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馬耳他之鷹》亨弗萊·鮑嘉、漢堡和烤鴨

作者:由 路過煙雨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18-01-07

《馬耳他之鷹》7。5

嚴格來說,影史第一部黑色電影是1940年的《三樓的陌生人》,但《三》片長較短且風格尚不明確,而《馬耳他之鷹》真正地有意識地搭建起了框架,窮街陋巷、蛇蠍美人、遊弋於正邪邊緣的反英雄式主角,這些黑色電影的重要元素皆起源自此。所以這部拍攝於1941年的電影往往被當做黑色電影真正意義上的奠基之作。

但儘管影史地位崇高,如今再看來,《馬耳他之鷹》的觀影體驗其實很一般。儘管偶有佳句,但整部電影聽亨弗萊·鮑嘉機關槍似得一串串臺詞說下來還是難免疲憊,故事簡單而乏味甚至可說冗長,既無火爆兇險的搏殺槍戰,也無絕妙推理或是驚天反轉——畢竟在一部黑色電影裡,女主是個蛇蠍美人,然後被男主親手毀滅,根本就是標準結局。

所以這電影,千言萬語說下來,只有一個不朽的名字——亨弗萊·鮑嘉。

鮑嘉和一般意義上的英俊、高大、瀟灑無緣。作為一個“硬漢”,他所體現的諸多特質和如今關聯著性幻想的筋肉兄貴、腹肌上雙、重傷不下火線之類完全無關。作為一個“偵探”,他也和奎因、波洛、金田一耕助之類動口不動手的完全兩碼事。

他是反英雄的。他嗜酒嗜煙,酗酒過度的消瘦面容時常不動聲色地沉浸在升騰的香菸霧裡,以及寬大帽簷的陰影之下。他在神秘委託人、搭檔遺孀以及美豔秘書之間自如周旋,粗魯、強勢卻又帶著近乎魅惑的說服力,在男女之事上毫無道德束縛,卻又不時隱現著厭女症式的性壓抑感。

他當然不喜歡他的搭檔,甚至早就和搭檔的妻子勾勾搭搭,得知其死訊他眼都不眨,但這毫不妨礙他不動聲色地為其完成復仇——“如果一個男人的搭檔死於非命,他就必須對此做點什麼,這是我們這一行的規矩。”那是海斯法典橫行的時代,道德感從不缺席,一個如此陰暗不擇手段的人成為主角卻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大概是因為這樣一個無忌俗規只求問心無愧的悲劇式反英雄,在一片虛假繁榮的光偉正裡更直接地觸碰到了美國精神裡面自由獨立、絕不低頭的核心吧。

有評價認為鮑嘉是好萊塢男演員的第一個演技高峰,但實際上亨弗萊·鮑嘉的意義更超越演技,他是時代符號,是文化偶像。

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在“影史百年百大男演員”的評選中將亨弗萊·鮑嘉排在第一。

《馬耳他之鷹》是約翰·休斯頓的導演處女作,在此之前他為華納寫了好幾年的劇本。

導演是個新手,又是原著小說十年內的第三次被搬上銀幕,原定的大牌演員都拒絕出演,不得已找了鮑嘉,從那會兒起至死,鮑嘉都一直是好好先生的反面,他是個酒鬼,脾氣暴躁,憤世嫉俗,始終一派粗魯的硬漢作風,那會兒,沒人願意和他搭戲。

恰好休斯頓也是個暴脾氣的酒鬼,如今雖是人微言輕的一介菜鳥,往後的歲月裡他將成為一個高質高產的大導演。導演、演員、電影,三者互相成就,真是天作之合。

電影裡引起多方追逐的馬耳他之鷹是希區柯克“麥格芬(MacGuffin)”理論的體現。

它造型是鷹是馬是手辦、內裡是黃金是鉛塊是塑膠都無關緊要,只要故事裡面每個人都渴望或懼怕它,就足夠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雖然結局它終究結結實實地露了面,讓我覺得有點兒洩氣,但也確實沒有更好的方法更快地推動故事到結局。

結局警察看著偵探捧在手裡的馬耳他之鷹問說這是什麼,他低頭看了看,說,“這是人類夢想的原料。”

黑色電影是個很模糊的概念,諸多爭議進行至今,甚至連“黑色電影”究竟是不是一種電影型別都尚無定論。

我傾向於認為黑色電影並非型別片,因為它無法被簡單複製。動作、科幻、喜劇、愛情,這些型別片只需要抽取核心元素加以重複體現即可快速複製,電影以愛情為主體展開自然就是愛情電影,圍繞喪屍那就是喪屍片,往裡面加各種輔料變成愛情動作片或是喪屍喜劇片都無礙型別定位,但“黑色電影”不能如法炮製。

很多年前看過一個比喻,美國前總統小布什上綜藝節目,按照配方步驟嚴格執行,最後出爐一份漢堡,與肯德基裡面售賣的吃起來沒有兩樣,而你和朋友約一頓烤鴨,也得事先宣告哪家字號,偌大一個北京城,同一道北京烤鴨可能也有百般風味。

大概是這麼個道理吧。

20180107

標簽: 電影  鮑嘉  之鷹  馬耳他  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