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作者:由 荔之味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0-10-14

該書篇幅較長,並涉及戰爭、宗教和種族問題,稍顯複雜,因此適合初中以上且有較寬閱讀面的孩子去讀。

小說蘊含的道理比較簡單,故事情節極吸引人,孩子們會感興趣。這本書曾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0周,銷量驚人,好評如潮。

下面,讓我們跟隨本書的推薦人景木兮一起走進《追風箏的人》的世界。

獲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的催淚書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於阿富汗,畢業於聖地亞哥分校,美籍阿富汗裔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追風箏的人》,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追風箏的人》建立在蘇俄入侵阿富汗的大背景之下,圍繞友情、親情、背叛和救贖的心路歷程徐徐展開,讓人不由為之動容。我看這本書不到四分之一,就已經數度落淚。

為你,千千萬萬遍

小說的閱讀,如果不是隻為了看個情節的話,每一次小的閱讀片段結束後,家長都可以根據故事的發展脈絡,與孩子進行交流,並隨時進行思想啟迪。具體如何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書中前一部分的大概內容是: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是阿富汗鼎鼎有名的人物,他與僕人阿里一起長大,如同親人,並待阿里的兒子哈桑如同己出。阿米爾與哈桑自幼相伴,並一起度過了童年的美好時光。期間哈桑幫阿米爾做了許多令人感動的事。

讀到這裡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與人為善、幫助他人是很偉大的。另外,有個兄弟姐妹或小夥伴陪著一起長大,是很幸福的事情。雖然有人相伴就一定少不了矛盾,但陪伴的快樂卻遠遠大於那些小摩擦。以此來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互幫互助,學會珍惜親情和友情。

但形影不離的阿米爾和哈桑,最終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結局——在放風箏大賽上,阿米爾想要贏得比賽,他還想得到那隻飛得最高的冠軍風箏。由於哈桑擅長追趕風箏,所以就被阿米爾派去追風箏。不料哈桑在追風箏的途中被何塞夫強暴,目睹一切的阿米爾卻因為害怕,偷偷溜走。

正是在這裡出現了令讀者們記憶尤深的一句話,阿米爾讓哈桑為自己追風箏時,問哈桑:“你能夠替我追到嗎?”哈桑轉過身,雙手放在嘴邊,大聲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讀到這裡,家長可以問孩子,如果你是阿米爾你會怎麼做?孩子給出的答案可能不全面,家長需要稍做補充。比如: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最好自己透過努力去爭取,而不能像阿米爾一樣讓別人替他去追風箏。

當遇到他人身陷險境時,要先考慮好自己是否有能力施予援手,如果沒有足夠的把握,就要迅速撤離並快速尋求有力救援。

關於哈桑被何塞夫強暴這件事,家長一定不能因為不好意思避而不談。跟孩子普及性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來孩子被性侵事件屢有發生,這對一個人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家長告訴孩子一些常識性的內容,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因為好奇心而犯錯,而且還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另外,關於名著中的經典句子,家長也可以提醒孩子積累起來,這對孩子的寫作來說是有極大幫助的。雖然初中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假期啃一些諸如《追風箏的人》之類的大部頭作品了,但如果所有書都只是泛泛而讀、不留任何痕跡的話,孩子很快就會遺忘。摘抄和做筆記就是防止遺忘的方法之一。

風箏再次飛起

事發之後,哈桑發現阿米爾當時就在事發現場卻沒有采取任何援救措施,還依舊選擇跟阿米爾和好如初,當做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但阿米爾卻忍受不了自己看到哈桑時所產生的強烈的良心譴責,便設計陷害哈桑,最終將一無所有的哈桑和阿里趕出了家門。

此處是風箏大賽後的又一個高潮,許多人在讀到“大雨敲打著車窗,哈桑一直趴在窗玻璃上,看阿米爾有沒有出來送自己”時,都忍不住淚如泉湧。孩子看到這裡,內心也一定會有很大的波動,他們也肯定知道阿米爾做得不對,認為哈桑太可憐了。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但這只是最表層的感受。現在考試改革一直在進行,隨著語文考試的閱讀量的不斷加大,對作者深層含義的挖掘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煉來說,也就越來越難。因此,初中的孩子是需要深度思考的。家長正好可以抓住機會問孩子:阿米爾和哈桑分別具有哪些品質?阿米爾為什麼接連犯了這麼大的錯?哈桑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們學習?

後來,俄國侵略阿富汗的戰爭爆發,阿米爾隨父親逃到美國。若干年後,阿米爾意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親弟弟,且哈桑已經被塔利班人殺死,哈桑尚且倖存的兒子索拉博,正身處水深火熱的阿富汗。阿米爾經過重重危險,最終傷痕累累地救出了索拉博。

最後,阿米爾將索拉博帶回美國收養,然而受過重創的索拉博已經心如死灰,從不講話,也不笑。一次意外的機會,阿米爾放起風箏,索拉博第一次主動參與其中,露出一抹若隱若現的微笑,隨即消失不見,故事結束。

有關侵略戰爭的部分,家長可以適當擴充套件一下。如果孩子對阿富汗的歷史不感興趣,家長可以拿中國有史以來的大小戰爭進行舉例,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而且,歷史對孩子的思維發展來說還是蠻重要的,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確亦如此。

心靈的自我救贖

小說最後是解釋主旨的部分,即阿米爾鼓足勇氣進行自我救贖的閃光時刻。家長可以跟孩子多多交流探討。

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給出的答案或見解,是與問題有關的、正向的答案時,家長要及時予以肯定,以激發孩子多讀書多思考的動機,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習慣。如果回答不太合適,家長也不要立刻否定,而要採用探討的語氣逐步引導,因為初中的孩子已經有了強烈的自尊心。

當然,對於文學的理解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大方向上合情合理就值得鼓勵,家長千萬不要固化孩子的思維。

全書故事跌宕起伏,語言平實有力。歡笑、淚水、友情、親情、沉默、抗爭、背叛、救贖等,這一切構成了故事的脈絡,它們讓讀者置身其中,尋到另一幅畫境,雖殘酷,卻深刻。

風箏不僅是哈桑在風箏大賽時追逐的風箏,也是阿米爾追逐的風箏。阿米爾只有追尋到他的風箏,即跨越重重阻隔為了哈桑去救索拉博,他才能給自己的愧疚一個出口,才能得到心靈的救贖,他的內心,也才能真正釋然。

標簽: 阿米爾  哈桑  風箏  孩子  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