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格拉茨:每年享受318天陽光的中世紀老城

作者:由 中國新聞週刊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2-03-19

文、圖/葉克飛

站在格拉茨城堡山上,望向山下老城,大片紅瓦建築綿延,穆爾河穿城而過。

格拉茨是奧地利第二大城市,城市面積127平方公里,20世紀以來一直是奧地利的工業中心。身後的城堡是格拉茨的頭號象徵,在斯拉夫語中,“格拉茨”本就是“小城堡”之意。公元10世紀,城堡在此建起。1240年始建城鎮。

1379年,格拉茨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居住地,1452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首都。後來帝國遷都維也納,格拉茨一度風光不再。直至19世紀,格拉茨成為奧地利東南部貿易集散地,迎來又一次城市飛躍。

城堡外觀古樸,因為從一開始就以軍事用途為主,它沒有花哨的外形,呈易守難攻的梯形。高聳且陡峭的立面,在冷兵器時代用以抵禦攻城武器。除了大城門外,背面還有一座小小的城門,開在半高處,城門外有長長的狹窄甬道,出可為戰,退可一夫當關。城牆上的紅磚大面積裸露,佈滿裂痕與頑強植物。行至城堡大平臺上,可見不少斷垣殘壁,完整建築多半是後來修復而成。四門火炮居高臨下,見證著舊時威懾力。

1809年,如日中天的拿破崙軍進攻格拉茨,奧軍在城堡山上堅守,最終兵敗,但也讓法軍死傷無數。拿破崙一怒之下,下令將城堡摧毀。

若是站在城堡山腳下仰視,因為角度關係,見不到城堡,倒是能見到時鐘塔,還有兜兜轉轉、依懸崖而建的步道。這條極美的步道,是“一戰”戰俘在巖壁上修建而成。要上城堡山有三種方式,一是沿梯步行,二是乘坐纜車,最簡單的辦法則是搭乘電梯。不管哪種方式,走上城堡山之後的第一站,都是堪稱格拉茨地標的時鐘塔。

在格拉茨老城的任何地方,都可見到時鐘塔。尖尖的屋頂四周各有一個木製塔樓,塔樓下方則是時鐘。數百年來,它見證著老城興衰。

格拉茨:每年享受318天陽光的中世紀老城

時鐘塔。

時鐘塔最早建於13世紀,前身是瞭望塔,1588年修建為今日模樣,用於報警和報時。塔身上有三個不同功能的大鐘,分別為報時鐘、火警鐘與死刑鍾。1712年,報時鐘被新的壁鐘取代,死刑鐘不久後也被取下,只剩火警鐘掛在原處。

如今,它仍在為格拉茨人報時。其最特別之處便是指標,與一般鐘錶的“時針短分針長”不同,它以長針代表時針,短針代表分針,為的是讓山下的人看得更清楚。

有趣的是,很多遊客將時鐘塔和大鐘樓混淆。大鐘樓也在城堡山上,位於山的中心位置,如今仍每天敲響三次,分別是早上7點、中午12點和傍晚7點。

走到大鐘樓旁時,我恰好趕上了中午12點的鐘聲。這當然是難得的體驗,但或許算不上樂事,因為它過於漫長,每次都足足響101下。這是因為大鐘由101枚炮彈鑄造而成,當然,炮彈來自入侵的奧斯曼人,是格拉茨人英勇抵抗的見證。

格拉茨人有多愛大鐘樓?據說拿破崙軍隊要摧毀城堡時,全城居民都萬分不捨,當地商人更是湊足2978個金幣,哀求法軍放過大鐘樓。

當年的哈布斯堡家族不但將格拉茨作為居所,也將之視為抵抗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堡壘,在15~17世紀間加強了軍事防禦,並於1642年建起軍械庫。

如今,軍械庫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裝備歷史博物館。博物館裡儲存有各式盔甲、刀劍和各種長兵刃,而且同制式的裝備往往有幾百上千件,館藏足以裝備三萬人的部隊。

可惜的是,伴隨著中午12點的101下鐘聲走下城堡山、前往軍械庫博物館的我,直接吃了閉門羹——12點到下午2點是博物館的午休時間。

不過這也讓我有更多時間打量博物館外觀,且不說館藏寶貝,僅僅是博物館建築本身就堪稱珍品。拱門上方有精美紋飾,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雕像。它名為蘭德豪斯宮,被視為德語區南部最富麗堂皇、儲存也最完好的文藝復興式建築。

格拉茨:每年享受318天陽光的中世紀老城

兵器博物館內部。

因為兵器和鎧甲的養護非常講究,所以博物館只提供全程講解的導覽行程,而且必須預約好時間,每次只允許十名左右的遊客入場。

參觀行程其實跟我想象的十分不同。畢竟,說起中世紀,我滿腦子都是漫畫和奇幻小說,說起冷兵器,滿腦子都是闊劍、戰斧、流星錘這樣的花哨武器。但在博物館裡看不到這些,只能看到樸實無華的裝備,以及令人咋舌的數量。除了各種刀劍矛之外,還有海量盔甲和各種輕重火器。

在冷兵器時代,防禦力出色的胸甲堪稱護具巔峰,不但包裹嚴密,而且有極好的關節護具,靈活度也好。格拉茨的甲冑恰恰是當年歐洲最出名的,質量上佳,還能大規模量產。當然,好東西肯定不便宜。有學者研究,1600年左右,一件步兵甲需要士兵一個半月的收入,騎兵甲則需要半年收入。

因為量產緣故,格拉茨的盔甲比較樸實。雖也有一些表面拋光、帶有雕花或者鑲嵌飾物的胸甲,但那隻屬於地位較高的軍官和貴族。量產的鎧甲上,裝飾越來越少,表面拋光也不再是主流,大多數都會漆成黑色,主要為了防鏽。

博物館裡還有一件特殊的女性鎧甲,是束腰連衣裙的式樣,也是世界上僅存的一件。它的下半部分看似蓬鬆裙襬,實際上是硬邦邦的鐵片,被工匠製成裙子模樣。

這件鎧甲不是用於戰場,雖然當時的歐洲確實有不少女性戰士。它屬於一位酷愛鎧甲的法國公主。身為公主,她當然不被長輩允許上戰場,但為了照顧她的愛好,國王請米蘭工匠打造了這個鎧甲。

如今的格拉茨早已不是軍事重鎮,而是屢屢位列全球宜居榜的城市。格拉茨老城儲存完好,雖然舊時城牆已無痕跡,但範圍不小的它仍是歐洲現存最大的中世紀內城。

除中世紀建築外,還有大量建築建於17至18世紀,這也是格拉茨開啟工業化的時代。在那個承前啟後的年代裡,格拉茨人藉助幾百年來的歐洲文化交匯碰撞,吸納了不同時代的精髓,讓哥特式、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和新藝術運動風格共存。一座座山牆各有精美裝飾,有軌電車在街道間穿梭,構建著看似尋常卻又深藏不露的景緻。

老城的中心是市政廳所在的中心廣場,軍械庫也在旁邊。廣場中央是建於1878年的約翰大公噴泉,青銅噴泉有四位女性雕像,分別象徵恩斯河、穆爾河、德拉瓦河和松河。生於1782年、去世於1859年的約翰大公,被譽為格拉茨史上最受尊崇的統治者。在他治下,格拉茨興起現代農業,並擁有了鐵路,周邊地區的鐵礦也得以大規模開採。當然,格拉茨人更喜歡他的愛情。在英國愛德華八世之前,約翰大公就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典範。他不顧非議迎娶郵差之女,並甘心放棄權力與妻子退隱。

格拉茨:每年享受318天陽光的中世紀老城

市政廳大門上的四座雕像,分別象徵藝術、科學、貿易與技術。

始建於16世紀中期的市政廳是典型文藝復興風格,圓形拱頂莊嚴,山牆造型複雜,四根立柱隔開三道拱門,柱頂各有一座雕像,分別象徵藝術、科學、貿易與技術。市政廳見證了格拉茨逐步成為奧地利第二大城市的歷史。1550年,當時的格拉茨市政廳搬入此處,1803年擴建。19世紀後期,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市政廳也隨之重新設計並建造,成為今日模樣。

中心廣場前的紳士街是格拉茨最美也最熱鬧的巴洛克風格大道,兩側古建築林立,臨街都是商店或餐廳。大街上還有格拉茨唯一的彩繪房屋,外立面上有一個個人像。

我最喜歡的老城角落當屬修波街一帶。它的大斜坡可以通往城堡山,道路兩側遍佈古老建築,一個個庭院暗藏古老歲月的留痕。即使大門緊閉,無法進入,光看外立面也可流連許久。除了外牆的精美雕飾和花紋之外,一座座大門也宛如藝術品。

格拉茨:每年享受318天陽光的中世紀老城

城堡山的步道。

1999年,格拉茨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悠久歷史和古樸建築,它還詮釋了理想城市的定義: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太擁擠,遍佈博物館,有足夠多的公共空間和綠化,緩慢從容,但又有繁華商業與新潮的一面。

更何況,因為地理位置的緣故,幸運的格拉茨平均每年擁有318天的晴朗天氣。陽光灑在一座座老建築上,折射的是這座城市的華彩。

標簽: 格拉茨  城堡  鐘塔  博物館  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