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第136天-托馬斯和他的烏托邦

作者:由 青山說淨水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05-13

“烏托邦”這個字來自希臘,是“烏有之邦”的意思。很多人以為這出自於柏拉圖的《理想國》,其實不是,它出自英國十六世紀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托馬斯·莫爾的不朽名作《烏托邦》。

這本書的全名是《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托馬斯·莫爾是用拉丁文寫的,講述一位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叫“烏托邦”的國家,那裡財產是公有的,經濟、政治權力都是平等的,官員由匿名投票選出,一夫一妻制,宗教有自由……就是他的“理想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托馬斯·莫爾在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提出消除財產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見解。

托馬斯·莫爾寫這本書,說是他的空想,其實是針對當時的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經濟、政治所提出的反省和批判。他看到新興資產階級擁護國王,反制教會,奪取政治權力,而他們可藉此取得更大的經濟權力,實際上是狼狽為奸。最明顯的就是圈地運動。當時資本主義還沒盛行,他已經預見到未來平民百姓的悲慘世界。

莫爾不僅是人文主義的先驅,更是身體力行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做律師,幫著貧苦的人打官司,看盡權貴如何欺壓平民。而他總能幫他們主持公道,討回正義,所以聲望很高。二十六歲就當選下議院議員,當時國王亨利七世無理要求一筆補助金,他據理反對,使亨利七世拿不到這筆錢。亨利七世因此懷恨在心,把他的父親冠上罪名關起來,要繳鉅額的罰款來贖。結果他不得不退出政壇,鑽研學術。

1509年,國王換成了亨利八世,新國王很欣賞他,他開始復出從政。1517年,馬丁·路德在歐洲發動宗教革命,莫爾認為這表面是宗教革命,其實是迎合各國的國王,爭權奪利,殘害百姓。他主張羅馬教廷的弊端當然要改革,但不是革命,那會造成教廷失去權威,天下大亂,戰禍不斷。所以他支援教廷改革,反對馬丁·路德革命。

這個觀點正好跟亨利八世吻合,就對他更加重用。加上莫爾本人又是公平正義的象徵,亨利八世也想利用他的聲望為自己加持,增加民間的擁護,所以他一路平步青雲,1518年被任命為王室申訴法庭的庭長、樞密顧問。

1521年成為副財政大臣,受封為爵士。1523年成為下議院議長。1525年受封蘭開斯特公爵領地大臣。1529年成英國大法官,這個職位相當於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雖然位居顯要,但他仍然保持人文主義者的胸懷,從來不以權貴自居,事事袒護平民百姓,處處質樸簡約。亨利八世經常邀他一起吃飯,給他許多賞賜,還有意表現對學問有興趣,找機會向他請教,刻意討好他。但他並不因國王的寵信而昏頭。有人恭維他受國王倚仗,他冷冷回說:“如果我的人頭可以換來任何一座法國的城池,即使是無足輕重的小城,國王也一定會讓我的人頭落地。”他心知肚明伴君如伴虎,亨利八世是個反覆無常、冷酷無情的傢伙。

正邪終難兩立,最後總要攤牌,衝突點在亨利八世的婚姻。亨利八世的凱瑟琳皇后是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女兒。這個婚姻等於是英國和西班牙同盟的保證,但是凱瑟琳皇后一直沒有生小孩,亨利八世想與凱瑟琳離婚,另娶宮女安·波林。但是教皇基於天主教的教義拒絕同意,於是亨利八世把樞機主教沃爾西免職,叫莫爾兼任樞機主教。亨利八世就是要離婚,當然也是要挑戰教皇的權威,奪取教會的利益和權力。

莫爾看起來似乎官更大,其實是陷入一個兩難的局面,或者說到了一個不得不表態的時候。當英國所有的貴族、教士聯名寫信給教皇,請求教皇批准亨利八世離婚時,唯一沒有在信上簽名的就是托馬斯·莫爾。

他之所以如此,並不只是宗教虔誠的原因。他深深明白國王的權力不宜無限制加大,教會對國王要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否則王權獨大,議會成為擺設。要不就是全部議員都成為國王的狗腿,那國家、社會、人民都要受害。所以他反對國王不聽教皇的,自行決定離婚;更反對英國脫離天主教,讓國王也成為宗教領袖。他主張教皇的權力當然也要節制,可以用主教會議來制衡教皇,這樣世界才能和平。

但亨利八世不這樣想,他想獨攬大權,為所欲為。當所有人都向他搖尾巴,反而是他最寵信的大臣說不,他知道莫爾沒有背叛的野心,更知道他為人公正,人格高尚,但想不通他為什麼反對,而且利誘威脅都沒用。

1532年5月16日,托馬斯·莫爾毅然辭去大法官。他終於受不了亨利八世一再要他放棄信仰,來交換權力恩賞。亨利八世當然惱羞成怒,但因為莫爾的聲望而不敢直接對他下手。底下的鷹犬雖然想盡辦法給他編織罪名,但以他的機智和辯才,焉能讓鼠輩得逞?

1533年,亨利八世如願和安·波林結婚,莫爾拒絕參加皇后的加冕典禮。1543年,英國議會透過“至尊法案”,亨利八世成為英國國教的“教皇”,全國臣民都要宣誓效忠。莫爾拒絕宣誓,被關入倫敦監獄。

他在獄中寫書,三次拒絕宣誓,而且他死也不說“拒絕宣誓的理由”,所以沒辦法定他的罪。朋友諾福克公爵來探監,兩個人有一段千古流傳的對話——

“在英國,不服從國王,就沒有好下場。”諾福克說。

“我再三思考過了,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莫爾說。

“托馬斯,我怕你將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自由的代價的確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等的奴隸,如果他肯付出代價,也能享有自由。”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莫爾最終被冠上“叛國罪”,罪刑是五馬分屍,亨利八世改為砍頭。莫爾在獄中知道結果後,開玩笑地說:“求天主保佑我的親人,免於這種恩寵。”

1535年7月6日,他上斷頭臺前,還跟典獄長說:“請幫我上臺,至於下臺嘛,我自己來就好了。”臨刑前仍保持幽默,大義凜然,神鬼動容。

托馬斯·莫爾的偉大,在於他不是空有理想,而是勇於實踐。為了信念、信仰,他真的到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泰山崩於前,不但面無懼色,還能幽默以對。他宛如一支熊熊火炬,照亮被權力、私慾籠罩的長夜。英國有這樣崇高的典範,這樣高貴的靈魂,才能指引後人,不懼威迫,向當權者爭取自由。

“對驕傲者不要謙虛,對謙虛者不要驕傲!”同樣名叫托馬斯的傑斐遜總統說的這句話,不正是托馬斯·莫爾的人格寫照嗎?

青山:2021拖把推薦!拖把品牌評選!拖把哪種好用?妙潔拖把和美麗雅拖把哪個好用?(持續更新)

標簽: 利八世  莫爾  國王  托馬斯  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