dicamdeva,他喜歡引誘人類,我們都曾被他蠱惑。右下角是神猴哈奴曼(Honuman),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它喜歡羅摩(Rama)和其妻悉多公主(Sita),事實上它看不見他們,只能把他們放在心裡,所以“看見”和“看不見”沒有差別。最後一幅是克利須那神(Lord Krishna)誕辰慶祝法會的歌舞表演,有成百上千他所愛慕的擠奶少女(Gopis)陪著他跳舞,每個擠奶少女都有自己心中的克利須那,這種幻覺十分美好。

我認為我們記住幻覺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它至少是銘刻內心的短暫歡愉,這些歡快驚喜的時刻引發我們思考人類的天性。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眾所周知印度曾是等級森嚴的國度,十億人擁有不同的宗教和習俗,我們或許是全世界假期最多的國家——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節假,所以我們總是在歡慶。

例如圖中的男士只是個普通人,他無處容身,只好把自己的身軀作為賣眼鏡的店鋪,我覺得創造性活動總是源於現實條件和信仰。

第二幅圖中擁有哈雷戴維森(Harley Davidson)的男子,二十年前我和他有過交談,他渾身穿滿黃金,甚至手套也是金飾。我們攔住他詢問原因,他答:“今天是我生日!”我認為這種自信和欣喜的心態是極其重要的。中間這張是傳統的禮拜(Puja),我們會做瑜伽來歡迎來自上天的神靈,想象他們降落凡塵併為他們祈禱。我認為對於未知想象的慶祝表達了期盼萬物永遠美好的心願,相信生命就是靈魂的轉世再生(reincarnation),是薪火相傳的。但同時這位婆羅門(Brahman,僧侶貴族的一員)正坐在膝上型電腦前,或許在關心他的紐約股市。這種矛盾在生活中時常發生,就像右下角的印度食物一樣司空見慣,

我經常提到印度飲食就是混合調配各種普通食物,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你可以隨心所欲,所以秩序不是別人創造的,而是你自己。

右下角穿著紗麗(Sari)的印度婦女,她們的服飾千差萬別。因此我們作為建築師最重要的是給消費者和業主選擇權嗎?我們是給甲方選擇的自由還是用所謂的“正確”去將它們“囚禁”在有限的範圍內?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正如我所說,印度充滿多樣性,不同尺度空間有各種使用方式,例如最後一幅圖中的小商店門前空間,身處同一個空間我們卻表現出不同的坐姿和行為活動,使用著老城區的室內外空間。它們展示了土地的多種使用方式,功能與想法的重疊帶來的樂趣尤為關鍵,它意味著不同層次空間的交匯。中間是我離開柯布西耶回到印度所做的首個專案——它是工業建築,我面對的限制是只能花費和其它20年前所造的標準化建築相同的預算,所以我們從當地材料中發現了新工藝,那是我從柯布身上學到的——當地材料和技藝可以用來發明新事物。所以你可以在齋普爾(Jaipur)看到多樣性——雖然當地氣候穩定導致建造模式和材料都是相同的,但除材料之外工藝和表達是不同的。這和人類的原理類似,我們都以相同方式來到世界,但我們是各不相同的。另一幅圖能看到艾哈邁達巴德充滿擁擠人群和混雜的事物,它們就像印度食物一樣相互交融。有趣的是人們喜歡聚集在小村莊的交通幹道,進行各種手工業活動

。所以萬物皆有靈性,如果使用者有充分自由他也能借助現有資源和知識進行創新,他會創造自己認為美的事物。我驚喜地發現這並不是建築師的專利,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你還能看到我們的傳統節慶和婚禮場景,但最重要的是印度教的象頭神(Ganesh,溼婆和雪山神女之子),我們所有宗教都有節假日:它們從開始到結束最後消失,所以象頭神最後會在水中溶解。因此,

新生與破敗是迴圈往復的(cyclic)正常現象,它會逐漸化為我們心底懷舊情緒,所以對生活的期待和熱情在建築師的設計實踐中極其重要。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在偏遠鄉村我看到有人花三天時間用泥土做了這個小屋,我注意到他建完後將它刷成白色,他是如何知道怎樣用白色粉刷強調入口和建築的呢?我認為它與時間或永恆遺產毫無關係,這只是我們必須培養的敏銳感。旁邊是位於印度奧蘭加巴德的洞穴,它的支撐體系隱約可見,它是自上而下用了幾百年時間才建成的。所以如果你顛覆秩序,更多地挑戰自我,你將會創造新結構。

每一代都在接著建這個未知的或許出錯了的建築,當它完工時誰又能理解呢?

因此我發現印度的社會和家庭結構很相似,如果男女想要結婚但父母反對,這位男子就會去找更年長的男子直至找到家族最大的長輩,然後整個家族會幫他爭取,這並不是隨意的過程,每個人都可能成功,但那是存在界限和等級的。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從柯布身上學到的是“昌迪加爾需要陽光”,他曾說過印度人需要了解的基本事物就是太陽、雨露、微風、動物和人類生命,康(Louis Kahn)曾談過“不可量度(immeasurable)”,所以這兩者可以完美結合起來。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設計不該只為富人服務

在我看來,建築並不是一種外在空間、形式或結構,應該是身體的延展,是人的一部分。它的核心是人,關乎每個人的吃穿住行、天氣、地理、美學和文化,它必須營造一種愉悅感。建築與生活共生共存,便值得慶祝;反之,則不算建築。

於是在1960年我設計了第一座低成本住宅,出於對社群氛圍的興趣,我創造了大量開放的公共空間。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1973年我又接到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房的專案,他們需要三種不同戶型——分別服務於能買得起1000、700和400平方英尺的居民。保險公司希望每個區塊的人們分開生活,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收入階層,我卻不以為然——印度人有共同的家族關聯和歸屬感,不論時間如何流逝它都歷久彌新。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想要營造社群氛圍就必須融合不同區塊的空間,所以我顛覆集合住宅的傳統佈局,將最大的房型設計在底層,而將700平尺的戶型置於其上,將最小房型設在頂層使他們享受露臺。用兩年時間建好後沒人願意住,他們說:“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怎麼能住在我們樓上?大家的語言、交往人群和生活習性都不相同”,我解釋說他們可以在公共空間進行交流和相處,社會關係會因此變得更融洽,過去20年果然發生了改變,當我們採訪當地人時他說只有5%的人沒變化,其他人都轉變了態度並願意融入社群,所以社群結構需要透過協商、理解和責任去實現。這個專案很成功,至今只有5~6%的人願意搬走。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阿諾蘭低造價住宅是為城市中的貧困階層預留的,每個居民會分配到30平米的地塊,得到基本的衛生設施和電力保障。當這些貧苦的人有自己的小家後就有動力克服種種障礙,人們搬入社群有一定經濟實力後也會在原有建築上進行加建。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所以我為他們提供了雙重設計的可能性,你可以在這裡建個陽臺,也可以搭建圍欄,就像樂高一樣充滿可能,你可以自行把握各種元素,根據自身需求創造私人的生活空間,這不僅是房子,而是一個個幸福生活的家,這才是最重要的。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專案建成30年後我們做了一次入住調查,發現原來住在這的弱勢階層已不再是貧困戶了,他們都成了中等收入階層,生活獲得了極大改善。

我希望專案可以“自然地生長”,所以對房屋系統、庭院和迷宮般地內部通道進行有機整合,可容納8萬多人同時居住。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的使命就是為社會最底層人群提供適宜的住所,如今社群由6500多個住宅組成,分為六片區域——每個區域都包含不同房型可供選擇,底層設計寬敞的大戶型,頂層是緊湊的一室戶,覆蓋不同收入的人群。如今他們以土地的形式獲得社會安全感,由此改變了對生活和生存的看法,他們的孩子會去英語學校,也擁有了摩托車甚至汽車。他們把自己的臨時庇護所改造成三層小樓,使它成為自己真正的家。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四根立柱,一部樓梯

離開柯布西耶後,我一直考慮建造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隨後我失望地發現畫出的平面圖很像出自柯布之手。

有一天我在參觀工地磚廠,有位女士想來買磚,當看到這位女子頭頂一箱磚塊沿樓梯緩緩而下,陽光從遮陽的錫皮屋頂縫隙滲漏進來悉悉索索地灑在她身上,這幅景象深深地打動了我,它或許可以成為我設計住宅的主題。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一位女子,四根立柱,一部樓梯,就這樣動人的幻象在我腦中浮現。我曾觀察寺廟柱隙的空間——它也能成為休閒場所,除主入口外沒有門窗,建築也能同樣如此:當你獨坐看著陽光和陰影,便能感知建築的運動;陰雨連綿時你也能感知雨水逐漸從屋頂流淌花落,這時我發現了磚窯型建築的魅力。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但當我實際建造時卻發現中間傳統的房子是劃歸保護的區域,所以我想出一個新方法使建築既能獲得自然採光和通風(ventilation),又能得到保護。我選用當地磚石修建承重牆和外圍空心牆(cavities brick walls),根據氣候選定合適的朝向。我喜歡研究傳統材料的全新使用,這種用空氣間隙(air gap)隔離(insulate)建築的手法正是在英國學到的,房屋因此成了“純天然”的建築。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這是1962年建的住宅,緊接著我又設計了下一個建築,所以“四根立柱和一部樓梯”成了我的設計原則,住宅整體呈隔柵狀,以四根方柱為基本單元,方形區域分別用作客廳、餐廳和臥室。我試圖尋找能營造這種空間氛圍的所有手法。這座房子沒有玻璃門,完全由木材建造,所以當你關上所有門時只能依靠間接採光,當你開啟它時可以自然通風。所有牆壁都是空心的,就像隔熱的溫室,這就是我那段時間所領悟到的。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因此,在印度做設計、遍地遊覽、觀察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會幫助你發掘更多設計的可能性。你可以看到樓梯產生的多功能用途,甚至可用作歡聚派對,室內的間接照明產生了活躍的氛圍,所以嘗試當地材料是很有潛力的。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模糊內外定義

而在1962年的CEPT大學設計中我模糊了內外空間的定義,創造出將兩者無縫結合的有頂開放空間。大學內的建築可以滿足各個學科的不同需求,不斷成長演進的校園為後續擴充套件提供了空間。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校園中教職員與學生的日常活動使物理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產生互動關聯,CEPT大學正變得更像一個大家庭,身在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角色而各得其所。學習氛圍無處不在,我們對此的呼應塑造著我們的未來人生。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寺廟是第二個家

在印度南部地區,寺廟林立,院落經高大的連廊彼此聯通,神龕與廟宇散佈其中,成為個人或社會活動的場所。這就是為什麼在那裡寺廟會成為人們的第二個家,同時也是社會和文化樞紐。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校園也應如聖所一般,沒有邊界、沒有門,滿足人們溝通、互動的需求。在構想印度管理學院班加羅爾分校時,我以寺廟建築為原型,重新設計了或開放或封閉的藤架小徑、連廊和院落,將教室、會議室、圖書館和宿舍等功能區聯絡起來。建築外部的石頭牆上爬滿了藤蔓植物,內部院落和小徑中不同的景緻加上色彩與光影變幻,營造出時間的實感。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受到迷宮般的傳統印度城市與寺廟的靈感啟發,我在設計中將建築、庭院和畫廊相互串聯,設定了各種各樣的避暑空間,並透過半開放的走廊和花園,將綠植景觀引入空間。功能、動線、自然的有機整合,以及同時容納各種活動的可適性,都是班加羅爾校區的特色。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想開創一種體系——讓班加羅爾校區的建築消失,從而更純粹地體驗建築之間的空間,最重要的東西是rasa(梵語,指意趣、情感體驗),一種讓空間難以忘懷的微妙體驗,它能拓展聯想並激發豐盈的想象。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建築是人生的縮影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1981年完工的桑珈工作室是我們辦公交流的地方,“桑珈(Sangath)”是指“一起工作”。“節儉”是印度自古以來的美德,建築全然體現了這種精神——外部庭院和小徑地面材料都是人們遺棄的廢品,我們透過手工藝加工激發了它們全新功能。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建築表皮的馬賽克圖案瓷磚是我從工廠廢料裡找來的,我透過重新使用恢復了它們的生命力。我同樣沒有采用昂貴的現代製冷機器應對印度炎熱的氣候,部分埋入地下的主建築完全可以避暑,用傳統的製冷裝置——自然風和水迴圈系統,同樣可以達到節能環保和可持續,大家宛如身處大自然,安逸地工作生活。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它像一個不斷學習的村落,是走進我人生歷程的通道。我想向進入桑珈的人傳遞我的人生故事,透過漫步於此你回遇到意想不到的事物,同時逐漸認清自我。因此走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繁鬧的西部你會看到樹木後顯露的圓拱形屋頂,裡面有遼闊的庭院、分岔的小徑、成片的叢林、浮荷的池塘和散落的佛像。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相信建築是鮮活的,它永存逝去之物,並不斷蔓延生長。這個建築基於我對空間的回憶,我將曾在巴黎賽佛爾街35號的柯布西耶工作室的經歷揉入設計,建築一部分沉浸地下,入口狹小,你需要轉動身體才能進入,這是你對建築和自我的認知。所有工作人員都在一個開放空間中自由交流、生活、合作,這就是我人生的縮影。開放的庭院能消弭私密空間的界限,形成廣闊的公共場所,大家在這裡停留、休憩、聊天,就像一個和諧的村落,人與自然萬物都是平等的。你可以沐浴在陽光下感受自然的微風,還能邂逅無意闖入的鴿子、猴子等小動物。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建築雖然部分埋入地下,但我設計了牆面開口使自然光線進入室內空間,在半明半暗的空間中你仍可以望向天空,感受光線的變幻、時間的推移、自然的更替,這些與大自然直接或間接的對話使我們獲益良多。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建築與藝術的對話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1991年我受邀為好友侯賽因(Maqbool Fida Husain)設計展示空間,他是印度著名當代藝術家,《福布斯》雜誌說他是“印度畢加索”。他的糅合印度傳統風格和西方立體主義的作品和韻律喚醒了我的創作靈感,我受印度埃羅拉石窟的影響,設計了這座半地下式畫廊。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毗溼奴化身的龜神曾在夢中提示我

:“只有把形式、空間和結構融為一體才能創造有生命力的建築,只有排除自我封閉,透過與他人交流協作才能創造有深度的建築”。我想做的是不同於常規立方體的展示空間,彷彿遠古時期的洞穴,它的造型雖然粗獷樸實,但靈活多變,蘊含原始的生命力。我在建築中延續了對柯布西耶的繼承,外形借鑑印度耆那教寺廟的形態,所以洞穴畫廊是我結合印度傳統和現代主義風格的全新嘗試。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藉助了電腦輔助結構規劃和傳統部落茅屋搭建技術來設計建築多變的曲面結構,避免不必要的失誤,更好地適應印度當地環境。畫廊內部所有結構都可自稱重,這些貫通的連續性緩解了重量,我將僅一英尺厚的鋼絲網水泥用於建築牆壁和穹頂,因為波浪的形狀可以減輕荷載。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我考慮美觀的同時也考慮功能性,半埋入地面的畫廊不僅可以營造神秘的氛圍,更能抵禦印度炎熱的氣候。覆蓋畫廊屋頂的白色瓷磚拼貼出馬賽克的裝飾圖案,反射著陽光的熱度。我在建築表皮結構開口將光線引入內部,觀眾參觀展覽時可以感受到日光的位移與變化。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別再道聽途說!聽多西親口講多西

因此建築師不僅要精通建築領域的形式法則和材料結構,也要對社會、經濟和自然有所認知,在印度很多古老城市都是“自然生長”起來的,人們生活的聚落中室外空間的重要性不啻內部空間。建築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這就是我的一生,謝謝!

注:圖片均來自多西講座PPT,版權歸多西所有。

https://www。

youtube。com/watch?

v=H_kz-KxzExs

全球知識雷鋒簡介

全球知識雷鋒”(微訊號:gkleifeng2000) 為中國建築界唯一純原創公眾號。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周榕老師發起,全球五大洲57所名校200餘知識雷鋒整理提煉,每週為你快遞當代建築最in新知,10分鐘洞悉世界建築最前沿講座精華。

歡迎雷鋒轉發,謝絕私自轉載

標簽: 建築  印度  空間  設計  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