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由 偽唐僧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9-06

越窯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瓷時期,越窯的興盛就是在唐代到五代時期,不僅在國內風行,而且遠銷海外。唐代陸龜蒙一首《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為越窯瓷器做了生動的註腳。雖然越窯系遍佈在整個長江有下游地區,但嚴格意義上講的唐代越窯,指的是現在的浙江餘姚上林湖一帶,在唐代,此地歸越州都督府管轄。

唐代的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手感渾厚滋潤,感官上叫“如冰似玉”。到了唐代晚期,越窯的原料加工和製作都很精細。表現為瓷土經過很好的粉碎和淘洗,瓷胎成型前經過充分的揉練,所以細膩緻密,很少有氣孔現象。器型規整,胎面光滑,遠勝於唐代初期。

執壺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種盛酒器,在唐代它的正式的名稱應該叫“注子”。學術界學術界傾向於認為注子是從雞首壺演變而來,因為唐代初期越要還生產雞首壺,不見執壺,到了中期則多產執壺,雞首壺則很少了。

這件執壺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我沒有拍過照片,這件照片是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網站照片,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壺撇口,這是從兩晉盤口演變而來,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圈足上有五個支燒的痕跡。頸部一側有八楞短流,唐代的時候,越窯的壺嘴很短,都是短流,五代以後,壺嘴變長,叫做“長流”。在頸部的另一側,有一個彎曲的扁形把手,整個壺的重心都在下方。到了晚唐時期,壺的形狀又有了顯著的變化,頸部加高,腹部呈橢圓莊瓜形,有四條內凹的直線,壺嘴也相應延長,樣式非常優美。這件壺內外施青釉,釉色瑩潤,晶瑩剔透,器身有細小的開片,真正具有“如冰似玉”的感覺。

據故宮博物院記載,這件越窯青釉執壺,高13。4釐米,口徑5。9釐米,足徑7。3釐米。出土於浙江紹興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戶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是一件有確切年代記載的文物,1954年,陳萬里先生把它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因此這是一件唐代中期越窯執壺的標準器,代表了這一時期越窯生產的工藝水平。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執壺壺底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越窯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龍泉窯執壺(偽唐僧攝於浙江省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元龍泉窯執壺(偽唐僧攝於故宮博物院)

唐代、五代、宋代、元代四個時期看執壺器形的變化,主要是壺身加長,特別需要觀察壺執和流的變化。

最後說一句唐憲宗其人,他在位期間,治國有方,勵精圖治,重用賢良,回覆唐代中央政府職能,史稱“元和中興”他的父親母親。他兩個老婆比較有名,其中一個是唐穆宗李恆的母親,郭氏,即郭子儀的孫女,父親是駙馬郭曖,母親是昇平公主,就是醉打金枝的那兩位。另外一個妃子是杜秋娘,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勵志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四系罐(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碗(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執壺(偽唐僧攝於上海博物館)

“博物館裡的瓷器史”10、唐越窯青瓷執壺(故宮博物院藏)

唐越窯青釉唾壺(偽唐僧攝於浙江省博物館)

標簽: 越窯  執壺  青釉  唐代  攝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