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作者: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10-04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編者按:處於氣候較寒冷期的明代,漠南地區是否適合耕作屯墾,明王朝放棄在蒙古草原上的衛所是否合適,至今仍然爭論不休。到明後期,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治下的豐州板升城,即呼和浩特的前身,依賴漢人流民有了完善的農業體系,有人便指責明王朝短視而放棄漠南地區的控制,並認為明朝的統治使得民不聊生才讓貧困百姓投奔蒙古,事實是這樣嗎?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自古就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自秦漢時代,就有人民在河套開鑿溝渠,引黃河河水灌溉,進行耕作。然而,除了西套銀川平原之外,前套和後套都處於400毫米等雨線以外,由耕地、草原和荒灘相間組成,更適宜農牧結合的生產,而非集約化的開墾。自秦漢開始,對於河套地區的過度農業開發,造成了嚴重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使大片土地成為沙漠。到明代時,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均已成型,令河套地區與陝北之間被隔斷了聯絡。如果從山西北上經營河套,一則缺乏河道依託,二則補給聯絡線路完全暴露在大草原上蒙古鐵騎的威脅下。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因此,明初雖然一度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的位置設立了東勝衛,但很快便內遷。終明一朝,在前後套地區沒有軍事力量的駐紮,明朝強盛時透過燒荒、搜套手段武力驅逐河套地區的蒙古人來維持對前後套的控制。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前後套黃河一線,北面是險峻的陰山,南面是茫茫沙漠,可供開墾的宜耕地少之又少。不過豐州(即呼和浩特)所在的黃河支流大黑河流域水土破壞卻較輕,大黑河是黃河水系流經河套平原最大的支流,流域土質黝黑肥沃,在明代因土默特部而得名土默川。由於放牧獲得的食物供應常常不足,蒙古人其實也會進行一些農業生產,成吉思汗就專門設立了“阿姆其”機構,負責農業生產和糧食徵收。但蒙古人的耕作技術遠不及漢人,農業經營也是非常粗放的,“其耕種,惟籍天不籍人,春種秋斂,廣種薄收”。俺答汗崛起之後,為了擴大糧食來源,廣泛在土默川地區招誘漢人農民,耕種土地,使得土默特部不僅糧食自給,還有大量存糧用於控制蒙古其他各部。農業的發展,彌補了畜牧經濟的脆弱性。當時明朝人口已經多達一億,內地不少地區人口飽和,土地兼併嚴重。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難免有人遭受不公而生活貧苦,承受嚴重賦役無以為生。當時豐州一帶稱作“板升”,有漢人五萬在此經營農業。考慮到明朝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個數目並不算高,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明代百姓普遍民不聊生,想要逃到蒙古境內。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豐州古城遺址

1546年四月,“俺答阿不孩及兀慎娘子建磚塔城,用牛二犋,耕城約五六頃,所種皆谷、黍、薥、秫、糜子……”“磚塔”即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磚塔城就應該是古豐州城。阿勒坦汗在這裡耕種是一次象徵性活動,希望透過此舉表明他開發農業的決心,向漢人和蒙古人起到示範作用。除了稻穀之外,土默特所種的糜子、秫(高粱)等都是耐旱耐瘠抗寒的作物,但產量較低。我們可以看到,塞北地區農業有非常大的侷限性。在俺答一開始招誘漢人時,由於輕徭薄賦的政策,土默川一帶的漢民生活應當尚可。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漢人流民帶動了豐州當地的發展

但輕徭薄賦絕沒有長久地實行。投靠俺答成為其謀主的白蓮教首領趙全、丘富等人廣泛圈佔土地、積累穀物,成為大地主,而俺答在內的蒙古貴族屢次對明王朝發動征戰,消耗極大,也不得不一次次加重對板升底層漢人百姓的剝削。1566年,趙全等人為俺答在板升城中修建宮殿,極為華麗,消耗民役之重,自不待言。網路上說法往往認為,板升城的漢人對明王朝恨之入骨,全力支援蒙古人入侵大明。然而入侵明朝並非廣大板升漢人的意願,只有上層少數首領人物才能從中獲得利益。長期的對明戰爭使得板升城的漢民生活逐漸困苦,“人人皆思歸家,但恐達賊追殺而不敢逃也”。不斷有漢人在明朝招引下回歸內地。

俺答不得不令白蓮教首領趙全加強對板升漢人的人身控制。進入隆慶年間,俺答由於長期對明作戰,消耗不及回報,最終選擇化干戈為玉帛,封貢於明,將趙全等人送交明朝處死。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晚年信奉佛教的阿勒坦汗

明廷在俺答封貢之後,對於漢人進入蒙地問題採取了靈活的態度,一方面招回願意還鄉的漢族百姓,另一方面也允許貧困衣食無著的流民投奔土默特蒙古謀生。由於此時土默特蒙古已經是明朝的盟國,漢人進入其國屯墾不至於與故國對抗,加上明蒙休戰之後蒙古統治者減弱了對漢族農民的剝削,到萬曆初年,進入土默川屯墾的漢人百姓又達到十萬之眾。

明代為何放棄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興衰你就明白了

▲土默特蒙古

隆慶六年(1571年),俺答汗修建庫庫哈屯城(即當代呼和浩特的前身),為加強明蒙關係,俺答汗特請明帝為之命名,明廷賜名“歸化”。雖然豐州板升城周邊的農業經濟有其脆弱性,但明後期大量漢人在此的屯墾,證明將漢地農業擴充套件到內蒙古地區是可行的。因此清王朝建立後,由於滿蒙聯合使得漠南漠北無警,得以在呼和浩特一帶屯田供應西域。但我們也不能說明代放棄對漠南的控制就是錯誤。畢竟如果作為漢人王朝的明王朝要在豐州屯田,無險可守,將有四面受敵風險,軍隊同時承擔屯田和防禦職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當然,火器進一步發展之後,沙俄的屯墾隊得以進入中亞地區既墾且守,而滿山遍野的遊牧騎兵則拿他們無可奈何。

①《塞上謠》:人言塞上苦,儂言塞上樂……時雨既降沙草肥,丁男釋甲操鋤犁。夫耕婦織朝復暮,蓽門雞犬皆相依。②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卷7《俺答列傳中》:其(嘉靖)四十五年……三月,(趙)全與自馨、彥文、天麒等,遣漢人採大木十圍以上,復起朝殿及寢殿,凡七重,東南建倉房凡三重,城上起滴水樓五重,會畫工繪龍鳳五彩,豔甚。③《明世宗實錄》:(嘉靖)三十七年招降一千六百四十人,四十一年招降一千八百有奇,四十二年招降一千九百八十人,四十三年招降七百二十九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殘星幾點哥,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簽: 漢人  板升  豐州  土默特  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