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中國的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記了好多人、好多事,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什麼?

作者:由 紅塵中的道士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05-03

中國的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記了好多人、好多事,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什麼?ZDK2018-05-06 12:35:52

忘了跟其他文明對比導致我們故步自封,坐井觀天不去虛心求教

忘了朝代變換隻是皇帝的更替,沒有生產力和制度的迭代不去批判和自省

忘了在中國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中國人連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直到上世紀60年代還存在大規模餓死人的現象不知珍惜

忘了歷朝歷代以天朝上國自居,無論種族宗教一律老子天下第一結果讓人幾千人滅了國現在生活在別人設定的規則和價值觀裡還在繼續用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來麻痺自己

忘了進步是用生命和鬥爭爭取來的一直在那拿人家瑕疵咬著不放翻來覆去的提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中國的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記了好多人、好多事,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什麼?蕣華2018-05-10 11:12:01

謝謝邀請。

我讀中文系之前,世界對我來說確實是非黑即白的。尖銳,孤高,自我中心。

在我高考完到大學之間的那個暑假,有一本書給了我思想上的一個軟著陸——《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可以被記錄,就意味著歷史可以被改寫,被遺忘。

歷史太長,長到可以用其藐視人類生命的長度告訴我們,歷史不是喜劇。

人性醜惡,人性美好,人性平庸……歷史是一鍋大雜燴,我們卻禁不住去希冀一切都能變得好。

有些人如此堅定,雖千萬人吾往矣。

有些人紙上談兵,空有一番感觸。

歷史很長,我們只是滄海一粟。

別忘了就是。

中國的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記了好多人、好多事,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什麼?托克維爾病貓2018-06-20 09:27:17

謝邀。這是個非常有趣,又很有意義的問題,中國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了很多

,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

什麼

?其實,我們本質上真正忘記的,並

不是某個人

,或

一些事

。綜觀中華上下數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的文化體系是極其全面而深廣的,在政治、軍事、文學、科技等等各個領域都有著非常悠遠的發展歷程以及代表作品,更不乏有曠古爍今的才人妙士;那麼,一些人肯定就會說,這麼龐大的歷史體系,我們忘卻其中的一些部分,一些細枝末節,是無可厚非的,或者說是應該的吧?

可是忘卻真的是應該的嗎?

先別急著下定論,我們先從幾個議題來看看這個問題。其他領域不敢班門弄斧,就以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中國文學藝術方面切入,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一一《廣陵散》。現在眾所周之的版本,是源自明朝朱權編纂整理的《神奇秘譜》;且不去討論這是否到底是曹魏嵇康所奏的版本,但嵇康臨刑前的一番景象,確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一生思想深邃的嵇康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有的僅是悔恨;悔的不是為呂安作證而成為自己被捕的導火索,恨的也不是鍾會與司馬昭;他恨的是自己,悔的是未將《廣陵散》傳於好學者,導致《廣陵散》將成為絕響。

當然,或許嵇康不將《廣陵散》傳於他人也與個人性格的孤靜、淡泊有關,胸中有著那麼一點點私傲之氣;但我更傾向於,他是找不到真正能與自己激起共鳴者。春秋戰國時期的伯牙與子期便互為知音,伯牙撫琴,子期聆聽,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然子期不幸染病離去,伯牙便破琴絕弦,終生不再撫琴。嵇康,是很有這樣的風骨的。曾經一同把酒吟詩、暢懷作樂的山濤,與嵇康曾共為"竹林七賢",可謂之摯友;但嵇康十分鄙視司馬政權,放任自流、不拘禮法,堅決不出任官職;而山濤卻在自己官職調動時推薦嵇康代任自己的原官職,這就使得二人的友誼從思想上開始了分裂,嵇康堅守理念,對自己的昔日好友寫下了洋洋灑灑千百字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我想,即便《廣陵散》與今日的版本音律相同,也無人可以再複製出那位放浪不羈、堅守風骨的曠世奇才所奏出的傳達心境之曲;他嘆恨《廣陵散》將不復存在,其實是在嘆恨融入了自己情緒與生活的這曲獨一無二的《廣陵散》無人感同深受,無法傳遞下去了。從此,這樣一種情感的《廣陵散》,從世界上消失了,縱世間獨留下《廣陵散》的琴譜,含帶此間意味的《廣陵散》也不可復得。

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我們丟掉的,是對待文明的態度。

嵇康的事,只是千古洪流中的一粒沙子,但是,我卻從中讀出了中華文明史的悲哀。閒來無事時,人人都可隨便作詩,但為什麼現今沒有再像李白,杜甫之類成就的詩人出現?人人皆會書寫漢字,為什麼現今難再有第二個王羲之,下一個顧愷之?這一個個血淋淋的問題,不僅僅是飯後一笑,更是社會現實。現在網路大資料時代,琳琅滿目的網路詩文更是不勝列舉,每時每刻皆有詩文愛好者或富有文采的人,作詩一首,抒情一波,雖總體水平良莠不齊,但也不乏有對仗工整,聲韻通順,用詞精彩的詩文出現。乍一看,和李白杜甫的詩進行比較,不僅更為華麗,而且反而更加朗朗上口,也有著所謂的深度。那麼,這些人就是下一個詩仙了嗎?這就是個荒唐的笑話了。李白雖主要生活於盛唐,但他的命運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行路難》將他對仕途的坎坷,自己懷揣的非凡理想與抱負,現實與夢想的藝術性交織完美地體現了出來,《將進酒》深刻表現出了自己被長安放還多年之後的灑脫與豪邁,情感地起伏跌宕令人歎為觀止⋯⋯總之一句話,對待詩文要結合自己的

真情實感

,要講究

態度

,要

張揚

就張揚在作品裡

。反觀當今那些略有才學,便不斷在生活中張揚自我的人,他們不光沒有傳奇的經歷,還不懂將自己現有的經歷融入詩文當中,而是躺在床上憑空堆砌一些華麗的辭藻來形成一篇"佳作",縱使對仗工整、聲韻通順、用詞精彩,但於本質的情感上,於作者所灌輸的心境上,於長期經歷的積澱所帶來的震撼上,差的不是一兩個境界。當然,我此處所批判的僅是"

毫無情感灌輸

"的,又欲博人眼球、自不量力的詩文創作者,自古以來純虛構但又十分優秀的詩文作品還是數不勝數的,關鍵還是在於創作的"

態度

",大家閒來無事多多創作,豐富自我,這是對發揚光大中華詩文文化有著相當的貢獻的。

至於書法方面的"態度",可能是我造詣有限,無法理解一些當今社會用身體各個部位都能寫出一手花式妙筆的(為了謀生的殘障人士除外),還有大筆一揮似跳舞般抽搐出一坨不知道是什麼物體的眾"書法家"們,要說到對中國書法文化

最基本的尊重

,連最起碼地好好握筆和一筆一劃地寫字都做不到的人,就開始茫目模仿書法大家的手筆與動作,想直接學習出大家狂野不羈的風範;孰不知那是人家學字練字

日積月累

最後所形成的符合個人風格的,情緒與個性所契合的

真正的張揚

的體現、情感的釋放,若直接模仿只會適得其反,邯鄲學步,搞得一團亂糟,創造出了一幅幅書法中的"四不像"。

這些雖不是中華文化的現狀,卻是一個詬病

上述情況,還多見於成年人之中;最可悲的是,從小時候開始就接觸到了對待中華文化錯誤態度,從而影響到往後。當今

孩童興趣愛好輔導班

大量出現,如古箏、琵琶等,理應是極好的,因為這看上去似乎是對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承,但其實不然。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影片,大批的孩子坐在古箏前彈奏著,所有的人身體姿勢與表情都是一致的,連琴絃撥動的手勢都如出一轍,更奇妙的是,他們竟然每次都在相同的律動點猛擺一下頭。看完整個影片,讓我感到即心酸,又悲哀。因為他們學習到的是錯誤的知識嗎?不,琴譜就擺在那兒,知識應該是完全正確的。悲哀的是,他們學到了錯誤的對待古箏的態度。這麼一個浪漫而充滿靈性的、極富中華情懷的優雅藝術品,就這麼硬生生地變成了一臺機器,一個不會計算的電腦,一項孩子們的"特長"。中國傳統的樂器(相信西方樂器也是),真正的精髓並不在於形,而在於內。東晉時期的辭賦家陶淵明曾說過,"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說的多好,彈琴其實最主要的在於享受其中的樂趣,連弦上的聲音都是其次的。尤其古箏這類中華古典樂器的代表,應該讓孩子們深入感受到它的優美,它的韻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興趣帶動學習,而不是單純刻板的傳授固定技巧,使樂器喪失了原有的生命力。當然,若培訓班按我說的這麼改,又會引發出一系列社會問題:能這樣正常教育孩子的老師肯定不多,大量的培訓班將縮減;而且因為無法速成孩子的特長,部分家長肯定也不買賬⋯⋯這就涉及到一個長期以來的歷史性問題了,人口與文化。隨著文化的不斷成長、人口的變遷,人們的觀念是逐漸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今天的悲劇還是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某些部分的漠視所逐漸造成的。試想,如果繼續以硬式方法教育下去,這樣一批完全不明白古箏精髓與文化意義,從小就認定古箏就是這麼一個死板玩意兒的孩子們長大了,

他們培養的下一代人會是什麼樣子?再下一代呢?到最後,"真正的"古箏不就像"真正的"《廣陵散》一樣,"失傳"了嗎?

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一一陶行知

忘卻,是絕對不應該的。

一個強大的國家,都無一例外是尊重自己國家的歷史的。

中國這樣龐大的人口基數與龐大的文明體系共存造成的結果,就必定是好壞摻半的。有對文化保持尊重態度的人,所以中華文化才能五千年香火不息綿延至今;也有對文化保持漠視態度的人,所以中國至今仍不是世界超一流大國。想傲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想讓眾國仰視,首先我們就得先學會

仰視自己

四大發明

被外國人用去實現了十分偉大的成就、中國對於

遊戲、動畫

等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長期保持漠式甚至抄襲態度、外國對於

足球

等體育文化的重視程度等等,這些都已是眾所周知的老生常談,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截至2016年底,中國全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的總數量,共4873家;日本約有5500餘家;美國則約有35000餘家。其實,真正的差距並不是前面這段資料,而是後面這段:追溯文明史,

中國約有5000年;日本約1000餘年;美國則約有500年。

三國博物館的數量,卻完全構成了反比。

中華精神,不光在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我們還應有

對中華文化本身的尊重精神

;傳承中華文化,不光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要有

在"取"時對精華的尊重態度

,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發揚中華文化、傳遞中華精神,才能從本質上不斷強大。只知道茫目的取其精華,沉醉於自己國家擁有豐富的文化而不去認真體味與學習,

將會有更多"失傳"的精華出現,中華文化的真正傳播者們將面臨嵇康的慘劇。

中國的歷史太長,長到我們忘記了好多人、好多事,那麼我們究竟忘記了什麼?徐曉軼2018-06-24 18:46:38

謝邀。

抱歉,我是一個儒者,所以沒有這種感慨。

一個真正的儒者,不需要被他人、被歷史記住才會有動力,我們所信奉的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做自己該做的事就好了,想明白自己該做什麼,比這種感慨有意義的多了。

夫子雖在河邊嘆曰:吾已矣夫。但歸魯之後仍然要修史刪詩、韋編三絕,可能,這就是儒道之別吧。

許三多說: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

我們最多再多說個要做好人、要做君子。

夫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