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作者:由 饒毅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6-04-09

封面圖:《細胞》雜誌釋出的編輯部關注顯示,自曝造假的Yao-Yun Liang為論文第三作者,通訊作者為Xin-Hua Feng,圖1

前言:

論文被曝造假很常見,不尋常的是,論文作者自己聲稱造假。如果人體炸彈是炸自己和附近的人,學術自我爆炸是炸自己和文章的共同作者?

2016年4月7日出版的世界頂尖學術刊物Cell(《細胞》)雜誌,罕見地刊登“編輯部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s of Concern)”,提醒大家注意一篇2006年《細胞》發表的論文的資料。

就在同一天,細胞出版社旗下的Molecular Cell(《分子細胞》)雜誌也刊發了類似的宣告,提醒關注同一實驗室在《分子細胞》上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說法如出一轍。

這是怎麼回事?對於這一“新生事物”,學術界如何對待?學術刊物如何對待?

文 | 知識分子

●●●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細胞出版社旗下的《分子細胞》刊發的編輯部關注,自曝造假的為論文第二作者Yao-Yun Liang,Xin-Hua Feng為通訊作者,圖2

《細胞》雜誌4月7日刊發的“編輯部關注”(圖1)中文譯文:

“梁耀雲,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向《細胞》雜誌的編輯報告,他透過操縱實驗,得到了圖2F, 2H和3G的預定結果。論文的通訊作者馮新華駁斥了梁耀雲所言之事,並對梁耀雲的動機和信譽表示擔憂。在下面的過程中,我們詢問了其他作者,通訊作者所在的研究機構以及出版倫理委員會,對已有的原始資料做了評估。通訊作者所在機構貝勒醫學院的科研誠信委員會進行了初步調查,沒有得出結論,並建議不要採取進一步行動。既然貝勒醫學院的調查沒有結果,對存在衝突的聲稱又難以裁決,我們為通訊作者提供了一個機會,針對存在疑問的實驗,我們請獨立的實驗室安排重複實驗。這些實驗目前正在進行中。這一宣告僅為提醒科學界,注意有關的資料,關注我們的程序。這一過程結束後,我們將提供進一步的更新。”

細胞出版社:為何釋出“編輯部關注”?

為什麼重複實驗的最後結果還沒有出來,細胞出版社就連發兩個編輯部關注的宣告?

在給《知識分子》的郵件回覆中,細胞出版社媒體關係經理Joseph Caputo表示,“當一篇論文受到關注,細胞出版社將根據不同的情況,決定採取任何的必要措施。我們認為,釋出編輯部關注的方式對這一情況最為合適。”

細胞出版社還表示,因為重複試驗得出結論顯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他們釋出編輯部關注,是為了讓科學界知道一項調查正在進行中,並表示這是“為了促進論文調查的傳播,提高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釋出“編輯部關注”一類宣告的並非細胞出版社一家。在處理學術爭議時,各大學術期刊都有刊發“編輯部關注”的慣例。例如,2016年1月22日,《科學》雜誌釋出編輯部關注(見圖3),表示對2004年的一篇由Lina A。 Gugliotti等人撰寫的論文的正確性表示關注。

該宣告說,“本月初,一項仍在進行當中的、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監察部對這項研究開展的調查認定作者對研究資料造假。儘管NSF沒有發現文章作者的做法構成不端行為,但它的結論仍然是他們的做法’明顯偏離了正確的研究行為’。”

同時,《科學》雜誌表示,發表了這篇“編輯部關注”文章,是為了提醒讀者有關這篇報告的研究結果的正確性已受到高度關注。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也刊發過類似的宣告(見圖4)。

馮新華:原始資料顯示舉報人自己沒有造假

梁耀文自曝造假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現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貝勒醫學院兼職教授馮新華對《知識分子》表示無奈。

他說,論文發表的時間已經過去很久,資料的儲存已經過了期限,但是他還是儘量提供原始的實驗資料。他表示,貝勒醫學院最後的調查顯示,論文原始的資料和原始的記錄證明梁耀雲沒有造假,實驗的記錄是沒有錯的。

因為無法聯絡到梁耀雲,尚無法瞭解梁耀雲舉報自己造假的動機,以及舉報自己造假的具體內容。據馮新華介紹,現在年逾50的梁耀雲當年加入馮實驗室的時候是講師,後任助理教授。在馮回國任職前,梁耀雲去了加拿大一家機構繼續從事研究。

馮新華說,梁耀雲聲稱自己在實驗中做了補樣,但是在實驗記錄匯沒有提及。“他所有的實驗記錄我們都翻出來看了,沒有記錄,貝勒調查原始資料都找出來了,並不能證明他的說法,就是說我們的物證並不能證明他自己造假”。

“但是他現在不承認他的記錄,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馮新華說,就梁耀雲自己舉報自己造假,他本人、貝勒醫學院和細胞出版社已經溝通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雖然貝勒醫學院給出的建議是不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但是鑑於梁耀雲自己舉報自己造假,細胞出版社評估並選擇了獨立的實驗室對其聲稱存在問題的實驗進行重複。

馮新華表示,他這個研究做出來花了幾年的時間,而獨立的實驗室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根本不可能,而且這些實驗室都是有自己的專案要做,做他的研究的重複實驗只可能在業餘時間進行。

但是,獨立實驗室重複實驗的結果還沒有出來,細胞出版社就釋出宣告稱要小心被質疑的論文,馮新華表示對細胞出版社的這一行為需要商榷,“證據出來之前,你不應該引起他人的誤解。”

“細胞出版社把這個事情看得很淡,他們堅持這個宣告,覺得發這個宣告對我們沒多大影響,但這是我跟他們爭論的地方”,馮新華說,細胞出版社開了這樣一個先例,如果實驗室某個人不高興,聲稱自己造假,最終證明實驗結果可以被重複,但那時傷害已經發生了。

馮新華說,他曾提出在細胞出版社刊登“編輯部關注”的同時刊登一個自己的迴應,但並沒有得到細胞的同意。馮新華告訴《知識分子》,細胞出版社也曾表示,他本人可以在自己的網站澄清,但是,“誰會看我的網站?都是去看細胞(出版社)的網站!”

旁觀者覺得目前看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問題。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一個年齡大的不成功的研究者,不管自己的學術前途,甚至希望把其他人拉下水。當然,一個人十年後良心發現,反悔當年的造假,也是有可能的,雖然可能性不是特別大。

有關這一事件的進一步訊息,《知識分子》將繼續關注。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2016年1月,《科學》雜誌釋出編輯部關注的截圖,圖3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美國科學院院刊》曾刊發過類似的宣告,圖4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訊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絡:zizaifenxiang@163。com。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

學者自曝造假,頂級刊物突發宣告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