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作者:由 手望Sowarm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9-07-26

唐代仕女的一點紅是什麼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引言

《長安十二時辰》低調上映,但“酒香不怕巷子深”,這部製作精良的片子並沒有被埋沒,還掀起了一番熱議。大家除了看到緊湊的劇情,抓人眼球的還有當中的服化道設計。

就好像流量小生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原型是道家出身的李泌。細心的網友發現了劇中的頭冠十分特別,髮簪是前後插入頭冠的,而不是平時印象中左右插入的。髮簪頭冠是不是戴錯了呢?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子午簪和芙蓉冠

就這一點,製作方還特意請教了道教協會的相關人士,進行了道教人家的服飾造型指導。

道教方確認過像李泌這樣身份地位高的修道人士,他佩戴的就是上清芙蓉冠或玉清蓮花冠,而從後往前插的是子午簪。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聽琴圖》(區域性),彈琴者為穿著道服的宋徽宗

簪子前後插的戴法不僅無誤,還是在眾多古裝劇裡最真實還原的唐朝道士服飾。

至於現代道士的平常佩戴的是黑色的道巾,而頭冠一般是地位高的道家人在做法事的時候才佩戴。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全真道士梁興揚在微博上科普簪子的戴法

就這個細節,我們都能感受到製作方的細心了。當然了,要真實還原並重現大唐盛世,僅僅靠一個道士服飾的考究是遠遠不夠的。

唐朝女子的服飾

,也是可以細細考究的地方。

片子裡元載出場的還真蠻特別,一眾體型肥胖的仕女圍成一圈,讓他獨自待在中間取暖。原來這不單是片中的喜劇效果,古時候還真有讓女子給身份高貴的人擋風取暖這一做法。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長安十二時辰》中,仕女給元載取暖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苦,使宮妓密圍於座側,以禦寒氣,自呼為‘

妓圍

’。”唐玄宗的弟弟申王,冬天體質容易受寒。於是他便命令宮中的妓女緊密地圍坐在一側,給他遮擋寒氣,並且把這個做法成為“妓圍”。

無獨有偶,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也是個怕冷的人。寒冷的時候,他便把家中所有肥胖的婢女排好陣型為自己擋風,並稱之為“

肉陣

”。

不管是“妓圍”還是“肉陣”,原理都是一樣的,就是拿仕女的肉體來擋風禦寒,甚至親密地身體接觸供暖。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唐代仕女陶俑

看著這些肥肥胖胖的仕女,網友直呼:“簡直就是博物館裡的唐代仕女俑成精了。”

片子裡不僅活用了唐朝“以肥胖為美”的觀念,她們的穿著也是相當有文化底蘊的。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唐朝女性裙裝樣式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受開放的世風影響,唐代婦女的束縛較少,服飾款式多樣。想不到的是,

襦裙、男裝、胡服均成為了唐代女子最流行的三大服飾

不管婦女身份高低還是貧窮富貴,她們的襦裙裝都離不開“衫、裙、帔”這三件套

。唐朝牛僧孺的《玄怪錄》記載:“小童捧箱,內有故青裙、白衫子、綠帔子。”這段話描述了平民婦女的衣著,裡面就有“衫、裙、帔”三要素。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搗練圖》(區域性),展現了唐朝婦女的襦裙裝打扮

唐初的襦裙裝,大多是上身穿著偏窄的袖衫或襦,套上齊胸長裙,腰繫長帶,肩披帔帛,腳穿高頭鞋。

袖衫和襦的下部分能被長裙所覆蓋,因此它的長度都比較短,一般只到肚臍或者腰部。它被腰部以上或高至腋下的長裙所覆蓋,形成一個“小V領”。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長安十二時辰》試裝會

後來款式越多,領口也有圓領、方領、直領、翻領等。盛唐時期,出現了領口開得很大而且很低的袒領,也就是俗稱的“U型領”。

她們甚至脫去了袖衫和襦,直接套上長裙,結構上類似現代的裹胸裙,然後再披著輕薄的紗帛,使上肢的肌膚若隱若現。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的《簪花仕女圖》,就表現了這樣開放的著裝。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簪花仕女圖》(區域性)

不過並非滿大街都能看到唐朝女子“袒胸露乳”的場景,因為早期只在宮廷嬪妃和歌舞伎者裡流行,後來才在民間流行開來。

所謂的袒露,也是相對以往女性的保守穿著而言,暴露了更多的肌膚,屬於隱私的部分一般都不會在大庭廣眾下袒露的。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唐朝女性穿著較為暴露,但同時也會保護隱私部位

封建社會講究禮節,提倡男女授受不親。在《禮記內則》中有一句話提到:“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女在同一口井上汲水,用一間浴室洗澡,通用一床寢席,互相討借東西,衣裳混著穿,這些做法在當時都會被指責“有傷風化”。

但曾經什麼都不可以做的事情,到了唐朝似乎是“百無禁忌”,連男裝都可以成為女子的主要著裝之一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永泰墓中的石刻線畫

從初唐到盛唐期間,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交往甚多,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受北方遊牧民族推崇男女平等的影響,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唐朝婦女“女扮男裝”以及穿著胡服的做法蔚然成風。

《舊唐書。輿服志》則記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有些婦女會穿著丈夫的衣服,男女之間似乎放下了尊卑觀念,地位傾向平等。

《新唐書。五行志》:“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這描述了太平公主身穿紫衫,腰圍玉帶,頭戴皂羅折上巾,以一副男裝的姿態在皇帝皇后面前歌舞的情形。

皇帝也算是很寵太平公主了,只是問了一句“女子不能為官,為何如此打扮”,而沒有呵斥太平公主不守禮法的行為,甚至從她開始,女扮男裝逐漸盛行。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長安十二時辰》的許鶴子與唐代宮廷歌手許和子的服裝相仿

胡舞的引入,也對唐代的服飾產生了影響。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和安祿山都擅長跳胡舞。胡旋舞、枯枝舞以及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提到的“霓裳羽衣舞”均是胡舞的種類。

跳胡舞,著胡服。隨著胡舞的受熱,宮廷盛行的胡服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女子胡服

姚汝能在《安祿山事蹟》中記載,“天寶初,貴遊士庶好衣胡帽,為豹皮帽,婦人則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

在天寶年初,王公貴族、當官的和普通百姓都喜歡胡人的衣服和帽子,帽子是豹皮製成的,婦女會戴上步搖髮簪,衣服的款式有所調整,衣襟袖子變得窄小。

翻領、對襟、窄袖,是胡服的特徵。女子穿著胡服的形象也可以在石刻線畫等古蹟中看到。她們一般典型的穿法是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踩高靿革靴。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永泰墓中的石刻線畫《九女行樂圖》

唐代的女性穿著男裝或者胡服,一來參與社會活動,行動方便,二來介入政治活動,都顯得比較沒有違和感。

我們可以在一些唐女騎馬圖和唐女騎馬俑中,看到唐代女子結伴騎馬外出郊遊的情景。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虢國夫人遊春圖》(區域性)

如果穿著平時的服飾,衣長及地,袖子寬大,在騎馬運動時就遠遠不及男裝或胡服舒適便捷。

因此,她們沒有穿著飄逸的襦裙,而是穿著偏男性化的打扮或是胡服。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唐代仕女騎馬俑

社會風氣開放,像武則天、上官婉兒這些有才能的女性,她們不僅可以從政,就連宮女也可以拋頭露面,穿著“便衣”出入宮內外,與權臣勾結。

後記

唐代佳人如此多嬌,於是我蠢蠢欲動:小背心打底,操起了床單給自己圍了一圈,留下了一大截拖地裙襬,再披上蚊帳讓自己的上身肌膚若隱若現,猶如高貴而嬌羞的大唐公主駕到。

我臭美地找鏡子一看,這是個唐代仕女俑還是何方妖孽?

算了,比起曹盾導演的還原大唐的功力,自己粗糙的cosplay實在是丟人現眼。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

曹導說:“很多人問我是不是要還原大唐,我是想努力還原大唐的一天。”

《長安十二時辰》的建築、道具、服裝、人物等許多細節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復原大唐的用心也是讓人感受到了大唐盛世文化的內涵。

就從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來說,正是我們可以樹立的文化自信呀。

參考文獻:

《唐代服飾特點初探》 文/江倩倩

《唐代服飾講究多》

文/向東

《淺談唐代服飾對現代服飾的影響》 文/樊豔靜

《愛紅妝更愛武裝——淺析唐朝流行女著男裝的原由》 文/楊怡晨

《【科普向】李泌(bì)頭頂的是道家的芙蓉冠,從後往前插的是子午簪》 文/無忌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女子服飾的多樣化

標簽: 唐代  胡服  服飾  唐朝  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