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西漢篇】陽陵侯傅寬本傳詳解第二篇拜丞相鎮守齊國

作者:由 二十八年蟬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8-11-24

傅寬將劉邦安全送回滎陽後,便沒有再回到關中,而是就地駐防,以抵禦前來進犯的西楚大軍。

按《史記·灌嬰列傳》記載:

漢王遁而西,嬰從還,軍於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從擊破之。攻下黃,西收兵,軍於滎陽。

再按《史記三家注》的解釋:

【集解】:張晏曰:“秦將,降為公,今反。”

由上,面對漢軍大敗的情況,之前參與劉邦進攻西楚的聯軍紛紛叛漢歸楚,而這王武便是其中之一。並且王武不僅僅是投降了西楚,還作為西楚的先遣軍,與同是降將的魏公申徒一起率軍進攻逃回滎陽的劉邦。於是漢軍便派出了灌嬰等人攻破外黃,但此時因為西楚騎兵主力開始撲來,因此漢軍只得後撤,而王武軍也是得以死灰復燃。

因此這就引發了楚漢戰爭中著名的漢騎改制事件:

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今為校尉,可為騎將。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史記·灌嬰列傳》

面對王武和魏公申徒率領的先遣軍,以及他們身後尾隨的大批楚國騎兵,漢王劉邦遂正式宣佈重新組建漢軍騎兵部隊。而這支新型的漢軍騎兵部隊,便叫做郎中騎兵。但郎中騎兵應該不是指的一支軍隊,因為就當時實際情況而言,漢軍是沒有時間將所有騎兵迅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

因此筆者猜測,此時劉邦以中大夫灌嬰為核心,李必和駱甲為輔助,其實是以他們三人為首組建了漢軍騎兵部隊的最高指揮部。換言之,以前的漢軍騎兵就像一盤散沙一樣,是因為他們從屬於各部將領的麾下,所以每次參加戰鬥,都只能各自為戰。而這一次劉邦所謂的改制,就是改的指揮系統。因此只要確定好最高指揮部,然後將軍令傳達下去,改制便能很快完成,從而迅速投入到戰爭中。

那麼傅寬曾作為酈商的部下,此時所率領的騎兵部隊,自然也是脫離了酈商麾下,改由聽從灌嬰為代表的騎兵最高指揮部的軍令。

而灌嬰又是如何進行這場騎兵大作戰的呢?

最開始當然是上述記載的在滎陽以東擊敗西楚一小隊騎兵,然而這只是此次騎兵大作戰的序幕。

按照《史記·灌嬰列傳》中在之後的記載:

受詔別擊楚軍後,絕其餉道,起

陽武

襄邑

。擊項羽之將項冠於

魯下

,破之,所將卒斬右司馬、騎將各一人。擊破柘公王武軍於

燕西

,所將卒斬樓煩將五人,連尹一人。擊王武別將桓嬰

白馬

下,破之,所將卒斬都尉一人。

【西漢篇】陽陵侯傅寬本傳詳解第二篇拜丞相鎮守齊國

如上,這是筆者簡單描繪的灌嬰騎兵作戰基本示意圖。

灌嬰麾下的漢軍騎兵主力從陽武出發,抵達襄邑,然後繞到西楚腹地,於魯縣附近和西楚騎兵主力項冠部發生激戰;接著灌嬰軍後撤到燕縣一帶擊敗王武的殘餘軍隊;最後灌嬰軍又於白馬擊破王武麾下的桓嬰所部。

綜合來看,灌嬰所屬的漢軍騎兵部隊大概是經歷了三次大型戰役,分別是:魯下之戰擊項冠、燕西之戰敗王武、白馬之戰破桓嬰。

而再看其他將領的記錄,首先是樊噲:

從攻項籍,屠

煮棗

。擊破王武、程處軍於

外黃

。攻

鄒、魯、瑕丘、薛

。項羽敗漢王於彭城,盡復取魯、梁地。噲還至滎陽,益食平陰二千戶。《史記·樊噲列傳》

【西漢篇】陽陵侯傅寬本傳詳解第二篇拜丞相鎮守齊國

如上,這是筆者簡單描繪的樊噲所部作戰基本示意圖。

顯然此次樊噲所部的職責就是策應漢軍主力騎兵,而樊噲軍的目標就是屯紮於外黃一帶的王武軍,以保證漢軍主力騎兵後撤時不會遭到王武軍的截擊。

首先,樊噲軍率先進攻煮棗,以吸引外黃的王武軍,從而掩護從襄邑繞道的漢軍主力騎兵。然後等到漢軍主力騎兵過去後,樊噲軍再從煮棗向南進攻外黃一帶的王武軍。等到徹底擊潰王武軍後,樊噲軍便也尾隨漢軍騎兵主力進攻魯、薛等地。但是因為此時項羽穩定好了彭城,且已經率主力回攻了,遂迫使漢軍主力騎兵和樊噲軍只能全面後撤。但即使如此,樊噲在退回滎陽後仍然獲得了食邑兩千戶的封賞,足可見樊噲在此戰中的功勞之大。

再看傅寬的記錄:

從擊項冠、周蘭、龍且,所將卒斬騎將一人敖下,益食邑。《史記·傅寬列傳》

如上,按照傅寬有和西楚項冠軍的交戰記錄,那麼此次傅寬所部跟隨的就是灌嬰的漢軍騎兵主力。

另外從傅寬這裡的記錄中也能看出,西楚此次的確是主力盡出,如項冠這樣的宗室重臣、周蘭和龍且這樣的領兵大將也都紛紛參戰了。不過魯下之戰雖然激烈,但卻並未傷及雙方的根本,如灌嬰那裡的記錄是“斬右司馬、騎將各一人”;而傅寬這裡的記錄是“斬騎將一人”。顯然這些損失相對於雙方的軍隊規模而言,其實都不算大。

再按照《史記三家注》中的記載,傅寬斬西楚騎將的地方是在敖下,也就是滎陽一帶的敖倉附近。按照之前灌嬰所屬騎兵在滎陽以東曾擊潰過一隊西楚騎兵,那麼傅寬此次的戰果應該就是指的那場戰鬥。

同時再按照此戰的戰果來看,西楚主要將領如項冠、周蘭、還有龍且,都沒有遭受真正的大敗,所以只能保守估計楚漢雙方此次打了一個平手。

另外要說的一點就是,此次楚漢騎兵大作戰牽涉的漢軍將領非常多,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留到灌嬰本傳中再行詳述吧。

下面,筆者再放一個楚漢騎兵大作戰的綜合示意圖:

【西漢篇】陽陵侯傅寬本傳詳解第二篇拜丞相鎮守齊國

上述黃色線條為西楚王武軍的作戰範圍,先是佔領外黃,而後被漢軍騎兵在外黃擊潰。但是隨著西楚騎兵到來,王武軍遂集結散兵捲土重來,同時也率軍向西進攻滎陽,另外王武軍又分出各部搶佔燕縣、白馬、煮棗等地;而在西楚騎兵的前鋒部隊敗退後,其自身則是退回到外黃一帶駐紮。至於紅色線條和紫色線條則分別是灌嬰所屬的漢軍騎兵主力和樊噲所部的作戰路線,該部分上文已經說明,這裡就不贅述了。

總之,雖然此次漢軍騎兵未能大獲全勝,但是也至少擊退了西楚騎兵強大的攻勢。因此單就灌嬰、樊噲、傅寬三人而言,戰後自然是要進行重賞。而灌嬰作為指揮全盤作戰的最高指揮官,自是功勞最大,因此直接躍升御史大夫,正式成為漢庭重臣之一,總領郎中騎兵。而樊噲功勞其次,增加食邑兩千戶。至於傅寬,史書上只記錄了為其增加食邑,但可惜並未記載多少,因此僅僅從戰果上來說,傅寬在此戰中的功績是不如樊噲的。

而在此次騎兵大作戰後,因為項羽已經率領主力向滎陽殺來了,所以漢軍遂全面收縮戰線。另外又因為魏國叛漢歸楚,所以漢王劉邦特詔令大將軍韓信率領一支漢軍定魏。

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史記·淮陰侯列傳》

如上,漢二年八月,在酈食其無能說服魏國叛漢之後。漢王劉邦遂令大將軍韓信兼領左丞相職務,率軍定魏。

屬淮陰,擊破齊歷下軍,擊田解。《史記·付款列傳》

按照傅寬的記錄,他從此後就聽從大將軍韓信的調遣了。但是比較詭異的就是,為何傅寬沒有協助大將軍韓信定魏、趙、代三國的功績呢?

這裡有兩種猜測,一種是傅寬並不是在此時加入韓信麾下的,而是在漢三年與灌嬰一道歸屬於韓信指揮的: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鄉。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史記·灌嬰列傳》

如上,漢三年,灌嬰以御史大夫身份奉詔率領郎中騎兵歸屬相國韓信,參與齊國曆下之戰。而傅寬剛好也是記錄的參與齊國曆下之戰,看上去一切都通順了。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從漢二年楚漢騎兵大作戰結束後,也就是漢二年八月前後,到漢三年八月韓信率軍攻齊開始。這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傅寬在做什麼呢?

他是留守滎陽的人呢?還是一直跟隨韓信作戰的人呢?目前史書沒有任何記載,因此筆者也不好定論。但是按照之後傅寬能夠接任韓信齊國的丞相一職,則傅寬在這期間跟隨韓信作戰的可能性要更大,否則他憑什麼做韓信的丞相,畢竟此時的他就只是一個普通的騎兵將領。因此筆者推測,這期間傅寬其實一直都在跟隨韓信作戰,並且逐漸為韓信倚為重要大將使用,所以才奠定了之後傅寬能夠拜相的基礎。

至於齊國曆下之戰,這裡的問題也有很多。如按照《淮陰侯列傳》中的記載,就是漢王已經派遣酈食其說服了齊王歸附,但是韓信卻被謀士所激,遂發兵滅齊。可是問題就在於,如果漢王已經知道了酈食其說降了齊國,那又為何讓灌嬰領郎中騎兵在此時聽從韓信的調遣呢?原因筆者無法判斷,但是筆者隱約覺得其中沒那麼簡單。不過這裡就不細化了,重點還是講述傅寬。

歷下之戰並不複雜,就是漢軍趁著齊軍無備之時,突然發起進攻,從而一舉攻滅了齊軍前線主力,因此讓漢軍得以直下臨淄,一戰滅齊。不過很快在楚國的援兵救援之下,齊軍又捲土重來了,但是可惜這一戰敗的更慘。於是之後不久,韓信遂徹底控制齊國。

屬相國參,殘博,益食邑。《史記·傅寬列傳》

按照記錄,在之後,傅寬聽從相國曹參的調遣,參加了博縣之戰。而博縣之戰應該就是清剿齊軍殘餘的一場戰鬥,但因為死傷太多,便被史書特意記錄了。

不過傅寬這裡的記錄,應該是和曹參的那一份記錄屬於同時期的一件事:

韓信為齊王,引兵詣陳,與漢王共破項羽,而參留平齊未服者。《史記·曹相國世家》

韓信為齊王后,便領齊軍主力去協助漢王進攻項羽去了,而曹參則是留守齊國清剿齊軍。因此,傅寬所參加的博之戰的爆發,應該就是在曹參留守齊國的這一段時間裡。

這裡另外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齊國之戰前曹參一直都是以漢右丞相的身份,所以他留守齊國,不見得齊王韓信就能放心。因此史書中就出現了一份神奇的記錄:

為齊右丞相,備齊。五歲為齊相國。《史記·傅寬列傳》

也就是說,在齊王韓信離開齊國後,傅寬遂領齊右丞相職務,鎮守齊地。那麼問題就來了,此時的曹參又是什麼身份呢?

按照之前傅寬記載中的“屬相國參”,那麼此時的曹參是哪個相國呢?顯然不會是漢庭相國。之前韓信也最多是趙相國,因此雖然史書中並未明確記載曹參在此時的官職,但是私以為此時的曹參官職就是齊相國。

所以綜合來看就是,此時的齊國有兩位丞相。其實相國和丞相都差不多,權責都一樣,只是一般來說相國要比丞相尊貴一點。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按照秦漢習慣,若有左右丞相,則必以右丞相為尊。所以無論此時的齊國到底有沒有左丞相,其實都沒多大意義,因為左丞相無論是相比右丞相還是相比相國,地位肯定都是不如。

當然,事實上齊國也的確是有左丞相的。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記錄,當時擔任齊國左丞相的,應該就是後來的河陽侯陳涓。因為只有河陽侯陳涓的記錄中有一條“以丞相定齊地”,所以按照當時曹參為齊相國,傅寬為齊右丞相,那麼此時的陳涓便毫無疑問就是齊左丞相了。不過還是如同筆者剛才說的,雖然能夠確定目前的左丞相人員是陳涓,可終究他的地位和權責都是比不了相國曹參與右丞相傅寬的。

然後如果僅僅是這樣還能勉強符合史書記錄,但最令筆者不可思議的就是,漢五年傅寬為齊相國時,那麼曹參又是什麼身份呢?或者說曹參去了哪裡呢?《史記·曹相國世家》中並無此時的記錄,只是記錄漢六年齊國成立,曹參為齊國相國,輔助齊王劉肥。

高祖六年,立肥為齊王,食七十城,諸民能齊言者皆予齊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高帝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漢六年齊國建立,曹參為齊相國輔政齊國。並且曹參是從漢六年在齊國為相,一直當到漢孝惠帝二年蕭何去世為止。

然而問題就在於,《史記三家注》中又明確說明,傅寬在齊國也當了五年相國。

五歲為齊相國。《史記·傅寬列傳》

【正義】:為齊悼惠王劉肥相五歲也。

如上,傅寬也在齊國當了五年相國,那麼現在就矛盾了,曹參和傅寬都為齊相國,這算是怎麼一回事呢?

對此,筆者的猜測是,所有的關鍵應該還是《史記·傅寬列傳》中的那句記載:

為齊右丞相,備齊。五歲為齊相國。《史記·傅寬列傳》

如這裡的“備齊”二字,再按照《史記三家注》中的說明:

【集解】:張晏曰:“時田橫未降,故設屯備。”

所以目前就只能這樣解釋了:當時因為齊王田橫率眾出海逃離,且齊國為東方大國,並且遠離漢庭中樞,因此漢庭便在齊國設立了兩位相國,其中曹參應該是主管政務,而傅寬則是主管軍務。

不過這樣的解釋其實漏洞也很大,正如之前說過的,傅寬曾為韓信舊部,那麼何以漢庭就這麼信任傅寬呢?又或者說,正是因為傅寬以重新效忠漢庭為條件,幫助漢庭順利奪掉了韓信的軍權,畢竟當時傅寬也是齊國的右丞相,雖然遠在齊國,但還是可以做很多事的,因此事後漢庭遂委任傅寬為齊相國。

當然,鑑於留守齊國的兩位重臣,曹參和傅寬都是之前追隨韓信橫掃諸侯的重要將領,因此漢庭對於他們兩位說沒有絲毫懷疑之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但就當時來說,除了早就代替韓信控制了齊國的曹參和傅寬,天下又有誰能代替他們坐鎮齊國呢?所以設立兩位齊相國,可能也是劉邦為了讓其相互制約吧。

另外劉邦封賜劉肥為齊王,可能也是看在劉肥和曹參的關係上,畢竟劉肥的母親為沛縣曹氏,而這沛縣曹氏到底和沛縣曹參有沒有關係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如果從曹參遠離漢庭中樞六七年,卻盡力輔佐劉肥的史書記錄中來看,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也是有點的。

而只要有曹參在,傅寬生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太大了。因此,遠離漢庭的最大諸侯國齊國就在這樣奇妙的組合下,為漢庭穩穩的把控住了帝國的東方。在這之後長達五年的時間裡,哪怕天下發生鉅變,齊國也是穩如磐石,沒有發生過任何重大變故。

標簽: 傅寬  騎兵  灌嬰  齊國  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