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歷史

武威,繼長安、洛陽之後的第三大城市

作者:由 文學地理志 發表于 歷史時間:2021-11-25

在我國的八大沙漠中,後套平原與西套平原之間有兩塊,

青藏高原

上有一塊,剩下的五塊全部都在

烏鞘嶺

以西,那是一片沙漠與戈壁並存的海洋,也是一片與

黃土高原

截然不同的別樣天地,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塞下秋風、胡馬羌笛,無不透漏著與中土風情完全迥異的異域色彩,造成這種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應該就是烏鞘嶺了。

武威,繼長安、洛陽之後的第三大城市

對於這條烏鞘嶺,我們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我們愛它是因為烏鞘嶺的存在可以很好的阻擋住沙漠的南侵,讓

隴西

人民可以安安心心的經營著自己的

農耕文明

並且代代相傳,但同時這條烏鞘嶺的存在也讓兩側的溝通交流變得非常的艱難,最主要的是這條烏鞘嶺還徹底改變了中國西部的氣候環境,讓

河西走廊

變得異常的乾旱,我們常說溫暖溼潤的太平洋季風到了烏鞘嶺就已經成了強弩之末了,其實是讓烏鞘嶺給擋住了,沒有了溫暖溼潤的海洋季風的眷顧,這裡的土地自然就比別的地方寒涼了許多,因此所謂的涼州,最有資格接納這一榮譽稱號的應該是河西走廊,至於烏鞘嶺以東的那一大片廣大區域,還是叫雍州的比較好,因為那裡一點兒也不涼。

整體來說河西走廊是由祁連山脈與

阿拉善高原

合圍包夾而成的一條狹長的走廊地帶,整體乾旱少雨、氣候惡劣,再加上這條走廊的北側並沒有高大的山脈作為屏障,使得這片土地隨時都會遭受來自阿拉善高原風沙的侵襲,因此這裡也並不是農耕民族所能適應和青睞的傳統型別的土地,但河西走廊卻又是幸運的,

祁連山

上終年積雪、冰山林立,所有的冰山雪水均涓涓北流,為這片戈壁與沙漠並存的海洋世界增添了不少的生機與活力。

如果沒有祁連山之水滋潤,這片土地就會和阿拉善高原一樣,成為一片大漠戈壁。

但遺憾的是走廊內的每一條河流均不能獨立自主的完成百川歸海的終極理想,它們的最終歸宿只能是在太陽的炙烤下漸漸的消失於沙漠之中,這些河流在面對

阿拉善

戈壁時,也根本沒有機會形成連續的綠洲帶,有的也只是河流所到之處滋養出來的片片綠洲,整體看起來很破碎,因此對於河西走廊的分析我們只能分段的去介紹。

祁連山脈在河西走廊成就了三大水系,分別是東部的石羊河、中部的

黑水河

以及西部的疏勒河,翻越烏鞘嶺之後的第一片綠洲帶就是武威了,得益於

絲綢之路

上的黃金地段以及相對安定的地理環境,歷史上武威的名氣可是大的很哪,在唐代以前,武威可是繼長安、洛陽之後的第三大城市,其地位簡單堪比今天的北上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各種各樣關於涼國的政權,什麼西涼、大涼、南北涼、前後涼,除了西涼之外,其餘的全部都是定都於武威,只一個馬踏飛燕的出土就足以令世人驚詫不已,怪不得今天涼州的光環會被武威一家獨佔呢。

但是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自安史之亂之後,南方的人口以及經濟第一次全面的趕超北方,中國的政治中心也全面東移選址於運河之濱,也就是北京、開封以及南京,自此之後,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武威都無可挽回的衰落了,北方的這三大巨頭再也沒有成為任何朝代的首都。

雖然武威集眾多的榮耀於一身,但就地理條件而言卻並不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差的,因為武威綠洲緊鄰騰格裡沙漠,中間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屏障,在整條走廊內武威的風沙線可謂最長、風沙口也最多,生態環境也最為脆弱,而這恰恰卻是最致命的,因為沙漠對於一個地區的破壞力要比其他的任何因素都要猛烈的多,它能徹底的摧毀一個民族,讓一個文明永遠的消失。

古樓蘭文明不就是這樣消失的嗎?就地理位置而言,今天的武威綠洲與當年的樓蘭文明是何其的相似。

大漠戈壁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是一大威脅,對於耐寒的

遊牧民族

來說同樣也是極大的挑戰,如果不是石羊河水頑強的向北延伸出了一條200多公里的綠洲帶,那麼遊牧民族想要安全的穿越阿拉善高原也絕非易事,當然還有中部的黑河流域,因此當

霍去病

橫掃整條河西走廊的時候,匈奴人除了從這兩條綠洲帶回到蒙古草原之外,別無他途。

與武威綠洲相比,中部的張掖綠洲情況可就好的多了,因為張掖的北部、東部都有明顯的山體作為屏障,雖然體量不大,但足以讓那裡的人們安安心心的經營自己的小資生活了。

關於河西走廊中部的情況,我們就下一節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