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考研——中外工藝及設計史資料(7)

作者:由 杜康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3-01

郭忠恕的畫多少錢

61。意蘊

意蘊指藝術作品內在的含義、意義或意味(其中蘊含著的深層次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它是感性的、具體的、可以多重解釋的。

藝術作品的意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寓於各門類藝術的物質材料之中;第二個層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結構之中;第三個層次是作品的物象、時間、情節等的指稱意義和表現意義;第四個層次是文化意義,也就是約定俗成的意義和本質的意義。意蘊的各個層次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並只有在整體性中才得以確定。

意蘊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等特點,它深藏於作品內部,需要欣賞者靠心靈去感悟、體會。藝術意蘊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62。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是在生活領域中以功能為前提,透過物質生產手段對材料進行審美加工的一種美的創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境的美術,工藝美術強調製作的手工性特徵。它既包括傳統的器物製作,也包括當代的手工作品。工藝美術在本質特徵上具有物質的和精神的雙重屬性,這一雙重屬性決定了工藝美術的創作原則——實用、經濟、美觀。

63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影帶作品、錄影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碟和網路藝術的大家族。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

64。麥金託什

查爾斯·麥金託什,英國格拉斯哥學派的核心人物,是新藝術運動產生的全面設計師的典型代表。麥金託什的設計領域十分廣泛,涉及建築、傢俱、燈具、玻璃器皿等,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

設計思想:偏愛幾何形態和有機形態的混合運用,簡單而具有高度裝飾意味;主張用直線和黑白色彩探索機械化批次生產中的藝術處理問題。

麥金託什的探索為機械化批次化、工業化的形式奠定了可能的基礎,可以說麥金託什是聯絡新藝術運動中手工藝運動和現代主義運動的關鍵過渡型人物,他的一系列探索對德國青年風格和維也納分離派影響非常大,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做了有意義的鋪墊。

格拉斯哥藝術學院是其建築設計的代表作。計的傢俱,特別是他出名的高背椅子,完全是黑色的高背造型,非常誇張,是格拉斯哥四人風格的集中體現。

66。柳宗悅

柳宗悅,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1936年創辦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1913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在研究宗教哲學、文學的同時,對日本、朝鮮的民藝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開始對之收集、整理、研究。

1943年任日本民藝協會首任會長。“民藝”一詞的創造者,被譽為“民藝之父”。聯名發表《日本民藝美術館設立趣旨書》。1936年創辦日本民藝館並任首任館長,1943年任日本民藝協會首任會長。出版有《柳宗悅全集》等著作。1957年獲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勞者”榮譽稱號。

67。貝聿銘

貝聿銘,男,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其設計沒有繁縟的裝飾,造型語言簡潔明快,遵循了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滿足功能需要的同時又賦予造型以象徵主義的內容,設計中注意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具有歷史性的、文明象徵性的含義。

他的代表建築有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日本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等。

68。徐黃異體

“徐黃異體”是指五代的花鳥畫出現的兩大陣營。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被稱為“黃家富貴”,因為他們多描繪宮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畫法精細,以輕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則多取材於水鳥野卉,畫法多用墨筆,色彩極少,相對於黃筌一派的風格,這一派被稱作“徐家野逸”。“徐黃異體”也是宋代美術評論家郭若虛對五代畫家徐熙、黃筌評論的一種說法。

69。南北宗論

南北宗論是指中國畫史上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兩大不同的風格體系。為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一書中提出。

他認為北宗則李思訓父子的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傒、趙伯駒、趙伯驌以至馬(遠)夏(圭)輩;南宗則王摩詰(王維)始用渲淡,一變勾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他將唐至元代的繪畫發展,按畫家的身份、畫法、風格分為兩大派別,認為南宗是文人之畫,而北宗是行家畫,崇南貶北,提倡文人畫的南宗,貶抑行家畫的北宗。

在南北宗論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處,標準不一,對同屬南宗的文人畫家的評價亦有褒貶等等,反映了理論上的混亂。

與董其昌同時的陳繼儒、莫是龍、沈顥等人亦倡導或贊成南北宗論,他們彼此呼應,對明末及清代的繪畫發展產生了影響。

70。決瀾社

決瀾社是中國最早主張吸收西方現代藝術成果的,有宣言和綱領的學術性團體。決瀾社為西洋畫團體,1931年9月由龐薰琴、倪貽德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組織過多次展覽,其主要成員均為留學法國、日本歸來的青年畫家,藝術思想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比較喜歡後期印象派繪畫,都想用新的技法來表現新時代的精神,由於該社成員的藝術思想各不相同,並且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故於1935年自行解散,但是它的出現對於中國現代藝術的進步具有開創意義。

“決瀾社”畫會組織醞釀於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由龐薰琹”決瀾社“創始、負責。至1935年,共舉辦四次“決瀾社”畫展,其基本成員十名,而參加過“決瀾社”活動及畫展的盟友眾多。“決瀾社”的基本成員為:龐燻琹、倪貽德、王濟遠、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張弦、陽太陽、楊秋人、丘堤。“決瀾社”第一回展時,發表了由倪貽德撰寫,經龐薰琹、王濟遠同意的“決瀾社”宣言,表明了他們對當下的藝壇狀況的看法及自己的使命的確認。

因痛感”中國藝術界精神之頹廢與中國文化之日趨墮落“,於是集合了起來,懷著挽狂瀾於既倒的決心,”不避艱辛,不問兇吉,更不計成敗,向前不息勇猛的進,這是藝術革命的戰士應有的常態,‘決瀾社’的同仁就在這種常態中奮鬥著“!致力於以西方繪畫改造中國繪畫的畫社 改造中國繪畫的畫社。

ype/�{�

標簽: 藝術  決瀾社  民藝  意蘊  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