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為什麼西方哲學家的家境基本都很優越,最次也是中產,沒有一個是三代貧農?

作者:由 凌語野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10-02

哲學家的事業就是哲學思考,即不斷進行精神鑽探和智慧挖掘。哲學思考是對世界以及人本身進行追問並作出富於洞見的回答,而這與哲學家個人的先天稟賦和特質直接相關,與其生活是否優裕並沒有多大關係。

哲學家與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哲學傢俱有思常人所不思、疑常人所不疑、道常人所不道的稟賦或者說能力,這種能力使得哲學家必定會關切終極,不斷追問和竭力求解各種形而上問題。

對哲學家而言,生活優裕當然最好,因為富足是悠閒的保證金,而悠閒是智慧的催化劑。當哲學家有錢又有閒時,就能心無掛礙而更加專注於哲學思考,並將自己的思考轉化為文字,成形為著作。

生活優裕的哲學家有很多:晚期斯多葛派的塞涅卡是羅馬大臣,奧勒留更是貴為羅馬皇帝;經院哲學之父安瑟倫出身貴族,並曾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被認為開啟了認識論轉向的培根出身貴族,並曾任掌璽大臣;後期經驗派的貝克萊出身於鄉紳家庭,並曾任愛爾蘭克羅因地區的主教;休謨出身名門,成名後積累了不少財富,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婉拒出版商的增補要求時曾說:我不想寫了,因為我太老了,我太胖了,我太懶了,關鍵是,我太有錢了;唯意志論的叔本華出身於銀行家家庭,18歲就已繼承了他父親留下的鉅額遺產;……

但是,也有一些哲學家在生活困窘中執著於終極關切。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解決生活問題,而是解答生命問題。哲學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那就是,不在乎形而下,只在乎形而上,不然他也不會成為一位哲學家。人的心靈記憶體是個有限的定值,無法擴充套件容量,當你的形而下需求過多時就必定會驅逐你的形而上追求,反之也是一樣。哲學史上的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在行走時仰觀星象,結果掉入井中,一位色雷斯侍女笑道:他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忽視了地上的東西。

生活困窘甚至極度困窘的哲學家也有不少:赫拉克利特為了哲學思考而放棄王位,離群索居,曾以吃草根樹皮維持生命;蘇格拉底總是光著腳、穿著一件破舊的大氅在廣場上與人辯論;被人誤為倡導享樂主義的伊壁鳩魯出身貧寒,生活節儉;晚期斯多葛派的愛比克泰德早年曾是卑賤的羅馬奴隸;斯賓諾莎靠磨光學鏡片為生;康德出身於馬鞍匠家庭,家境拮据,成名後才躋身中產階層;費希特出身於工匠家庭,家境貧苦;尼采的一生也窮困潦倒;維特根斯坦出身於鉅富之家,但他放棄了分給他的那份財產,去當鄉村小學教師、醫院勤雜工,有次被拉去參加康奈爾大學的哲學研究生聚會, 不認識他的人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個流浪漢;加繆在貧民窟長大,他自稱其知識是在貧困中學到的;……

有的人天生就有一種超越常人的精神本能,這種精神本能是一種不可遏止的形而上衝動。當他從混沌中分化出來即走出懵懂後,他就會開始對各種終極問題進行思考,繼而窮究深研,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以及人本身成了他最想做和最迫切要做的事情。無論是生活優裕還是生活困窘,他都會不斷進行他的哲學思考,而思考的成形就是他的著作。如果他的著作極富洞見,上推了哲學的高度即人類的思想高度,那麼他就會成為一位真正的哲學家。哲學家的橫空出世,靠的是他與生俱來的稟賦和特質,以及他對精神鑽探和智慧挖掘的執著。總之,是沉甸甸的思想分量(而不是財富分量)決定了一個人的哲學家身份。

標簽: 哲學家  出身  思考  哲學  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