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作者:由 AH小秘書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1-01-31

收錄於話題 #AH# #ActiveHouse# #AHAP# #AH諮詢師# #威盧克斯velux# #主動式建築# #AH專業諮詢師# #AH成長學院#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在豐富的知覺網路中,自然光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健康的先決條件,並營造出空間感與時間感。然而在大多數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並將其存在視為理所應當。偉大的藝術與建築作品則不同,它們能夠捕捉到光的無數種形態與色彩,讓我們感受光與材料和空間中的互動。正如莫里斯 • 梅洛 • 龐蒂所言:“(光)讓世界對我們的撫摸變得清晰可見。”

DWELLING IN LIGHT:

TACTILE, EMOTIVE AND LIFE-ENHANCING LIGHT

尤哈尼• 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生於1936 年),建築師,名譽教授。曾擔任工業設計學院院長和芬蘭建築博物館館長,以及赫爾辛基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的教授兼院長。從 2008 年到 2014 年, 他擔任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委員會委員。尤哈尼 • 帕拉斯瑪出版了 50 本書,其中包括:《形象體現》、《思想之手》、《影象結構:電影中的存在空間》和《肌膚之眼》。同時,他是芬蘭建築師協會、美國建築師協會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的會員,也是國際建築學會的院士,並獲得了5個榮譽博士學位。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 ……光帶來生命與四季。世界也因被照亮方能被我們認知,並據此形成這樣的思想,即材料是光的耗用品。於我而言,唯有自然光才是真正的光,因為它有情緒感受, 為人類帶來一種共識,將我們與永恆聯絡在一起。也只有自然光能使房屋成為建築。” 1

——路易斯·康

人們總是對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漠不關心,例如重力、空氣、水和光,並將其看作是不言自明的基礎條件。只有當它們從身邊消失時,我們才會發覺他們的重要性。光、白晝和四時交替是生命的必要條件,然而我們並未掌握到自身的存在與幸福其實依賴於光的多種存在形式。通常,我們僅把光視為一種視覺媒介,而將建築當作一門視覺藝術,從而忽略了它之所以深深印刻於現實與神話之中的重要基礎。光即生命——我們與光生存,與光相諧,與光共鳴。

空間體驗

Experiencing space

物質、空間與光線的體驗密不可分。拋卻那些在黑暗中透過聽覺、觸覺和嗅覺捕捉到的特定感覺之外,沒有光就沒有真正的建築體驗。通常情況下,空間體驗是指透過視覺和光線獲得的空間特徵。在《建築體驗》一書中,斯坦 • 艾勒 • 拉斯姆森回憶起維也納地下隧道強烈的聲景。這也是卡羅爾 • 裡德執導的電影《第三人》(1949 年)中令人難忘的一幕場景:“ 隧道的長度和柱狀輪廓都會影響聽覺。”2 值得注意地是,《建築體驗》的最後一章亦名為 “ 聆聽建築”3。

同樣,我們也可以透過羅馬式迴廊和哥特式教堂之中極具力量感與共鳴的回聲來 “ 聽 ”出它們的具體形狀。格列高利聖歌的終止符象徵著大教堂的深邃和高聳,而管風琴演奏出的升調賦格曲則增強了巴洛克式拱頂與裝飾交織融合的特點。在寂靜的黑夜中,風化斑駁的牆壁讓街道上的腳步聲迴盪在古城之中,營造出愉悅的空間體驗和深沉的歸屬感。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哥特式教堂-米蘭大教堂

多感官觸覺

The multi-sensory touch

感官之間存在互相影響 ——我們用耳朵 “ 觀看 ”,就如同用眼睛“ 聆聽 ” 和 “ 觸控 ”。我們並非以孤立的知覺感受世界,而是將其視作一個綜合的結果。然而,實際情況則是我們對感官的認知主要基於孤立的實驗結果,而這則會阻礙我們全面具體地認知外部世界與自身。

所有的感官體驗在本質上都是觸覺體驗:我們用眼睛、耳朵、鼻子和舌頭去觸控,就如同肌膚一樣。除了亞里士多德學派提出的五種感官之外,我們還可以藉由重力感、平衡感、運動、時間連續體與自身來觸控與測度這個世界。究其根本,我們透過自我的存在去接觸世界,但這種基本的經驗並未被視為一種感覺。4

所有真實的建築體驗都是建立在多感官的基礎之上。莫里斯•梅洛•龐蒂對這種共時的多重感官體驗進行了詩意描述:“(因此)我的感知並不是視覺、觸覺與聽覺的總和;我傾向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用整個生命去感知;我希望去認知事物獨特的結構與存在方式,它們能同時向所有的感官開放。”5

“(因此)我的感知並不是視覺、觸覺與聽覺的總和;我傾向以一種整體的方式、用整個生命去感知;我希望去認知事物獨特的結構與存在方式,它們能同時向所有的感官開放。”

——莫里斯 • 梅洛 • 龐蒂

光與場所

Light and place

每一個獨特的空間和場所都有屬於自身的光線,而光的質感往往會最直接影響我們的心緒。光是場所氛圍最強大的調節器,是空間、場所和環境特徵的最綜合全面的標準。想想令人喜悅與振奮的晨光,傍晚浪漫繾綣的燈火,清冷的月色,以及日出日落之光的情感色彩。如同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命,我們的感官和身體節律與日光變幻與四季輪迴相協調一致。

光控制著生命的程序和節律,甚至控制著必不可少的荷爾蒙活動;同時也會對情緒、活動和能量水平產生重要影響。事實上,我們擁有由光產生的兩個獨立系統:視覺和晝夜節律。視覺協助身體進行空間定位,晝夜節律則根據時間和世界調整新陳代謝功能。兩者同等重要, 但是所需光的數量和質量各不相同。然而,科學技術和實用主義文化往往會扭曲身體與光的自然關係。理論上來講,我們白天接觸地日光偏少,夜間燈光過多。

光與影

Light and shadow

在照明設計中,光毋庸置疑就是主角,但陰影的作用往往被忽略。光和與之相隨的影為體量、介面和空間賦予特性和表現力,呈現實體的形式、重量、硬度、肌理、溼度、平滑度和溫度。光與影的相互作用也將建築空間與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變化、季節和時間聯絡在一起。保爾 • 瓦雷裡問道:“ 還有什麼是比清晰更為神秘的呢?[。。。] 還有什麼比光影隨著時間和籠罩在身體上的方式更加變幻莫測呢?”6 自然光將生命融入建築,並將人類世界與宇宙相關聯,光是宇宙廣袤無垠的呼吸。

光有自身的氛圍、環境與呈現,這無疑是最微妙且最感性的一種建築表現方式。從憂鬱到喜悅,從悲痛到狂喜,從傷感到幸福,沒有任何其他的建築媒介——空間構型、形態、幾何、比例、色彩或細節可以表達同樣深刻微妙的情感。在一個獨立空間內,北方天空的冷光和南方天空的暖光不經意間地融合,帶來心醉神迷的幸福體驗。

光和影將空間分為子空間和場所,二者的相互作用賦予空間特性、節奏、尺度感和親密感。正如康斯坦丁 • 布朗庫西指出:“ 藝術必須不期而至:彷彿突然之間的生命衝擊與呼吸。” 7在建築中,這種呼吸的感覺是以光為媒介的,它引導運動與靜駐,營造層次、重心與焦點。燭光由於其搖曳飄忽的特點,而格外具有觸感;它對物體和表面的觸控彷彿溫暖的按摩。燭光創造出一個整體而親密的世界。加斯東 • 巴什拉特意為燭光著書也就不足為奇。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內景

建築之光

Architectural light

在建築中,光的呈現更是變幻無窮。正如萬神殿頂部的圓窗引導光線滑過方格牆,巴伐利亞的巴洛克教堂內非物質形態的樹葉、裝飾與光線,勒 • 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厚重的南牆映出如彩色穿孔板般的光線交響樂,以及阿爾瓦 • 阿爾託的仨十字架教堂呈現出的擁抱與治癒之光。尤哈 • 列維斯卡設計的教堂中的光的音樂性律動,彷彿莫扎特在演奏。他對反射色彩的運用為律動之感增添了另一層維度。建築之光最精妙的範例就是將結構轉變成精緻的樂器,演奏出巧妙的光之樂曲。

“ 只有當陽光映在建築上或者照進房間裡,我們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

——路易斯·康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內部之光與溼潤之光

Contained light, liquified light

光在體驗與情感中往往是是缺席的——我們只看到被照亮的物體,而不是光。光需要盛放在空間內,或者被照亮的表面具體化。“只有當陽光映在建築上或者照進房間裡,我們才能感受到她的美妙。”9 光穿過霧、靄、煙、雨、雪或霜等媒介時,便成為照明的虛擬之物。當光被感知為某種物質時,她的情感力量會顯著增強。溼潤的光就像為肌膚披上一層潮溼的面紗,甚至可以滲入毛孔裡。

在J。M。W。 透納和克勞德 • 莫奈的畫中可以看到此類由空氣中的水汽塑造出的光。阿爾瓦 • 阿爾託通常採用白色曲面來反射光,以此限定光的路徑。這種曲面營造的明暗交疊,使光線具有一種可體驗的物質性、可塑性和高度的存在感。此類光具有特定的重量、溫度、觸感和感受,是一種具有真實感的塑性光。

在安藤忠雄和彼得 • 卒姆託的建築中,屋頂的窄縫將光線削切成具有方向性的薄片,如同無形的面紗或刀片穿過黑暗的空間。在路易斯 • 巴拉幹設計的墨西哥聖方濟會小禮拜堂中,光變成一種溫暖的彩色流體,它的力量感甚至喚起了一種夢幻的蜂鳴聲。建築師自己也寫道:“內部沉靜地低語。” 10 路易斯• 巴拉幹設計的吉拉迪住宅中,光線、色彩與反射創造出真正的視覺奇蹟。這種建築意象超越世俗現實,光則成為宣言式的存在。

光與色彩

Light and colour

然而,光在藝術作品中則呈現出更為出乎意料的轉化、物質性與奇異感。位於法國旺斯的馬蒂斯禮拜堂的彩色玻璃窗,以及詹姆斯 • 特瑞爾設計的光系列作品,都將光轉變為彩色的空氣,喚起肌膚接觸、溫度和振動的微妙感覺;這些空間讓身體彷彿沉浸在透明的彩色物質中,將光和色彩轉化為觸覺。斯蒂文 • 霍爾使用光的反射和色彩,營造出顏色和光的脈動混合的感覺,既凸顯出光的去物質性又將其具體化。這是一種融合撫慰、呼吸和治癒的光,將我們與日光不斷變化的特性聯絡在一起,並投射出浩渺的氛圍。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馬蒂斯禮拜堂的彩色玻璃窗

“ 藝術必須不期而至:彷彿突然之間的生命衝擊與呼吸。”

——康斯坦丁 • 布朗庫西

疏離之光

Alienating light

遺憾地是,在當下的常規建築實踐中,光僅僅被視為一種量化指標。設計規範和標準通常規定照明和窗戶尺寸的最低要求,但沒有規定最高亮度等級,也沒有規定光的品質:例如方向、溫度、色彩或反射度。此外,建築中往往引入了過量的光,並分配得過於均勻,從而削弱了場所、親密和私密的感覺。均勻採光的無影空間令人感到厭惡與疏離。畢竟在政治和刑事審訊中,一種打破自我防禦的強有力的手段就是採用冷酷無情的強光。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現代建築格外迷戀大面積的玻璃,因此產生過高的照度。這也難怪現代建築大師路易斯 • 巴拉幹認為,大多數現代建築如果只有一半的窗戶面積將會更加舒適。“巨大的水平窗 …… 剝奪了建築的親密感,繼而破壞了陰影和空間氛圍。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對於大型水平窗以及對外洞口的比例分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我們已經喪失了私密生活的氛圍,被迫在遠離居所的地方過著沒有隱私的生活。”11

影之讚美

In praise of shadows

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評價黑暗與陰影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他指出日本料理亦善用陰影,且陰影與黑暗密不可分:“ 當羊羹放在亮漆盤內,食物的顏色幾乎完全沒入暗調的底色中,就好像房間裡的黑暗在舌尖融化。” 12 這是另一種感官的蛻變,黑暗轉化為味道和芬芳。光在陰影和黑暗中獲得更高的價值和情感力量。在芬蘭農民漆黑的原始煙棚內,一扇小窗的光線就像寶石,璀璨如鑽石的光束映襯在幾十年經煙霧和煙塵燻黑的啞色之中,這是贈與居住者的禮物。相比之下,現代玻璃幕牆引入的過多光線通常會帶來感官刺激,而照度過高也會造成視覺上的防禦性壓抑。

光和白色往往與健康活力聯絡在一起。現代生活嚮往充足的光線。不同於時下盛行的現代主義理想,阿爾瓦 • 阿爾託設計的珊納特賽羅市政廳會議室,還有西格德 • 勞倫茲的教會空間均營造出一種舒緩的黑暗氛圍,有助於專注和冥想。在這兩個案例中,深色和表面粗糙的磚似乎吸收了所有的反射光,強化了空間的幽暗。列維倫茨在克利潘設計的聖彼得教堂在磚砌地板上設有裂縫,水滴從巨大的白色貝殼上緩緩滴落在地面的陰影中,附和著幽深與虛無的空間。地面上的黑暗是一座開敞的墳墓,但它也是通往永恆的平靜之窗。

濃重的陰影與黑暗必不可少,因為它們可以降低視覺銳度,模糊深度和距離,並且形成無意識的周邊視覺和觸感。弗蘭克 • 勞埃德 •賴特說:“ 影子的本身就是光。13”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視覺感知中強烈的觸覺與具身性,但是暮光則可以激發出這些被遺忘的感受力。視覺在暮色中得到啟用和銳化。正如特瑞爾所言,進化過程幫助人類的眼睛更加適應昏暗的暮光而不是明亮的日光。如今的正常照明度非常高,當瞳孔自動關閉時,視覺能力則會受到抑制。矛盾就此產生——我們的文化崇尚視覺和可見度,但與此同時,它卻又使用過量的光線而削弱了視覺。

“ 世界予我們以愛撫,我們還之以擁抱。”

——尤哈尼• 帕拉斯瑪

日光與建築 | 棲居於光:觸覺、情感與豐富生命之光

光之物性

The thingness of light

光通常被理解為純粹的光學現象,然而事實上它也與觸覺感知有關。因此詹姆斯 • 特瑞爾提出 “ 光之物性14”的概念。“ 我的作品在本質上是捕捉光的空間,並且讓身體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 這是一種感知,是透過眼睛的觸控與感受。當您睜開雙眼,體會到這種感覺,而觸控也會從眼睛裡消失,就像其他感覺一樣。15” 特瑞爾的光之系列作品完全基於光的實驗特性以及知覺機制的特徵,但這些作品也形成了空間體驗,重新定位了我們對人與地,近與遠以及水平與垂直的判斷。這些作品將光轉化為一種物質,使它彷彿擁有了獨特的觸覺特質,以及物質屬性、壓力感和重量感。特瑞爾還細緻劃分了光的時代,或許我們認為光是一種瞬間現象,即只存在 “ 當下 ” 。然而,特瑞爾的一些系列作品則選擇了來自遙遠宇宙的光,並適當地稱其為“ 古老的光 ”。

我們同時居住在兩類居所之中:一個是物質和感官體驗的現實世界,另一種則是心理活動、想象、觀念和意象的精神世界。這兩種世界構成一個連續的整體,一個存在的奇點。正如梅洛 - 龐蒂評價保羅 • 塞尚的畫作所說,除了實用主義目的之外,建築的偉大使命便是“讓世界如何觸控我們變得可見”16。透過光這種媒介,世界予我們以愛撫,我們還之以擁抱。“ 透過視覺,我們可以觸控太陽和星星。” 17

註釋:

1。參見亨利• 普盧默引述,《光之詩A+U 建築與都市主義》,1987年12月,東京,特刊,第135頁。

2。斯坦• 艾勒• 拉斯姆森,《建築體驗》,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93 年。

3。出處同上,第 225 頁。

4。斯坦裡安哲學觀點認為存在十二種感官,其中之一就是 “ 生命的感官 ”。艾伯特• 索斯曼,《十二感官:靈魂的源泉》, 英國格羅斯特郡斯特勞德區霍桑出版社,1998 年。

5。莫里斯 • 梅洛 - 龐蒂,《電影與新心理學》,“ 感官與非感官 ”,美國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64 年, 第 48 頁。

6。保爾• 瓦雷裡《尤夫哈利諾斯亦或建築師》對話錄,美國紐約眾神圖書公司, 1956 年,第 107 頁。

7。由艾力克 • 薛恩斯引述,康斯坦丁 • 布朗庫西,美國紐約阿比維爾出版社,1989 年,第 57 頁。

8。加斯東• 巴舍拉《燭光火焰》,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達拉斯研究所出版社,1984 年。

9。路易 • 卡恩在《人與建築的和諧》一書中轉述華萊士 • 史蒂文斯的話;路易 • 卡恩的著作、演講與採訪,由亞歷山德拉 • 拉圖編輯,美國紐約裡佐利國際出版社,1991年,第 343 頁。

10。路易斯 • 巴拉幹在 1980 年榮獲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官方致辭。《路易斯• 巴拉幹作品再版:完整作品》。勞爾• 利斯帕編輯,英國倫敦泰晤士河與哈遜德出版社,1995 年,第 205 頁。

11。亞歷杭德羅• 拉米雷斯• 烏加特,《採訪路易斯• 巴拉幹》(1962 年),恩裡克•X• 德達 • 阿蘭尼斯,《路易斯 • 巴拉幹:靜謐經典作品集》,波哥大,1989 年,第242 頁。

12。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利特島出版社,1977 年,第16頁。

13。由羅伯特 • 麥卡特引述,《弗蘭克 • 勞埃德• 賴特:建築原理入門手冊》,美國紐約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1991 年,第284頁。

14。詹姆斯 • 特瑞爾,《光之物性》。由斯科特• 普爾編輯。美國弗吉尼亞州布萊克斯堡市建築出版社,2000 年,第1-2 頁。

15。出處同上,第 1-2 頁。

16。莫里斯• 梅洛- 龐蒂,《塞尚的疑問:感知和非感知》,第 19 頁。

17。由大衛 • 邁克爾 • 萊文引述,《視覺的現代性和霸權》,美國伯克利和洛杉磯加州大學出版社,1993 年。

本文原載於《日光與建築》(Daylight & Architecture)

作者 / 尤哈尼• 帕拉斯瑪(Juhani Pallasmaa)

圖片/ 《日光與建築》(Daylight & Architecture)

翻譯、圖文 / 張楠

——END——

標簽: 建築  感官  空間  視覺  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