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作者:由 歷史看興衰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11-12

李亨要是不篡位,大唐還不知道要出現多少個皇帝。這也是在四川避難的唐玄宗接到了一封,只有二十七個字的信,才敢動身回長安的原因。

其實,在這之前,他的兒子,已經是唐肅宗的李亨,給他寫過一封信。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那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李亨說,他已經收復長安了,請太上皇還是回來做皇帝,他還是當太子,老老實實奉養唐玄宗。

唐玄宗看到這封信都要嚇死了。為什麼呢? 因為李亨這封信寫的一點都不真誠!這個兒子,也太虛偽了吧!事情要從馬嵬之變開始說起。

馬嵬之變就是在太子李亨的默許下進行的,就是篡奪皇位的第一步!

唐玄宗逃離長安非常的倉促,讓太子李亨很絕望

當唐玄宗沒有看到潼關的平安烽火時,就知道潼關失守了。驚慌失措的唐玄宗問計於群臣。群臣在宰相楊國忠的淫威之下,已經很早就不敢說真話了。都等著楊國忠開口。

楊國忠這個怕死鬼,安史之亂一起,就開始在四川儲備糧食,修高城池以備不時之需了。這下派上了用場。人家開口先把安史之亂的責任推到唐玄宗不肯聽大家的警告上來。接著就說,咱們跑吧,到劍南道去!

群臣唯唯,

太子李亨心裡十分的不情願去劍南道

。因為李亨恨死了楊國忠。以前李林甫打壓他的時候,楊國忠就次次衝在前面,十分積極。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反映的那一次的事。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安史之亂髮生,唐玄宗感覺到年老而力不從心,就想要太子李亨監國,楊國忠要嚇死了,害怕李亨掌權之後會針對他。就讓楊貴妃嘴裡含著土請命不要交權。結果這事還真就停了。你想啊,銜土請命那是臣下請求死罪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就是楊貴妃以死來威脅唐玄宗不要交出軍權。從這點說,楊貴妃還真不是個賢惠的妻子。

國家大事,就被以這種方式輕易地改變了,可以說,李亨這時候就已經想找機會拿到權力,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猜測,如果這次唐玄宗不跑,李亨也會找機會發動一次“天寶政變”。畢竟他老子唐玄宗也是發動了兩次“政變”當上了實權皇帝的。

李亨都45歲了,當了20多年的太子了。早就對楊國忠恨之入骨,而楊國忠又是劍南道,也就是蜀地四川的節度使,經營多年。李亨聽到唐玄宗決定去蜀地避難的決定,不僅是不情願,簡直是絕望了。

唐玄宗逃離長安非常的不厚道,讓太子李亨很是失望

一手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唐玄宗,竟然連臣子和老百姓都騙!

大唐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早晨,群臣上朝,因為唐玄宗昨天說了,他要御駕親征,連宮門的鑰匙都交給宦官邊令誠了。

可是,一進皇宮,群臣們發現,宮女和宦官們,在找皇帝!唐玄宗不見了!跑了!

這下子,長安城,大亂!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達官貴人趕緊收拾細軟往城外跑,老百姓往城裡跑,看看能撿著什麼漏。甚至據說有老百姓騎著驢上了金鑾殿。

唐玄宗呢?他昨天就偷偷從鬧市中的興慶宮跑到了北邊的人少的禁苑。第二天早上,誰也沒告訴,就帶著楊貴妃姐妹,楊國忠,宮裡的皇子皇孫公主,宰相韋見素,御史大夫魏方進和家眷,還有高力士他們,在以陳玄禮帶領的幾千禁軍的保護下,從禁苑西門,溜了!

李亨真的對這個父親失望至極了。昨天監察御史高適請命死守長安,李亨多麼希望父親能慨然答應,民心難得啊!這樣窩窩囊囊的偷偷逃跑,還有機會再回到這大唐的京師長安嗎?還有機會能收拾已經淪陷的半壁江山嗎?江山都沒了,他還有機會當皇帝嗎?

陳玄禮決定殺掉楊國忠穩定軍心,事先請示了李亨,終於推動了李亨篡位的關鍵一步!

人困馬乏的唐玄宗一行終於在第二天到了馬嵬驛,這個註定要影響大唐從此改天換地的地方。

人們出於同情弱者的心思,總是覺得馬嵬驛針對的是楊貴妃。而忽視了,最先被殺掉的是楊國忠。

由於唐玄宗安排的先遣官員臨陣逃脫,他們從逃出長安就已經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多了。將士們雖然行前得到了重賞,但是妻兒可是都在長安呢。

所以,隊伍開始了騷動。首領陳玄禮,曾經參與過斬殺韋太后的“唐隆政變”,知道必須穩定軍心,否則唐玄宗的性命,堪憂。

想來想去,他覺得最壞的那個楊國忠是個不錯的目標。但是,他一個領兵的將領,是絕對不能擔負這樣的形同反叛的責任的。

他找到了太子李亨。

《資治通鑑》記載:太子未決。

啥意思?就是太子沒反對,默許了!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我想,太子李亨這時候,應該非常高興:機會來了!這證明不是隻有自己一個人反對這種無恥的逃跑。

果然,陳玄禮一發動,將士們的目標就對準了楊國忠。

恰巧楊國忠巡視回來,幾個跟著一起逃跑的吐蕃使者餓壞了,找他要東西吃。

將士們不知道誰大喊一聲:楊國忠勾結胡虜謀反!

一哄而上,斬首,大卸八塊!據說憤怒至極的將士們還生吃了楊國忠的肉!

唐玄宗聽到楊國忠和胡虜勾結謀反那是一百個不信的,但是他得出來安撫軍心。

結果,將士們還是原地不動,不肯散去。唐玄宗毛了,高力士趕緊過去做工作。

結果陳玄禮說;楊國忠謀反了,再供奉堂妹楊貴妃,不大合適吧!

唐玄宗心疼啊,不願意殺楊貴妃,高力士說話管事了:貴妃雖然沒罪,但是將士們已經殺了她堂哥,而貴妃又長伴您左右,您覺得將士們能安心嗎?您殺了貴妃,將士們才能覺得安全,您也才能安全!

其實簡單說就是,小命要緊,有你沒她!

唐玄宗為了保住性命,連長安城的百姓和官員都不管了,會顧惜楊貴妃的性命嗎?

告別之後,高力士,動手勒死了楊貴妃!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長恨歌》說得悽婉,但如果唐玄宗當機立斷,當場傳位給太子李亨呢,會不會就能救回楊貴妃一命?

但是他沒有,李亨,再次失望,但是,他已經找到了辦法。

李亨巧借民心,父子終於分道揚鑣!

第二天,一行人剛要繼續一路向西,逃跑。

突然冒出來幾十個老百姓,勸唐玄宗留下,恢復河山。老百姓說得在理,還說得特別有文采。

長安城的宮殿,是您的家,陵寢,是您的祖墳。您這不要家也不要祖墳,這是要到哪裡去啊!

就差說:您怎麼這麼不要臉面的嗎?

唐玄宗,愣了好長時間,最終竟然還是撥轉馬頭,繼續向西!真可恥!

接下來的情形,就有些詭異了。

忽然多出來好幾千百姓,攔住了太子李亨!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當然不能慨然答應,哪怕心裡千肯萬肯也不行啊。他一邊流淚一邊說:這千山萬水的,我不跟在皇帝身邊,太不孝順了!再說我還沒當面向皇帝彙報呢,

說罷就要打馬追趕父親,結果被他兩個兒子和太監李輔國攔住了。

請注意,這個李輔國,就是未來的唐肅宗李亨的心腹大太監,未來的高力士那樣的角色。

所以,我們也不奇怪,他能說出下面這番話來:大意是,您孝順父親,這是小道。現在民心可用啊,如果您侍奉父親到了四川,一旦賊兵燒了棧道,您可就不好出來了。等費盡千難萬險再出來,那時候民心早就散了。不如趁此時民心可用,把郭子儀和李光弼從河北叫回來,和西北邊軍一起,收拾河山!

到時候,光復長安,打掃宮室,再把玄宗他老人家接回來,這才是大孝道啊!

太子,不走了!等唐玄宗在前面聽到訊息就說了兩個字:“天也!”

也不知道是想說這是天意,還是隻感嘆一下兒子大了,沒法管了。

李亨這時候選擇單飛,到底對不對呢?應該說,很及時!不然他跟著唐玄宗去了四川,靠什麼來收復兩京呢?靠蜀地那三萬人馬嗎?他的兄弟們在外領兵的不少。萬一誰收復了兩京,那還有他當太子的機會嗎?恐怕一收復兩京,就趁勢登基了吧?那麼為什麼他不可以這樣做呢?

最精彩的部分來了,李亨一到靈武,第三天就登基當了唐肅宗,雖然他也假模假式地推讓了五次!

唐玄宗跑到蜀地,安定下來,也終於想起自己還是大唐的皇帝,於是頒佈詔書,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其他幾個兒子也各自節制幾個地方的兵馬。

可笑的是,他的詔書剛發出去不久,其實也就是到了成都的第十二天,唐玄宗驚喜的得知:自經已經升職為太上皇了!

這方面,他還是蠻有經驗的,遠的,高祖李淵,近的,他爹李旦,都擔任過這個光榮而重要的職務。

他爹李旦,還是他親手送上太上皇的職位的,如今,輪到他兒子送給他這麼一頂高帽了。

他認命了,沒辦法,已經是七十多的老人了,沒那個心力再爭了。當然也體現出他作為政治家的胸懷,為大唐,做出了最後一次貢獻。

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他命令,以後他的聖旨就不叫“制”,改成“誥”。以後的軍國大事,都報給新皇帝就行了。但是必須讓他保留個知情權,給他這裡備份一下。

《資治通鑑》記載:

上皇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

這戲,演得不錯!

那麼為什麼李亨這麼著急篡奪唐玄宗的皇位呢?

從他一手撫養長大的弟弟李璘趁著安史之亂割據江東,我們就可以看出,李亨的決策非常的及時。

他要不是趕緊在靈武登高一呼,大唐還不知道會出現多少皇帝呢。

本來他就是太子,再加上身邊跟隨的那一票人,總得給他們一個交代吧。

所以,他到靈武的第三天,就登基了。再向親愛的父親學習,遙尊父親為太上皇,這事,就成了!

所以,當他收復了長安,覺得有必要把唐玄宗接回來給自己正名的時候。

唐玄宗根本就不信他信裡所說的要退位的說法。

都這麼迫不及待的登基了,會心甘情願讓給我?

再想想先祖們那些刀光劍影的過往,唐玄宗回信,乾脆把劍南道劃撥給我,我在這裡養老算了。

後來,大臣們來了一封信,只有二十七個字:

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這個皇帝,不是太子自己相當的,是我們這些大臣當時在馬嵬坡勸他留下來,又是在靈武勸他登基,太子還是很孝順您老人家的。這就相當於給唐玄宗和唐肅宗留足了顏面了。而及今成功說的是太子當這個皇帝那是憑功績當上的,是實打實的有基礎,不怕別人(您)惦記,當然也就不會猜疑您了。快回來吧,回來了才是父慈子孝,別讓老百姓看笑話。

所以,看唐玄宗看到這封二十七個字的信,心裡就有底了,踏上了,回長安的莫測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