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王陽明心學修習方法之靜坐

作者:由 王亮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9-07-19

大凡學習了王陽明心學,對於其修習方法

“靜坐、立志、省察、改過”

這八個字也是知道的,但對靜坐有什麼好處?與道家、佛家的靜坐有什麼區別?王陽明倡導的靜坐又是如何練習的呢?等等,弄清這些問題對我們更好地練習靜坐有一定幫助。為此,透過查閱各種資料,整理出來這篇文章,希望能供初學者借鑑,還望各位老師指教。

王陽明心學修習方法之靜坐

首先,看一看靜坐有什麼好處。靜坐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放鬆方法,但不同的靜坐方式所產生的效果卻又不一樣。一般而言,靜坐的好處不外乎心理上和生理上兩部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好處:一是靜坐能夠強健身體,修復身體的亞健康狀態,提升五臟六腑的功能,特別對於慢性疾病和頑固症狀。二是靜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氣質,塑造健康、美麗的體態。三是靜坐能緩解壓力,釋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使整個生命感受到平靜、喜悅、自在和安心。據現代學者研究印證,靜坐會使得呼吸次數減少(每分鐘約4—6次),面板帶電反應減少70%,心跳次數減慢(每分鐘約24次),增加腦波中的α波,並降低肌肉緊張的程度(有興趣的可以上網查具體有什麼好處)。四是靜坐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引導人們反省自我,覺知生命的存在,達到解脫。

其次簡要介紹一下儒釋道三家靜坐的區別。道家, “忘我”的境界是道家追求的“道”的境界,按莊子說法,只有“忘我”,才能心無執著,心無執著、無分辨,才能平等看待是非、生死,乃至最終與萬物融為一體。道教的“靜坐”尤其注重養生之術,在“呼吸”上大做文章。他們追求“胎息”乃至辟穀,即杜絕飲食,透過微弱的呼吸將身體的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以達到長生久視之功效。佛家,如果說道家的靜坐要訣在於“忘”,佛家的靜坐要訣就在一個“空”字。只有“空”化外物,才可獲得宇宙之大智、全智,進入“佛”的涅槃狀態。其要旨乃是透過坐姿調整呼吸,輔以“數息”,以求進入“無念”的狀態。明代詩僧蒼雪大師有詩云:“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可謂寫出了禪家對“空”的理解。儒家,亦重視“靜坐”,只是其目的在於成就聖賢人格:一是內省而有得;二是體味中和之道。儒學本質上是成人、為己之學,即成就君子人格、提高個人修養。這就要求人們在具體的事務中提高自己,在“靜坐”中反省檢察自己的行為。只有在靜坐中,才可能讓心停下來,迴歸其“定”、“止”之處,就是靜坐中體驗“喜怒哀樂之未發”。王陽明認為“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心之體”或叫良知,或叫儒家的中和之境,無疑可在“靜坐”中體悟。宋代儒家學者“靜坐”的目的並非在於“養靜”,而在於去人慾、存天理,體悟“喜怒哀樂之未發”的未被汙染的“純性”狀態。

王陽明心學修習方法之靜坐

最後來看一看王陽明倡導的靜坐是怎麼練習的了。方法步驟是:百會(頭頂)、頸椎、尾椎成一條直線,可以調整頭的角度。

一是息思慮,

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二是省察克治,

先省察哪些是私慾,良知會乾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慾。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慾不要緊,現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慾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三是把“誠意”和“謹獨”四字訣:

誠意,

就是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

謹獨

,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王陽明說,靜坐時只要把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謹獨工夫了,即:我有什麼私慾;我要透過什麼手段克掉這些私慾;我要堅信自己能克掉這些私慾;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兩日,兩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廢;在克私慾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能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慾的目的,一旦有這種心態,就是新的私慾了;所謂學習只是透過各種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當你確定自己把私慾克掉後,要去實踐中檢驗;我為何會有這種私慾,這一私慾產生的基礎是什麼。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會再犯同一錯誤。

如果在靜坐過程中沒有誠意和謹獨,那不坐也罷。如果一個人不能透過靜坐誠意和謹獨,那他就無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這樣的人就會失去自我,隨波逐流,永不可能獲取成功。

標簽: 靜坐  私慾  良知  謹獨  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