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如何將鄉土文化滲入幼兒教育中?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j5D0y0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08-2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應從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會資源,促進幼兒園的特色發展。我園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自然融入“技藝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遊戲為主要活動,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引導幼兒去關注、體驗、感受鄉土文化資源,開闊眼界,豐富經驗,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瞭解家鄉、熱愛家鄉,培養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挖掘鄉土特色豐富課程內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有豐富的地方資源和本土文化,為幼兒園主題活動研究的實施提供了條件。永春漆籃是福建省漢族傳統竹漆工藝品,原材料是竹子,將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細條,片可做柄,細條用來編織籃子,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活動中我們讓孩子透過看、摸、剝、編感知竹子、籃子的外形特徵,教師還展示各種工藝品,幫助孩子觀察、認識其內部特徵,如:扁籃、格籃、盛籃,還有盒、盤、竹竿、竹籃、竹匾、竹筷等。還可以介紹關於竹和筍的資料、圖片等,供大家觀賞豐富經驗。同時,將教學融入自然社會大課堂,帶幼兒去看竹林、挖竹筍、拍資料,製作筍食品、利用竹子製作各類區域活動材料等。同時,我們還引導幼兒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瞭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引發幼兒探索自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我們的教學富有生機。在“美麗的家鄉”主題活動中,我們邀請編織藝人到幼兒園,現場進行編織演示,教授幼兒進行簡單的編織製作。透過編織藝人的現場展示教學,將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了整合提煉,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在主題活動“家鄉特色小吃”開展期間,我們組織孩子學習製作各種本地的小吃。如包春捲,先讓老師展示春捲的製作流程。春捲是用白麵粉加少許水和鹽拌揉捏,放在平底鍋中攤烙成圓形皮子,然後將制好的餡心(肉末、豆沙、菜、白糖等)攤放在皮子上,將兩頭折起,捲成長卷。孩子們看到後既新奇,又興奮。之後讓孩子們進行了“包春捲”的嘗試,讓孩子們品嚐,讓幼兒感受到了家鄉的飲食文化,同時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挖掘鄉土特色遊戲材料,激發幼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和願望,那麼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都會化為灰燼。”如何激發孩子對遊戲的興趣呢?我們在遊戲材料的選擇上,除了必須考慮到其安全性、實用性,還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例如,我園充分利用永春縣岵山古民居村落的資源,將本土化的區域活動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社群資源,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小院》主題區域。將富有農家特色的洗衣苑、小沙池、農家廚房、客廳、臥室等融入幼兒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構等區域材料,使幼兒沐浴本土文化的同時,在寬鬆、自由的活動區中,透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自主愉快地發展。此外,還以永春佛手茶的傳說為主要內容,創作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故事《佛手茶說》。讓幼兒透過課件的閱讀和觀賞,瞭解永春佛手茶的由來及製茶工序,在瞭解的基礎上,融入表演遊戲,讓幼兒運用閩南語進行表演,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繪本的魅力。

三、注重課程內容的積累和創新

在民俗課程中,我們注重資料的積累,將每個主題活動預設、目標、環境創設一一記錄,作為一手資料進行積累,以便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鑑和使用。因此,我們特別支援、鼓勵教師們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在原有的課程資源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拓展教育渠道,使鄉土教育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形式往往侷限於課堂教學,鄉土文化的浸潤需要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親身體會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教育囿於課堂,而應拓展教育渠道,比如:以親子活動的形式,請家長帶孩子參觀永春紙織畫,瞭解紙織畫的製作工藝,並瞭解紙織畫的藝術價值。活動中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激發了孩子活躍的思維,透過親身體驗,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知識。除了把課堂搬到校外,走進社群,我們還把藝人請進幼兒園,讓他們走進課堂,教孩子們織畫、編籃子、唱閩南歌……看著一群群圍在老爺爺身邊編籃子,唱閩南歌的小傢伙笑得那麼開心,教師心中多了份暢快與愜意。我們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使孩子們獲得感性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才能使鄉土文化在孩子們身上得以傳承。

因此,讓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開闊孩子們的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關心社會,瞭解家鄉,關注家鄉的發展,在瞭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輕鬆愉快地融入社會,從中體驗到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的感受,形成對家鄉的美好情感。

標簽: 幼兒  孩子  家鄉  幼兒園  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