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Ⅰ 序幕

作者:由 Erbse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05-30

前言

說起東西德國的分裂,大家會想起什麼?相信柏林牆會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關鍵詞。作為東西方在歐洲的衝突前線,德國成為了冷戰的聚焦點,而柏林,更是風暴的中心。所以瞭解了柏林牆的始末,也能以小窺大,更加了解那段歷史。

《柏林牆始末》一文將分為三期發出,分別以序幕,佇立,倒塌為主題。

————-正文分割線——————-

背景

1,柏林的分裂:

二戰以後,根據二戰時盟國的有關協定,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個佔領區。1949年,蘇聯佔領區包括東柏林在內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定都東柏林,而美英法佔領區則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設在波恩。

2,三次柏林危機

第一次柏林危機

發生於1948年(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又稱

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

1947年1月1日,美、英成立聯合佔領區,1948年6月,法國加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 18日在西佔區實行貨幣改革,在未通知東德的情況下,廢除舊馬克,發行“B”記馬克,對東德經濟形成嚴重衝擊。蘇聯針鋒相對,蘇聯軍事長官立即發表《告德國民眾書》予以譴責,3月蘇聯宣佈退出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6月22日在東柏林發行“D”記馬克,並作為整個柏林的流通貨幣。西方於23日下令將“B”記馬克引入柏林西區。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Ⅰ 序幕

被四國分割槽佔領的柏林

一個重要背景是美英法蘇的佔領協定保證西德和西柏林之間的空中走廊。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規定,西柏林是西德的領土,西柏林孤島一般完全被包圍在東德境內。

當時在貨幣政策上與西方爭鋒相對的同時,蘇聯為迫使西德放棄西柏林,強迫西柏林斷水斷糧,從4月起逐步實行西佔區同柏林之間的交通限制,6月完全封鎖通往西柏林的陸路和水路交通並停止一切能源供應,迫使西方力量讓蘇聯佔領區向整個柏林供應食物和燃料,使蘇聯在實際上控制整個城市。

第一次柏林危機由此開始 。

為了防止城市落入蘇聯手中,西方盟國組織開展了

柏林空中橋樑

,為西柏林提供物資供給。英國的皇家空軍和剛剛成立的的美國空軍在一年內進行了超過20萬次飛行,向柏林人提供了多達4700萬噸的生活必需品,燃料和食物。除了英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南非空軍都參加了整個空運。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Ⅰ 序幕

柏林封鎖期間空軍運送物資

1949年春天,空運的成果開始顯現。四月份後,透過空運投下的物資甚至超過了之前透過鐵路向城市運送的貨物。柏林空運的成功讓之前不相信其可能有所作為的蘇聯感到恥辱。同年4月西方各國更是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於是封鎖在1949年5月被解除,並導致了東德和西德分別建國,成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作為對空運的紀念,原先柏林西部的三個機場在其後的50年裡依然作為了德國的重要國門。同時美國也是狠刷了德國人尤其是柏林人的好感度,不僅是柏林封鎖時期的物資援助,馬歇爾計劃也給德國的經濟恢復提供了很大幫助,雖然德國也一直在盡力擺脫美國控制,但是德美關係在施羅德之前一直都還不錯。

[1]

第二次柏林危機

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以蘇聯讓步完結,此處不再延伸講述。

第三次柏林危機

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

柏林牆

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於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於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到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7月初,蘇聯宣佈暫停復員,並將軍費增加1/3,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要求國會增加國防預算,徵兵,擴大民防及修築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係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界線在東柏林境內築起柏林牆,西柏林人進入東柏林都需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這一舉動令西方國家措手不及。但除發出警告外,不得不接受柏林牆修建的事實。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Ⅰ 序幕

1961年8月,柏林牆東西分明

3,柏林牆修建的重要原因——人口逃離

東德政府稱在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隔離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旨在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另一個理由是阻擋西方間諜前往東歐。另外,東德政府稱西柏林市民在東柏林大量購買受東德政府補貼的低價商品。東德人對這些宣告持懷疑態度,因為西柏林居民過境前往東部比東柏林居民前往西部要容易得多。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東德政府阻礙公民逃往西柏林的舉措。

人口流失的具體情況

我們來看一個東德人口變化趨勢的折線圖,或許能更直觀的理解東德人口流失形勢的嚴峻性和柏林牆在防止人口流失中起到的作用。

可以看到自1949二戰結束後,東德人口就一直在不斷減少,而人口減少速度由快到平緩再到加快的兩個轉折點就是1961柏林牆建立和1989 年柏林牆倒塌。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Ⅰ 序幕

東德人口從1948年的1900萬減少到了1990年的1600萬,大概400萬人口從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遷移而來。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移民,在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大約四分之一居住在東德領土上的德國人離開了東德,並且自那之後東德的出生率一直很低,乃至於出現負增長。但在統一前幾年東德的出生率超過了西德。相比而言,在這段時間裡東德的鄰國波蘭的人口從1950年的2400萬增長到了3800萬,為東德人口的兩倍。

[2]

人口流失後果

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足以使東德經濟崩潰。並且逃離東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東德逃亡人群中間高達50%來自知識階層。戰前東德地區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70。5%,由於戰爭和向西方的移民,1960年這一比例下降為61%,並且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士,如工程師、醫生、教師、律師和熟練工人不成比例的下降。

人力資源流失帶給東德的直接損失約為70億至90億美元,統一社會黨書記烏布里希隨後聲稱西德虧欠東德170億美元的補償,包括賠償金和人力資源損失。另外,東德年輕人的流失造成了225億馬克的教育投資損失,教授和其他知識分子的逃離為東德的經濟建設增添了困難。

作為關鍵點的柏林邊境

但是既然柏林並不在東西德邊界上,為什麼它卻成為了衝突的前線呢?

1952年東德領導人會見了斯大林。在與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商談時,莫洛托夫提出這種逃亡現象是“不可容忍的”並且說“東西德之間的界限應被認作是國境——而且不僅僅是普通的國境,是一個危險的國境。”並建議東德建立自己的邊防軍隊。1952年東西德之間的德國國內邊界被封鎖並設定了鐵絲網,阻止東德人民前往西德。

雖然1952年東西柏林的邊界開始關閉,但此時東西柏林間尚未修築邊境設施,柏林市民最初是能在各區之間自由活動的,因而成為東德人前往西方的跳板

,只要能到西柏林,就能自由地到達西德。

1949年到1961年大約有250萬東德人冒著被射殺的危險逃入西柏林。

第二期預告:

《德國曆史系列:柏林牆始末Ⅱ 》柏林牆的修建,向圍牆外的逃離,勃蘭登堡門下的演講

PS:圖片“1961年8月,柏林牆東西分明”援引自知乎某回答,但是筆者下載圖片的時候是很早之前了,暫時未找到出處,若有人知道,煩請告知,我會補上出處。

參考

^

參考維基百科“柏林封鎖”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E5%B0%81%E9%8E%96

^

折線圖&資料來源自維基百科“東德”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6%9D%B1%E5%BE%B7#人口

標簽: 東德  柏林  西柏林  柏林牆  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