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作者:由 精讀君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2-20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08/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351天

01

前段日子,一家名叫“劉家人竹編”的竹編小店走紅網路。店主劉霞冰,廣西人,90後女孩。

她的父親是當地“靈山竹編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夢想就是能夠成為父親那樣出色的工匠,把竹編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做出名氣。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她說:“我回來之前村子裡還在做竹編的除了我父親,就剩幾個人了,很多人都放棄了竹編外出打工。我覺得這樣下去,這門手藝肯定會逐漸消失的,這就太可惜了。希望繼承家裡的竹編工坊,一心一意做個手藝人。”

竹編是一個被社會發展洪流所沖淡,可能即將消失的古老行業。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類似的手藝還有很多,制瓷、製陶、剪紙、木雕……這些承載著千百年歷史與情感的手藝,都在漸漸地離我們遠去。

我們時常會聽到手工藝人說:“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

其實手工藝人的堅守一直是一個承諾,這是手藝人給傳統工藝文化的一份承諾。

在如今這個追求極簡和隨性的時代,手藝,凝聚著中華文明與先人智慧,於世代相傳中,塑造華夏子孫特有的文化素養和民族氣質。

手藝有著它們獨特的魔力,它們平淡卻又雋永,它們安靜而又靈動,是綿延數千年文化的自信。

在如今這個追求短平快和物質生活的時代,手藝人精工細作,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用雙手承載藝術的匠心,更有著他們獨特的魔力。

他們勤勉努力,專注執著,精雕細琢的精神,是耐得住寂寞的智慧和生命力。

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柳宗悅曾在《民藝論》裡說到:

“當今的時代正在急劇的變化著,所有的事物也許會匆匆流逝。時、心及物都迅速地成為過去。因循守舊的重荷而使之沉淪,而在我們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轉過來。未來是新的,過去也是新的。原先習慣的世界現在是不可思議的世界。在我們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迴歸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過的鏡子一般,照出來的都是新而鮮亮。”

《手藝裡的中國》就是這樣,它將帶著我們,在105件文物瑰寶中,穿過22種古老手藝的歷史記憶;在150餘道工序中,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精髓和終極浪漫;在24位匠人的“守藝”人生中,感受獨屬於中國人的精神核心與處世哲學。

他們尊重自然,敬畏手藝,在傳授運用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和堅持的精神。

01

柴燒陶器與田成泰

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

,作品可分上釉與不上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柴燒陶器的過程是辛苦的。揉泥、拉坯、修坯、排坯、燒窯、封窯、開窯,每一道工序都很關鍵。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柴燒之美,貴在原始質樸,意在迴歸自然。倡導一種質樸、古拙的原始之美。

柴燒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同時色彩也很低調耐看。

好的柴燒就像是服裝,掛在店裡時不一定耀眼,然而一旦找對了符合自身氣質的那件穿上身,衣服和人都似乎獲得了新生,脫俗而獨特。

行業裡流行一句話叫“非大師,不柴燒”,從側面反映出陶瓷藝人對於柴燒技藝的敬畏。目前,中國大陸乃至臺灣地區能燒出柴燒精品的人屈指可數。

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一心鑽研如何做陶,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他沒有任何收入,全靠妻子養活。

終於,在第六年,他成功了。

燒陶過程中,在海邊撿浮木,焚燒,研究柴燒的灰,到排窯,燒窯,封窯,沒有一個步驟,無不做到極致,這是田承泰不可讓步的堅持。

田承泰把追求完美刻在了骨子裡,對每一件作品,都選擇回窯再回窯的方式,一直到作品滿意為止。

而回窯的結果,可能讓作品更加出色,也有可能讓作品全部毀掉,但在這個問題上,他沒有絲毫的猶豫。

很多燒陶人為儲存成果都不會選擇回窯,田承泰卻在一次次回窯中,當他開啟窯門,一看不行,全部掃掉,再燒;對於那些有瑕疵的陶器,他會選擇全部砸掉。

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卻恰恰是田承泰對於柴燒作品的最大敬重。

02

木版年畫與匠人楊洛書

春節前後,到處可見喜慶的年畫。

它不僅有著精美的裝飾作用,還飽含著對未來生活的祝福和期待

。如今,更成為優秀的傳統藝術象徵。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楊家埠年畫的頭一道工藝是起稿畫樣,即構思、構圖和畫出樣稿;第二道工藝是雕刻木版,版材都選梨木,經過鋸、刨、鏟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進行雕刻;第三道工藝是手工印刷,楊家埠印刷年畫一般都用宣紙、毛邊紙。”

身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人,楊洛書的生活始終圍繞著刻刀和雕版。

幾十年刀耕不輟,楊洛書的五根手指中有三根已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狀態,指節腫脹,鼓著一個個大包。

儘管如此,他一旦握上刻刀,刻刀就能在他手中靈動飛舞。

“平時刻的都是硬木,你得把刻刀插在木頭裡,讓刻刀在木頭裡走,必須得用氣用力,不然刻不了,70多年我都是這樣用力,骨頭已經變形。”楊洛書說。

經過幾十年的潛心修煉,楊洛書製作的年畫既秉承傳統,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構圖生動、誇張,刀法粗獷、質樸,韻味十足。這是匠人為物件兒帶來的靈魂。在純手工製作過程中,總是傾注著製作者的諸多心血和深厚感情。

03

花絲鑲嵌與杜建毅

“採金為絲,妙手編結,嵌玉綴翠,是為一絕。”寥寥數語,便高度概括和讚美了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宮廷藝術

它始於春秋,盛於明末,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全部由金絲編制而成,整個帽子沒有發現一個接頭處,其做工的精妙絕倫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花絲鑲嵌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工藝極其複雜。從設計,到手工拉絲,搓絲,編絲,掐絲,燒絲,填絲,鑲嵌寶石往往要耗時數年。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匠人杜建毅出生於北京,祖上好幾輩都是皇宮裡御用匠人。他小時候耳濡目染,看著家中前輩製作花絲鑲嵌的物件,自己從16歲開始也深深的喜愛上了這門工藝。

這是一項極為需要耐心的傳統技藝,長達2000年的歷史積澱和宮廷御用的標準註定了它的不平凡。

杜建毅為了讓自己的技術能快速的進步,從學徒最簡單的打雜做起,一步步成長到能夠獨立製作出一件精美的作品。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從一開始做0。2毫米的金線,再到如今能將0。07毫米的金線使用得出神入化。

從業47年來,他的每一個作品都在不斷的創新中進步,沒有一件重複。他用日復一日的創新為穿越千年的宮廷技藝在風尚來來去去的時代裡找到了一席之地。

04

金繕與鄧彬

金繕是一種陶瓷修補技術

,起源於中國、發揚於日本。

日本工匠受中國漆藝和描金工藝啟發,在陶瓷碎片的邊緣處塗上清漆,將碎片黏合打磨,還原至器物原狀。同時,在漆料將幹未乾之時,沿裂隙走勢以金粉或金箔進行覆蓋裝飾,最後整體晾曬風乾。

這門手藝源自殘缺的美學

。正如鈴木大拙所說:“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達精神。因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

90後女孩回鄉做竹編:以手編織著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

金繕的技術,就是把這種不圓滿光明正大地凸顯出來,宣告自己的真實存在,使得不完美也可以成為美的一種形式。

在網上被人稱為“中國金繕第一人”的鄧彬,自學掌握了金繕技藝。金繕藝術對他不僅僅是一項修繕技藝,更是自身審美素養的體現。

他的作品有一種剋制內斂,從不掩蓋原器物本身的氣質,但又能光彩奪目,他將金繕定義為“基於殘缺的二次藝術創作”。

他用最美的方式修補殘缺,用最慎重的態度面對破裂,最隆重的儀式去接納生命中的種種不完美。

太完美的甚至會讓人覺得不真實,我們的真實來自我們的瑕疵,每一件破碎的器物背後都蘊藏著一段往事。如今,它們被送到鄧彬面前的長桌上,等待被賦予新的生命。

05

手藝與守藝人

在《手藝裡的中國》,無論是竹編工藝,柴燒陶器、木版年畫、花絲鑲嵌、金繕,還是什麼其他的手藝,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能看到在手藝人的工匠精神。這

是一種情懷和執著,一份堅守和責任

李宗盛曾說過:“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雖然手藝人往往意味著“汗水、固執、緩慢”,但是背後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創新”。

或許,有一種對得起歲月的方式是把時間浪費在自己專注的某個領域上,日復一日一板一眼雕琢歲月的模樣。

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免受外界影響,始終保持著做手藝的那份心情,把自己真誠的生活態度和心態反射在作品上,讓接觸到作品的人可以感受到那種真摯的情感,覺得這就是匠人。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片尾曲:

以手編織著時光

溫柔磨亮了滄桑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

今夕是何夕

當來不及傳遞的鐘聲響起

於是我們都發現了歲月的意義

當我在這裡

當我在這裡

……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分,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

精讀

(ID:jingdu999)。

標簽: 柴燒  手藝  金繕  竹編  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