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

作者:由 金兆豐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1-11-16

文:孟曉娟

編:金兆豐

今天和朋友聊天,她提到自己和男朋友分手,心情很不好,轉而陷入自責、自我攻擊的漩渦裡。因為她覺得原因在於自己,是自己太粘著男朋友,讓他感到很煩、很有壓力,長此以往才導致他要和自己分手。她說自己就是大家一直說的“依戀型人格”,這樣的自己不會有好的親密關係的!

我聽她說完,難過她因分手產生不好情緒的同時,更加詫異大家普遍傳播的覺得“依戀型人格”帶給自己的不好的一些誤解!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成人依戀的來源、四種依戀型別以及在親密關係中該怎麼辦?

1

依戀型別的來源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

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亦稱“陌生情境技術”。是一種測量嬰兒依戀的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思和威特1969年提出,適用於2歲以下兒童。具體做法是:實驗時將被測試的兒童與其母親和一個陌生人以多種組合安排在實驗室中游戲,來觀察兒童在該情境下的情緒行為反應,以確定兒童的依戀型別。其分為四種類型的嬰兒:

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混亂型

,具體表現如下:

01

安全型的嬰兒

媽媽是安全和親切的,甚至媽媽不在的時候也會這麼想,當媽媽回來的時候會感到喜悅和興奮。

02

焦慮型的嬰兒

媽媽是反覆無常的,總會擔心有離開的風險。如果媽媽不在的時候,馬上就會大哭,沒法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當媽媽回來的時候,嬰兒會把剛剛的恐懼,透過憤怒的方式發洩出來,然後是特別難過,最後確定媽媽回來了,才慢慢開心起來。

03

迴避型的嬰兒

媽媽是漠不關心的、不值得信任的,只有自己才是最安全的。當媽媽不在的時候,雖然內心依然很難過,但已經慢慢學會把痛苦壓下去,把安全感建立在其他事情上。

04

混亂型(焦慮+逃避)嬰兒

對母親很依戀,在母親離開時,他們會大哭,但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們表現的很矛盾,一方面想與母親親近,另外一方面對母親又踢又打,拒絕與母親親近。

2

成人依戀型別

透過上述這個實驗 ,隨後發展出四種在親密關係中的成人依戀型別:

安全型人格、恐懼型人格、依戀型人格和疏離型人格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

01

安全型人格

親密關係中:

在親密關係中他們也不會排斥戀愛關係,在遇見矛盾時不會想著怎麼去逃避,而是主動去解決問題,同時在親密關係中他自身不會害怕拋棄,自己可以給自己調節情緒,自身有安全感,讓對方在親密關係中也會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是一種穩定和積極的情緒聯絡,以愛情關係中的關懷、親密感、支援和理解為標誌。

對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感覺很自在,他們在關係中感到安全,對伴侶產生信任感。一般來說情緒比較穩定,親密關係對於他們來說是安全的,舒服的,值得信賴的。所以他們會很快進入戀愛的狀態,表現出主動和熱情,同時當關系變得不安全的時候,他們會把內心的痛苦直接表達出來。

他們既不會過於擔心被拋棄,也不怕別人在感情上與自己過於親近。

形成原因:

安全型人格因為原生家庭對他的照顧非常的周到,有什麼需求父母都會及時的去補充,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非常有安全感的,整體人格都是以健康的狀態發展。

02

恐懼型人格

親密關係中

:他認為親密關係是不可依賴的,也是不可相信的,因為他自身排斥著親密關係,同時又害怕被拋棄,在自相矛盾中反覆的掙扎。他會排斥身邊的人,會排斥一些比較複雜、骯髒的事物,其實這樣的人內心是非常單純的,如果你要是能夠攻破他對他人不信任的鐵壁,真的走進他的內心,建立起他的安全舒適圈,那麼你對他來說就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親密關係伴侶了。

形成原因:

有恐懼型人格的人,原本家庭的環境肯定是相當的糟糕的,父母的婚姻都是非常失敗的,由此給孩子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而且,在這個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父母一定是不在身邊,或者是給予的陪伴特別的少,沒有讓孩子體驗過溫情的感覺,這使這個孩子的內心不但缺乏安全感,同時還對別人表現出多疑、不信任等。

03

依賴型人格

親密關係中

:有這種人格的人在親密關係中,他能夠接受一段戀愛的關係,也能夠互相體諒,各種方面都會表現不錯,但是他會非常害怕在親密關係中拋棄,也是缺乏安全感。從認知心理的角度來說,他對愛的認知是一種接受心理:愛只能別人主動給我,我不能去爭取,爭取來的愛根本不是我自己想要的。這是一種嚴重的心理誤區!

很多男人在戀愛的過程當中都喜歡逃避,不願意主動去解決問題,那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個事情我要是主動去解決了,那就不是別人給予我的愛,這樣的愛是不真實的,是假的,不是別人給我的愛怎麼能叫做愛呢?因為這樣的心理誤區,導致了很多男人被認為不夠成熟,幼稚。

形成原因:

一般在童年人格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時期,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對他的管教裡可能摻雜著某種厭煩的情緒,又或者是一種管教不是那麼的周到,因為這些因素導致這個孩子常常感覺到自己對父母來說可有可無,有種被遺棄的感覺。

有依賴型人格的人群最常見的是二胎,父母在沒有任何養育經驗時,會在把所有細心和耐心都放在了第一個孩子身上,而相對於第二個孩子,父母早已磨光了自己的耐心,對養育方面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的經驗也會更加成熟,所以不會給予過多的關心和照顧。

04

疏離型人格

親密關係中:

疏離型人格的人在戀愛中非常容易忽視別人的感受,而且有點表演性人格,愛演戲,因為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人格建立起到一個鏡子作用。因為崇拜,我們會照著父母的樣子去塑造我們自己最初的人格,所以說這種人格在感情中永遠都是在強迫對方,命令對方做什麼,從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以控制對方為自己獲得安全感,同時他也很害怕自身被別人掌控,因為這樣會使得他的安全感非常差。

疏離型人格的人雖然排斥親密關係,但是他卻又不害怕被拋棄,在這種人的性格中,掌控慾望極其強烈,控制慾也極強,自我意識也是極強,你根本沒有辦法去改變他的想法,或是他做的決定,這種人是非常的頑固的。

但是你不要覺得你不能給他施加影響,對於他這種認知觀念有一個定義叫做剝奪性思維,這個思維就是如果我想要什麼東西,那麼我得去搶,我得去強迫對方給我,在他的思維裡,愛不是別人主動給他的,而是必須得自己去強迫爭取的,和依賴型人格認知觀念完全相反。

形成原因

:上面講到的“剝奪性思維”這種認知的形成是因為原生家庭的環境影響的,在兒童時代父母把他當成一種麻煩和累贅,讓這個孩子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任何他想要得到的東西都要靠自己去爭取搶奪,所以說這種人給你的感覺是在親密關係中陷入不斷的焦慮和猶豫,想要去信任你,但有總感覺你不值得依靠。

3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該怎麼辦?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

看完上面的分享,很多人會認為只有“安全型的人格”能似乎有一個健康的親密關係,實際不然。首先已經成年的你是無法回到與母親相處的嬰兒時代,所以你的人格型別是無法再次改變的,但在親密關係中起關鍵作用的是:

你們彼此知道自己的依戀型別,從而找到能和你匹配的人,採取彼此接受的應對方式。

就像著名神經學家阿米爾·萊文(Amir Levine)在《讀懂戀人心》一書中說過:“

想擁有一段健康快樂的關係,你首先需要更好地瞭解自己和自己的需求。瞭解自己的依戀型別,不僅能幫助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還能更好地向別人表達這些需求,並找到一個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伴侶”。

如果想知道你的依戀型別,那就掃碼填問卷吧,填完問卷請加微信psycho234獲取結果與相應建議。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

END

作者簡介

PROFILE

孟曉娟

助理心理諮詢師

濰坊醫學院心理學院

應用心理在讀碩士研究生

應用心理學科班出身,本科和研究生期間參加多次心理輔導課程和培訓並接受定期督導;研究生期間擔任本科生團體心理輔導課程助教,在團體輔導方面有一定的心得。

自我評價:

真心喜歡心理學,並想把所學帶給所需要的人,從而不要因為心理困擾而憂愁、痛苦。

親密關係中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