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茶與竹:國人的必需

作者:由 慧傳小師妹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2-08

茶與竹:國人的必需

攝影:米廣弘

茶與竹,雖形態迥然各異,卻關係十分密切,深深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陸羽說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鄭板橋謂竹:“立根原在破巖中。”竹與茶的生長環境相似,基本都在南方,無論是海拔高度,還是地理緯度,甚至土壤酸鹼度,二者的需求都差不多。所以,竹海亦是茶鄉,如浙江安吉,竹海之名早於白茶之鄉,國內其他產茶地區大多也是如此。“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說的是竹子的品格,也從側面表明竹子的形態一般都是高大而陽剛的,但竹子卻是禾本植物,古人把“非草非木”的植物泛稱為竹。茶是貨真價實的木本,可茶樹植株矮小,是灌木。即使是雲南那種長成喬木的大葉古茶樹,如果不是採收它的葉子,其主幹也基本屬於廢柴,難堪大用。

竹雖屬禾本,但它在人們居家生活中的作用比木材一點也不差,吃飯用竹碗筷,裝水裝油用竹筒,照明要用竹燈籠,打仗用竹弓箭。搭竹棚、架竹梯、撐竹排、坐竹椅、睡竹蓆,連夏天納涼都要搖著竹扇,或者抱個竹夫人。竹子的用處簡直就相當於現代的塑膠。

茶對人類的主要貢獻只是它的葉子,這片小小的葉子,卻堪稱大大的寶藏,人們炒製出日常飲用的紅、黃、青、綠、白、黑六大茶類,分離出兒茶素、咖啡鹼、蛋氨酸、鈣、錳、氟等500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衍生出抹茶、茶酒、面膜、口香糖等各類新產品。似乎還從來沒有哪種食物能被人類如此欲求窮盡地開發。

蘇東坡說:“不可一日無此君,”他明明是說竹,也好像在說茶。茶與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都各據一席,被稱為茶文化和竹文化。

文化的傳承工具離不開紙、筆,竹子先是被用來製作竹簡,編成書冊。後來直接被制筆、造紙,推動了中華文化大發展。今天還在使用的“籍、簿、篇”等帶有竹字部首的漢字,清晰地記錄著竹在中華文明中的作用,“竹報平安、胸有成竹、青梅竹馬”等成語影響著一代代讀書人對人生與世界的思考,“笛、笙、簫”等絲竹之具則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茶也是文化的載體,很多文人亦茶人,“琴棋書畫詩酒茶”,是文人雅士隨身的標籤。茶文化自唐代形成以來,綿延不息,歷久彌新。人們以詩吟茶、以畫記茶、以歌詠茶,更以茶清供、形成茶道,成為融合儒、釋、道的紐帶。人們讚賞竹有君子之風,正直、堅韌、謙虛,無論是“松竹梅”風寒三友,還是“梅蘭竹菊”四君子,都有竹的一席之地。以水墨畫竹,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題材。以墨竹圖裝點書房,以竹小品美化庭院,隨身一把精緻的竹摺扇,都是彰顯文人格調的常用手法。

從古到今,寫茶的詩詞無數,唐代元稹的寶塔《茶》詩別具一格,歷來為茶人稱道。無獨有偶,宋代開創“湖州竹派”的文同,就是“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文與可,也寫過詠竹的兩首寶塔詩。北宋黃庭堅曾把茶與竹安排在同一首詩中相會:“十字供籠餅,一水試茗粥。忽憶故人來,壁間風動竹。舍前粲戎葵,舍後荒苜蓿。此郎如竹瘦,十飯九不肉。”

茶與竹,早已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當我們泡茶時,可以擺一席竹製的茶案,用竹筒取水,竹匙取茶,竹茶筅點茶。燃竹生火,竹爐湯沸,手邊“金鑲玉”的茶具是白瓷外鑲嵌著細密的竹絲,端杯品茶不至於燙手。至於用的茶葉嘛,你看竹林庇護之下,清露滋養的野生茶蓬,正是難得的好茶。(圖/文:米廣弘 文化學者)

標簽: 竹子  人們  文化  竹海  廣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