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建安十三年:起底後漢三國的真實歷史

作者:由 狒狒和貓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2-04

我國四大名著中,依託真實歷史改編的小說僅有《三國演義》這一部。中國歷史燦若繁星,羅貫中卻獨獨摘取三國紛爭的幾十年,可見三國的獨特與魅力。任何一個激盪的時代,背後的真實絕不是單是偶然,一定存在著歷史的必然。青年曆史學者鋒雲所著的《建安十三年》一書,從全新的切入點,在建安十三年這個時間點,透過鄴城、江夏、襄陽、許都、關中、長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業、益州這十二個地點,分析曹操、劉備、孫權、馬騰、劉表、劉璋等各方勢力的所作所為,審視歷史潮流中人力的作用與鬥爭,揭示歷史的偶然與必然。

建安十三年:起底後漢三國的真實歷史

建安十三年,歷史上最讓他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赤壁之戰了。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然而正史中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卻少之又少,我們更多地是從野史、文學小說中瞭解,其中的真實性有待考證。鋒雲便從眾多史料中,帶領我們一層層剖析真實的赤壁之戰,正如他“第八章赤壁”的副標題中所說,“你認為的偶遇,實是我刻意的等待。”赤壁之戰的發生是必然且必須的。

首先,曹操方面,劉琮歸降,曹操給劉琮及其下屬蒯越、文聘等人,並在荊州招攬了桓階、和洽、裴潛、韓暨、司馬芝、梁鵠等荊州名士。其中梁鵠可是與曹操有過過節,二十多年前曹操想要成為洛陽令的時候,梁鵠只許他做了北部尉。因此,梁鵠聽說曹操“招募”自己時,誠惶誠恐,擔心曹操這是“秋後算賬”。按照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負我”的作風,當是睚眥必報的。然而曹操並沒有翻舊賬,他將梁鵠待為上賓,並安排了一個閒職。而這其中的原因,竟是梁鵠的書法出眾。可見,曹操在惜才愛才方面,確實無人能及。

在招攬人才的同時,曹操並沒有忘記遠方的劉備,這是他接下來要攻打的敵人。謀士程昱認為,貿然進攻,孫劉會形成堅固的聯盟,難打。於是,曹操一封書信發到了孫權手中——會獵於吳。然而事不隨曹願,孫劉聯盟最終形成,迎來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的過程,我們大致都有些瞭解,曹操為了使士兵適應船上戰鬥,將船用鐵鏈連在了一起,孫劉大軍藉著東風,將裝滿火油燃燒著的船隻,一舉開到了曹方的戰船,一場大火,使曹操戰敗而逃。

那麼真實的赤壁之戰,真的只是靠東風取勝了嗎?《建安十三年》中鋒雲查詢並提供了更多的觀點。當時的東風,實際上是一場湖陸風。持續的晴天過後,白天出湖的西北風會轉成夜晚入湖的東南風,為火攻提供了自然條件,這是其一;赤壁之戰之年,發生了疫病,當時並沒有戴口罩的概念,傳染病造成了曹軍大量的非戰鬥性減員,故而曹操主動燒船撤退。這也是曹操認為自己失敗的主要原因。這是其二,當然主動燒船的說法仍有待考證;曹操此次是遠距離作戰,人心不服,不習水戰,且孫劉聯盟正值盛時,這是其三。曹操自身驕躁的性情,使其犯了戰略與戰術上的錯誤,這是其四,也是最重要的內部因素。

《建安十三年》這本書的獨到之處,便是凝視同一時空下的不同勢力在不同地點的所作所為,結合豐富的史料與學說,從多角度剖析歷史事件,更利於讀者在同緯度下對三國曆史進行了解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