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作者:由 小獅子ArslanKhan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19-10-18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小獅子ArslanKhan2021-04-18 02:57:36

實在找不到可以放置這些內容的問題,我就給高贊提供點補充吧。從民族矛盾的角度上簡單扯一下塔利班誕生的背景,以及為什麼阿富汗這個國家難以太平,不同民族一直在拉鋸。

首先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兩國的民族分佈圖,其中卡在邊境線的淺黃色就是阿富汗自18世紀以來的統治民族,以及塔利班的主體民族普什圖族。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可見普什圖族主要分佈於今阿富汗的東南部與巴基斯坦的西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遊牧民(專稱kuchi、maldar、powindah),夏季在喀布林-伽茲尼一代的高原(下圖藍),冬季遷至印度河西岸與喀布林河下游谷地(下圖黃),一部分還會組織武裝商隊越過印度河,在印度本部開枝散葉,甚至建立政權,如德里蘇丹國的最後一個王朝羅弟王朝(1451-1526年)。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19世紀簡化版的普什圖牧民遷徙路線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普什圖遊牧民

在19世紀中葉,阿富汗埃米爾國與錫克教帝國戰爭不利,丟掉了東部的普什圖族聚居區。不過,這片土地在當時是無政府狀態,所以遊牧民族的遷徙沒有受到影響。可是英國人來後就不一樣了,第二次英阿戰爭(1878-80年)與《甘達馬克條約》簽訂後,原本的虛界變成實控邊界,遊牧民的遷徙路線被切斷後,成為當地的不穩定因素。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普什圖族的分佈被邊境線對半切開

與此同時,阿富汗的埃米爾自艾哈邁德·沙(Ahmad Shah)開國以來,就是北方烏茲別克族、土庫曼族、塔吉克族等異族頭人的名義宗主,雖然沒有建立實際統治,但這在英國人眼裡就是法理領土,並被其稱為

阿富汗突*斯坦(Afghan Turkestan)。

而中部的

哈扎拉族

、東北的

卡菲樂斯坦

(今努里斯坦族)在地緣上被“法理領土”包圍,還是什葉派異端和異教徒,方便開除人籍,可以強行併入阿富汗。

此時正逢俄國征服中亞,英國人希望阿富汗埃米爾

阿布杜爾·拉赫曼汗

(Abdur Rahman Khan)加強對

阿富汗突*斯坦

的控制,充實北方邊界以阻擋俄國人南下。同時也希望他管好自己境內的普什圖部落,讓他們別跨境添亂。而拉赫曼汗也希望收回普什圖部落與北方民族的自治權,把阿富汗的法理版圖變成實控版圖,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於是兩者一拍即合,英國給阿富汗政府年度補貼和無償軍事援助,阿富汗政府負責給英屬印度當好西北大門的看門狗。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普什圖遊牧民失去了傳統遊牧轉場路線,需要從別的地方找補。而阿富汗的法理版圖,又是一片被幹熱沙漠環繞的高寒山區,政府可以幫助他們開發出很多新的冬夏轉場路線,這樣既能解決普什圖遊牧民的生計問題,也能透過大遷徙打散他們的部落組織。而且普什圖族在北方是外來入侵者,不得不與政府合作鎮壓、監視本地民族,維護政府在當地的統治。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二次英阿戰爭後,簡化版的普什圖牧民遷徙路線

這是個一石三鳥的“妙計”。拉赫曼汗拍了拍自己的小腦袋瓜,開啟了這場被外界形容為“內殖民”的國家改造工程。哈扎拉族、努里斯坦族作為異端/異教徒遭到種族屠殺,大量人口被販為奴,奴隸貿易還給政府“貢獻”了不少稅收。同時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的農田和牧場被強行“收回國有”,牧場分給普什圖族的牧民,灌溉農田分給普什圖族的權貴,本地民族要麼去荒坡旱田刨食,要麼給普什圖地主當佃農。

以這種手段建立的”國家”,基礎自然是不太牢固的。所以當蘇聯的坦克被派進阿富汗時,北方民族聖戰武裝乾的第一件事不是對付蘇聯人,而是把普什圖地主和遊牧民一個個送上天。大量普什圖族難民湧入巴基斯坦,給三軍情報局(ISI)提供源源不斷的炮灰,

最早的塔利班包含很多來巴基斯坦的難民,在當地的伊斯蘭學校學習。

塔利班在內戰結束後,自然要在報復造成自己童年悲劇的北方諸民族,民族矛盾空前尖銳。所以美軍入侵後的塔利班雖然謀求轉型,但也很難彌補當年造成的傷害。在北方省份還是以普什圖族聚居區為基地,對異族聚居區的滲透主要靠拉攏軍頭和洗腦未成年人,進展很一般。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ERUDITE2020-04-12 18:10:44

一、塔利班是如何形成的?

上世紀後半葉,蘇聯入侵阿富汗,至此,和平時期的阿富汗走向終結。國內政權的持續動盪、戰火紛飛給阿富汗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與悲痛。阿富汗人民為了保家衛國,奮起反抗,試圖重建家園。1994年,由阿富汗難民營伊斯蘭學校的學生青年組成了“塔利班”組織。

塔利班組織形成之初便受到巴基斯坦的大力支援,之後又受到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際勢力的干預與利用。覬覦中亞的美國企圖利用塔利班鞏固在中亞的話語權,制衡蘇聯,為其崛起提供了大力支援。此後因為塔利班政府奉行極端主義的泛伊斯蘭外交、對宗教生活的偏執、奉行民族壓迫政策、對婦女的極端歧視,在反美頭目本・拉登的參與誘導下致使阿富汗成為國際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大本營,給國內外造成深重的苦難。

一言以蔽之,

阿富汗塔利班是在歐美主導的國際體系下,大國博弈的地區所出現當地民族抗爭走向畸形的產物

。塔利班曾經給阿富汗提供了一個由主體民族主導的民族國家整合方案,但在大國博弈下無法進行。

二、塔利班崛起的國內外背景與原因

從1994年以宗教學生為主體、僅有800多名成員的新組織“塔利班”成立於巴基斯坦的邊境小鎮到1996年9月奪取喀布林,建立塔利班政權,歷經二十年戰火紛飛的阿富汗第一次實現了和平的局面,其發展之迅猛令世界為之震驚。

塔利班的迅速崛起無疑是國內外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民族基礎——普什圖族根深蒂固的民族優越感

1992年4月,納吉布爾政權的垮臺標誌著統治阿富汗十餘年的人民民主黨政權正式告終,此後,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一直佔統治地位的普什圖族失去了對中央政權的控制,被塔吉克族的拉巴尼派所替代,令許多普什圖人難以接受。

作為阿富汗最主要的民族,普什圖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2%,是阿富汗人口最多、政治影響力最大的民族。普什圖人對阿富汗斷斷續續統治了近兩個世紀,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優越感。在阿富汗,一個普什族人往往會這樣描述自己:“

我首先是普什族人,其次是一個穆斯林,最後是阿富汗人

[1]

”在普什族人眼中,民族榮譽感至高無上。

以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追風箏的人》為例:

作為普什圖人的阿塞夫堅信只有普什圖人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所有珍貴資源都屬於普什圖人,肆意嘲笑哈扎拉人為“吃老鼠的人”、“塌鼻子”、“載貨蠢驢”。他驕傲地指出:“阿富汗是普什圖人的地盤,過去一直是,將來也永遠是。我們是真正的阿富汗人,純種的阿富汗人,這個塌鼻子不是。他們這種人汙染了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國家,他們弄髒我們的血脈 。”

普什圖人天生的優越感與對哈扎拉族人的歧視、偏見滲透在小說的字裡行間,以阿塞夫、阿米爾為代表的普什圖人從幼時起便生長在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社會環境裡、形成了“天生的”民族優越感。由此可見,民族關係等級的偏見深深紮根於阿富汗社會。

此外,最初的塔利班戰士主要來自普什圖族的下層或者難民群體,塔利班領導層的絕大多數成員也來自普什圖族。塔利班的最高領袖奧馬爾以及其他“大舒拉”的成員基本上都是坎大哈的普什圖人。在最初的兩年裡,塔利班基本上是普什圖族人的運動,被未吸收國內其他種群的加入。同時,塔利班保留了長期受到中央集權的巨大壓力、傳統的普什圖村莊自治的政治結構,深受普什圖民族的認可。總而言之,塔利班的興起止住了普什圖族政治影響力的逐步下滑,刺激了普什圖族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2)阿富汗民眾的擁護——迎合了阿富汗民眾對和平的渴望

飽經蘇聯入侵戰爭、軍閥割據的戰爭之痛的阿富汗民眾渴望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阿富汗民眾對軍閥混戰、受蘇聯控制的傀儡政府深惡痛絕,渴望團結一致、不受外界控制的、有領導能力的獨立政府。塔利班高舉“剷除軍閥、恢復和平、重建國家、建立真正的伊斯蘭政府”的旗幟,一度得到民眾的熱烈響應和擁護。生活在戰火紛飛與廢墟之中的阿富汗民眾相信塔利班可以帶領民眾重建家園,迎來期盼已久的和平。

以胡賽尼的作品《燦爛千陽》為例,男主人公拉希德對於即將到來的塔利班軍隊充滿了希望與憧憬,他滿懷期待地說:

“至少塔利班正直廉明。至少他們是有教養的穆斯林男孩。哇,等他們來了,他們會清理這個地方的。他們會帶來和平和安定 。”

“塔利班有一種聖戰組織所缺乏的東西,他們很團結 。”

塔利班所到之處,群眾紛紛響應,正如拉希德所言“讓他們來吧,到時我第一個給他們撒玫瑰花瓣 ”,許多軍閥不戰而降,塔利班一路高歌猛進。在厭倦了連年征戰、厭倦了火箭、炮火、爆炸,渴望和平的阿富汗民眾心中,塔利班與“殺戮結束”、“迎接和平”之間劃上了等號。

此外,塔利班在佔領區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行政機構,吸收社會名流參政議政;幫助農民恢復生產,免費向窮人發放糧食和食品,修復道路和橋樑;維持治安,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收繳民間流散的武器

[2]

……。這些措施受到了阿富汗廣大民眾的認可與肯定,與濫殺無辜、貪得無厭、依靠毒品發財的聖戰組織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3)難民基礎——嚴峻的難民背景成為塔利班發展的重要基礎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在戰火紛飛中,大量阿富汗民眾紛紛逃離阿富汗,逃往鄰國,尤其是巴基斯坦避難,淪為難民。同時,在蘇聯扶植下建立起的卡爾邁勒政府腐敗無能,大批官員辭職、出逃,被阿富汗民眾視為蘇聯的傀儡政府,得不到阿富汗民眾的認可;蘇聯軍隊在阿富汗境內侵犯人權的行為,以及各個反對派力量之間暗無天日的鬥爭也迫使很多阿富汗民眾逃離阿富汗,開啟顛肺流離的難民生活。

1979年12月,俄國坦克在我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揚威,給我的父老鄉親帶來死亡,開啟瞭如今仍為過去的、血流成河的時代 。

在《追風箏的人》中,作者犀利地指出蘇聯入侵的劃時代影響,給阿富汗民眾帶來死亡與戰火紛飛。至此,和平時期的阿富汗正式終結。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產生了第一股難民潮。

大量的阿富汗難民逃亡至鄰國巴基斯坦和伊朗。以巴基斯坦為例,到1980年底,已有150萬難民逃亡巴基斯坦;到1981年底,這一數字達到了240萬;到1983年,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難民增長到300萬;到1985年,則增加至400萬

[3]

。難民較為集中地聚集在與阿富汗接壤的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

隨著1989年蘇軍撤出阿富汗、1992年4月納吉布拉政權垮臺,缺乏西方支援的阿富汗無力平息國內各武裝力量的紛爭,使阿富汗陷於內戰狀態。內戰迫使一批又一批阿富汗民眾無助地離開祖國,淪為難民或再次淪為難民,而那些在巴基斯坦、伊朗等地渴望返回祖國重建阿富汗的難民只能望而卻步,沒有機會重返阿富汗。阿富汗內戰期間爆發了第二股難民潮,由於長年戰亂以及乾旱等自然災害,阿富汗難民源源不斷地產生,嚴峻的難民背景成為塔利班發展的重要基礎。

(4)伊斯蘭學生軍——懲惡揚善,宣揚“伊斯蘭精神”

“塔利班”(Taliban)是阿拉伯語“塔利布”(talib)的波斯語(及普什圖語)複數形式,意為“伊斯蘭教初級學生”。塔利班武裝也被稱為“學生軍”,它的核心成員主要來自宗教學生及受過培訓的阿富汗普什圖族難民。絕大多數塔利班戰鬥人員來自於巴基斯坦普什圖地區的宗教學校。對於這些學生難民群體而言,宗教學校通常是他們教育的唯一選擇,並且宗教學校還會為他們免費提供食物和住宿。1994~1995年間,阿富汗在巴基斯坦難民營的大批宗教學生跨越邊界,蜂擁至坎大哈,投靠塔利班。源源不斷地新加入的青年學生促使了塔利班的壯大、塔利班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

在《燦爛千陽》中,以拉希德為代表的普通喀布林民眾,一方面認為塔利班組織沒有“根”、除了《古蘭經》之外沒有接受過其他的教育,對阿富汗的歷史一無所知,但另一方面,阿富汗民眾期待沒有親歷阿富汗從和平轉向戰亂、以“有教養穆斯林男孩”為主體的塔利班能夠有所建樹。

以宗教學生為主體的塔利班組織與軍閥、聖戰組織相比,整體上呈現出“生機勃勃,勢如破竹”的特徵。塔利班成立之初致力於懲惡揚善、宣揚“伊斯蘭精神”,憎惡分明、作風頑強、信仰虔誠的塔利班青年採取了一系列與前人不同、大快人心的作為:

後來,她聽說納吉布拉本來在達魯拉曼宮殿附近的聯合國辦公樓中避難,但被塔利班拖了出來。他們折磨了他好幾個小時,然後把他的雙腿綁在一輛卡車後面,拖著他已經嗚呼哀哉的身體穿過大街小巷 。

塔利班衝進聯合國阿富汗辦事處,將在那裡避難了四年半的前總統納吉布拉及其兄弟處以絞刑,並暴屍街頭;但對於其他政府官員,塔利班領袖奧馬爾宣佈將以“寬恕、寬容和和平”的伊斯蘭精神來對待,並對原政府的行政官員和武裝部隊官兵實行“大赦 ”;塔利班在統治區域內收繳槍支、開通道路,使得物價水平迅速下降,治安狀況得到大幅度改善。

儘管在塔利班上臺之初便實施嚴苛的伊斯蘭教法規,以沙里亞法 取代之前的所有“非穆斯林法律和規定”,且偏執於宗教生活。但同軍閥的荒淫殘暴相比,飽嘗戰火的阿富汗普通民眾更願意接受塔利班嚴苛的法規。

“他們真殘忍。”萊拉說。

“你這麼認為啊?”他說,“跟什麼比較呢?蘇聯軍隊殺了一百萬人。你知道僅僅過去四年,聖戰組織在喀布林幹掉了多少人嗎?一萬五千。一萬五千啊!相比之下,砍掉幾個小偷的手有什麼不可思議的?血債血償,以牙還牙。這是《古蘭經》裡面說的 。

總體上看,喀布林市民對塔利班新政權懷著期待與恐懼並存的心理,阿富汗民眾期待新生的、以青年為主體的塔利班能夠停止戰火,有所作為,帶領阿富汗民眾重建家園。

(5)塔利班崛起的國際因素

塔利班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與外部勢力的支援密不可分。其中,支援力量主要來自巴基斯坦、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為了保證巴基斯坦對於阿富汗的影響、從而加強巴基斯坦在中亞的影響力,巴基斯坦為符合其利益訴求的塔利班組織提供了從戰略謀劃、後勤補給到人員補充等各方面的幫助。與國內敵人聖戰組織相比,塔利班的軍事實力十分雄厚,其現代化的武裝裝置正來源於巴基斯坦的大力支援;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巴基斯坦為阿富汗難民運營的許多塔利班宗教學校,向學生傳授作戰技能並宣稱“難民營、宗教學校正是阿拉的子民和魔鬼的信徒展開決戰的重要陣地

[4]

”,也從客觀上培養了塔利班的未來骨幹、為塔利班的崛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巴基斯坦相同,為了確立自己在中亞的領導地位,沙烏地阿拉伯一直積極發展與中亞諸國的關係,對塔利班“弘揚伊斯蘭遜尼派教義”表示讚賞,期望透過塔利班形成一條從海灣經過阿富汗,連線巴基斯坦,最後到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教(實為遜尼派)佔優勢的地帶

[5]

;美國對於塔利班扶植的原因已在前文敘述,在此就不再贅述。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

▲被稱為“大國墳場”、作為地緣博弈要地的阿富汗

總而言之,各國懷著各自的私心與利益訴求,闖進阿富汗,企圖透過新生的塔利班控制阿富汗、控制中亞,進而在大國博弈中奪得獲勝的籌碼。

分裂的阿富汗是各國所期待的。

阿富汗塔利班的由來?Eric2019-10-20 16:29:35

表面上看是蘇聯撤軍後阿富汗軍閥混戰的國內環境,根本原因是現代政治伊斯蘭觀在阿巴地區的傳播。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