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帝陵三之霸陵(內容概況)

作者:由 段皎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2-22

在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南方有一座黃土臺塬,這座臺原位於長河以東八河以西,南北寬約10公里,東西約長30公里,面積約為263平方公里。這裡北俯關中,南覽秦嶺。四面環水,居高臨下,自古就是戰略要地。

相傳,周平王在此地狩獵,發現有白鹿出沒,深感天地造化之德,便將此地命名為白鹿原。白鹿原也叫華胥之渚,古稱長壽山,首陽山。又因其位於灞河之上,歷史也被稱為霸頭。白鹿原的東北角有一處突出的山丘,當地人稱之為鳳凰嘴。它背靠著蒼涼的白鹿原,白鹿之靈滋養著其偉岸的魂魄,攜帶著一股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氣,俯瞰八百里秦川,這不僅僅是一座山。鳳凰嘴極像一隻鳳凰的頭部,兩側延伸的原地坡面,構成兩隻鳳翼,縱橫坡間的溝梁組成了鳳翼上的筋骨。山腳下,這塊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石碑上篆刻著漢文帝霸陵個大字。據他考證,鳳凰嘴就是大漢王朝第三位皇帝漢文帝劉恆的帝陵。

劉恆的一生充滿傳奇,一連串的偶然與必然,令他成就了非凡的事業,開創了中國古代屈指可數的盛世華章。然而成就斐然的劉恆卻將自己的帝陵隱藏在了重重迷霧之中。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早已劃定了位於咸陽遠的皇家墓葬區,漢文帝為何要違背祖制,把自己的帝陵修建在遠離咸陽園的白鹿原上,特立獨行的霸陵與西漢帝陵的整體佈局到底有著怎樣的矛盾?他摒棄人工封土建頂的傳統墓葬形式,將自己的陵墓深藏大山之中,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我們必須要從一場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中尋找線索。

公元前180年,62歲的呂后即將走完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這個引起了千古爭議的不凡女性在一系列政治鬥爭中翻雲覆雨,成為劉邦死後漢朝實際上的統治者,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呂后病重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漢軍的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並告誡說,高祖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宗親與漢廷大臣憤憤不平,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不要因離開皇宮為我送葬而為人所制。不久,呂后薨,安葬於長陵。

呂后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十六年,為國家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史功績不容抹煞,然而呂后誅殺大臣與皇子,違背劉邦非劉不王的規定,大封諸呂,開漢代外戚專政的不良風氣也是歷史事實。現在呂后去世,諸呂蠢蠢欲動,圖謀漢家天下。齊王劉襄調集軍隊進逼長安,諸呂恐懼,命大將軍灌嬰率軍出擊。灌嬰本是開國元勳,對劉性宗室忠心耿耿,他按兵不動,與齊王密約消滅諸呂,與此同時同為開國老臣的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陳平等人設計剝奪了呂祿的兵權。進而誅殺呂產,掌控了南北兩軍。最終囂張一時的呂氏一族全部俘誅。大漢政權,重回劉氏手中。此時,一個棘手的難題擺在了功臣面前,皇位該由誰來繼承呢?

呂后所立的前少帝劉恭和後少帝劉弘都不是漢惠帝劉盈的親生兒子,如今諸呂被剪除,後少帝劉弘的皇帝位也被立即廢黜。經過商議,眾臣一致認為在劉邦遺留的子嗣中代王劉恆寬厚仁慈,是繼承帝位的最佳人選。這個命運多舛的王子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公元前180年,漢王朝劉恆登基為帝。這個從遙遠的代國匆匆趕來的皇帝,到底是一位怎樣的領袖?他將帶領大漢王朝走向何方?我們能夠從他的帝陵中發現什麼樣的秘密呢?漢文帝劉恆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除了推行輕徭薄賦的執政理念,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以外,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並不多,這似乎與他的陵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呼應,霸陵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長安城以東的白鹿原,似乎折射出劉恆不為人知的一種心態,好像要刻意的遠離自己的父皇與劉姓宗室保持距離,劉恆為什麼要這樣做?

漢高祖11年,劉邦平定代地的叛亂,將8歲的劉恆封為代王,都於晉陽,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代王不是一個高級別的諸侯王,劉邦也並不特別喜歡自己的這個兒子,這一切都源於劉恆的母親薄姬。他原本是秦末割據諸侯魏豹的妾。楚漢戰爭初期未報,被劉邦擊敗,薄姬成為了劉邦的寵姬,然而劉邦很快就對她失去了興趣,始終也沒有晉升她為夫人。劉宏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從不惹事生非,給大臣們留下了溫柔敦厚的印象,他的封地遠離政治鬥爭的中心,因而幸運地躲過了呂后的迫害。在繼承帝位以前,劉恆對漢朝始終保持著戒心,似乎並不以自己的皇室身份為榮,也許皇族之間的蕭薔之爭早已讓他對自己的家族新拒斥,他選擇遠離咸陽原帝陵帶重新規劃一處屬於自己的帝陵,然而一國之君不能憑藉個人好惡更改祖制,劉恆很可能要面對朝臣們無休止地勸誡,甚至天下人的非議,即便如此也要另選陵址。他,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嗎?

人們一直認為西漢帝陵的佈局深受昭穆制度的影響,這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宗廟制度,一個王朝的歷代帝王在宗廟中必須嚴格排位,始祖居中,其下依次排列。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高祖劉邦的長陵當然居中。漢惠帝劉盈的安陵位於長陵之右,也符合昭穆制度,但劉恆與劉盈同為劉邦之子,劉盈的安陵佔據了穆,那劉恆的帝陵,該如何安排呢?

看來只有另外開闢一塊陵區,這樣的理由朝臣也不會有太大的異議,對於劉恆來說,是否進入劉邦規劃的皇家墓葬區並不重要,況且另闢陵區也有利於自己的母親她,因劉恆繼位為帝而貴為太后,但她從未做過皇后,若進入長陵勢必無法與呂后陵爭鋒,而將自己的母親安葬在自己選擇的新陵去,劉恆母子二人就能在幽冥世界中相依相伴,對於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劉恆來說,這不啻為莫大的幸福。薄太后陵,位於鳳凰嘴西南方向被稱作南陵,其封土形似覆鬥。底邊長173米,寬140米,頂邊長55米,寬40米,高約24米,靈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10座,出土了很多陶傭。據說薄太后陵,西隔渭水,遙望長陵。正好西望吾夫,兒子劉恆的霸陵在右側,正好東望吾子,當地人稱為望子冢。劉恆與薄太后母子情深,伯太后病臥三年,劉恆每日上朝歸來,都要侍奉老母親嘗每一碗湯藥,這個故事被寫進二十四孝,成為中國孝文化的典範。劉鶴不僅以極孝聞名,更以重視民本而為史學家稱頌。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劉恆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將土地稅削減為1/30,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同時,劉恆還絕無僅有的將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一次,在他的統治之下出現了治世。劉鶴生活極其節儉,他在位的二十三年中所用車系服御之物一概沒有增添,那麼在執政與生活中秉持清淡節儉理念的他會如何設計自己的陵墓呢?史料記載,霸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後世帝陵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但由於霸陵沒有封土,史料記載又很少,後人很難知道其墓室的具體位置,霸陵的陵園名為盛德園。園內建有供後人祭祀用的寢殿便殿等禮制建築。《漢書》第二十七卷記載,漢成帝永始四年六月甲午,孝文霸陵園東闕南方災。可見霸陵四周有垣牆,且四面門外有門闕。然而霸陵的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

考古學家至今也尚未發現任何的遺蹟,這位霸陵舔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大連開創一代先河,必然承載著與眾不同的內涵。《漢書》記載當劉恆看到斷崖上鑿洞為玄宮的墓穴時,感慨地說,用北山之石作為棺槨(guǒ),把貯蘇,棉絮重賽在石槨的縫隙中,再用漆粘合起來,這樣的陵墓難道還能打得開嗎?話音未落,中郎將張釋之說,如果裡面有別人想要的東西,即使將整座山封固起來,也還是有縫的。如果裡面沒有人想要的東西,就算是隻有石槨,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劉紅對此說頗以為然。這次對話透露了霸陵選址的兩個重要理由,它們互為表裡為劉恆還解決了一大疑慮。這就是防盜。古代帝王陵墓很少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的。在盜墓者看來,帝陵中匯聚了最具價值的奇珍異寶,盜墓賊趨之若鶩,盜墓活動也屢禁不止。劉恆認為巨大的人工封土很容易成為辨識地宮方位的標誌,而在大山中開鑿地宮,盜墓者便難以找到地宮入口。除了防盜,霸陵選擇這樣的修建方式,還意在提倡薄葬。劉鶴之所以認同張釋之,根本原因在於其觀點與劉鶴本人的簡樸理念相契合。劉恆曾說霸陵的陪葬品只能是陶器,不能用金銀銅錫等奢侈物品做裝飾,霸陵不起封土,不要煩擾百姓,他甚至將節儉的理念寫入遺詔。囑咐後人歷行薄葬,清靜恭儉。這樣的帝王實屬罕見,但這到底是殷切的愛民之心還是虛假的政治作秀,霸陵中到底有沒有奇珍異寶?

《晉書·索綝傳》記載:西晉末年,霸陵遭到大規模盜掘,盜墓賊多獲珍寶。如果這條史料屬實,劉恆的節儉形象,當大減折扣。事實上今天的學者們普遍認為,霸陵中可能也陪葬有大量奢侈品,但並不是劉恆本人所安排的,是誰竟敢違背皇帝的意願,將貴重物品陪葬霸陵。這個問題必須問一問劉恆的兒子漢景帝劉啟。是他將父親葬入霸陵的。劉啟對父親的施政措施是全面肯定的,他至少不會公然背棄先帝遺詔由薄葬改為厚葬。但他為了孝敬父親,可以在表面上遵照遺詔,而事實上實行厚葬,此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可能對霸陵的薄葬產生重大影響,她就是劉恆的皇后竇氏。

竇皇后陵在霸陵東南一千九百米處,平地起冢,封土呈覆鬥形。東西長137米,南北長143米,頂部東西30米,南北35米,封土高度近20米。《史記·外戚世家》中記載。竇太后後孝景帝六歲崩,合葬霸陵。也就是說,這位竇皇后在文帝駕崩之前景帝即位之後成為竇太后。直到漢景帝駕崩6年後才離世。此時已是漢武帝時期,漢朝如日中天,國庫充盈薄葬已非主流,況且漢武帝敬重祖母,她為竇太后選擇的陪葬品大多價值不菲,當然也都充入了霸陵。霸陵陪葬水平究竟如何,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無論如何漢文帝劉恆清靜恭儉之名應是事實。那麼霸陵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呢?

雖然在帝陵中霸陵是第一個依山為陵的,但當時已經有諸侯王的陵墓採用了這種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梁孝王劉武的陵墓。劉武是文帝劉恆之子漢景帝,劉啟的胞弟。漢文帝前元二年,初立為代王,後徙為淮陽王。公元前168年,又遷為梁王,建都睢陽。行,她的陵墓位於河南芒碭山南部的保安山,坐西面東。開鑿於距山頂20米處的山腰上。從墓道口至西迴廊西壁,全長96。45米,南北最寬處32。4米。總面積約612平方米,總容積約1367立方米。梁孝王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迴廊及10餘間側室,室耳,角室和排水系統組成。墓道呈東西向,由斜坡墓道和平底墓道組成。主室是整座墓葬的核心。東西長9。65米,南北寬4。7米,高三米。四壁垂直,表面光平。主室底部。東西長5。45米,南北寬3。65米,深0。4米的凹坑。坑底平坦。凹坑的東壁是一條通向迴廊的下水道。主室的南北兩側各開三個耳室,北側的三個耳室皆為邊長2。3米的正方形為儲藏室和庖廚室。梁孝王墓工程浩大,在尚未發明火藥的西漢時期,人工開鑿的難度可想而知。霸陵的結構究竟是否與梁孝王墓類似,除非找到霸陵的地宮,否則無從知曉。

然而最新的考古成果令人大吃一驚,整個鳳凰嘴山體中沒有發現任何人為的空洞,也就是說霸陵地宮很可能並不在鳳凰嘴之中。難道2000多年來關於霸陵的一切記載與傳說都是假的?實際上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鳳凰嘴不是霸陵。因為鳳凰嘴距離竇皇后陵太遠。漢惠帝安陵和張皇后陵,相距僅260米。高祖劉邦長陵和呂后陵更近只有240米。而竇皇后陵與鳳凰嘴相距居然2400米。這太過於蹊蹺。此外,鳳凰嘴及其周圍並無任何人工修築的跡象,既然霸陵擁有陵園,地表怎麼可能了無痕跡,霸陵的真實位置顯然有待商榷,或許答案還要在竇皇后陵中尋找,按照漢朝的帝陵制度,帝陵與後陵相距不遠。而考古學家在竇皇后陵以西也發現了大量從葬坑,真正的霸陵應當在距離後陵不遠的地方。

最新的考古發現,為徹底解答這個千古謎團提供了線索。在鳳凰嘴東面,有一片地勢高敞地原地,考古學家初步判斷這裡埋藏著規模巨大的古代陵墓,很可能就是真正的霸陵所在,果真如此霸陵,就不是依山為陵,而是與其他西漢帝陵一樣在平地上挖墓穴,不過霸陵不起封土不做標識,也的確展現了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作風,與其他帝陵迥然不同。果真如此霸陵,又是怎樣迷失在歷史中的呢?霸陵以山為陵的說法,最早見於應劭為《漢書·文帝紀》所作的注,祝中記載霸陵“因山為藏,不復起墳”,但應劭生活的時代,晚於漢文帝300餘年。司馬遷的《史記》距漢文帝不過幾十年,並未明確說霸陵是因山為陵,如果霸陵真的是開山鑿穴,司馬遷沒有理由對這一反常事件隻字不提。也許是為了凸顯漢文帝躬行節儉的形象,也許是因為漢文帝與大臣張釋之之間關於山陵險固的談話,從東漢時期開始,霸陵逐漸被人們認定成了一座以山為陵的帝陵。而鳳凰嘴位於灞陵附近,山勢險峻,氣勢不凡,被人們想當然的誤認作霸陵。

無論鳳凰嘴是不是真正的霸陵,劉恆本人主動限制自己的陵墓規格,這一點應當是確信無疑的。這位明智的帝王。沒有陷入權利與金錢的漩渦。一生以孝治國,克勤克儉,終於將西漢從呂氏亂政的深淵邊緣拉回正軌。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然而盛世之下卻暗流湧動。文帝時期,各地諸侯王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公元前177年,文帝即位後第三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雖然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但僅過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幸而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劉長入京,罷去封號,發配蜀郡。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但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賈誼是文景時期著名的政論家,此人21歲時就被劉恆召入中央政府,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博士,也就是為皇帝提供諮詢的人士。賈誼28歲時向劉恆上《治安策》,提出同姓諸侯王並不比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可靠,應當分割削弱他們的勢力。然而當時的中央政府還不夠強大,對於環伺在側的諸侯王,劉恆更多是採取綏靖政策。除非反叛,否則不予干預。諸侯王與皇帝的矛盾無法得到根本的解決,隨著劉恆年事日高,這個難題只能留給他的繼任者了。

公元前157年,劉恆駕崩,諡號孝文,隨後被葬入霸陵。劉鶴的皇帝生涯無疑是空前成功的,作為一名仁子,他對母親的孝心也令人動容,這位經歷過人生離合的大漢天子從遙遠的帶地走來,在歷史的舞臺上書寫了輝煌耀目的篇章,他獨特的人生經歷是他明瞭人生的無常與悲歡,這令他的心靈幾乎無限貼近他的萬千子民和他所熱愛的大漢江山。兩千年來,漢文帝悄無聲息地躺在白鹿原的某個地方,默默守望著他的子民,以日以年生生不息。

標簽: 霸陵  劉恆  帝陵  劉邦  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