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作者:由 藝笛漫讀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11-09

文/墨紫鳶

每一位新生兒的誕生,都是由一個受精卵到胎兒的產物,他們從始至終都屬於一個獨立的個體。

在出生後會褪去最原始的狀態,最先和母親產生“二元關係”,再意識到父親角色的存在,進入到下一個“三角關係”。

一個家庭的組成也是由數字1開始,最後發展為2、3、4以至於更多。

中國在二胎政策放開後,家庭成員由過去計劃生育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開放為了二胎政策,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不止只生一個孩子。

多個家庭成員的誕生,意味著父母的教育方式,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創新,否則將無法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嚴重的還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終身遺憾。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相信在生命早期愛的力量,無論早期的記憶對與錯,都是最重要的。

它對一個人的影響意義深遠,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加深。

本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關於心理學領域非常高深的學術理論,將東方智慧、儒釋道的理念注入其中。

作者張天布用20多年臨床心理學研究成果,撰寫了本書,把90%準專業人士未明白的核心概念,徹底說通透了。

他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中國人,在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再衝突和無解。

這本書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由希臘神話故事開篇,圍繞著中國家庭的三角關係展開論述,書中採用大量的真實案例,讓讀者瞭解幼兒早期心理的形成過程。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01、俄狄浦斯故事的歷史演變

在外國文學史上有一部經典故事,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

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雖然讓人匪夷所思,但在現實生活中,妥妥地一部狗血劇情,故事情節荒誕離奇,更意外的是這個神話,被作為經典流傳至今。

這個故事的核心內容,講述了兒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的亂倫故事,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被一個叫費洛伊德的人再次啟用,給了他新的詮釋:“俄狄浦斯情結”。

書中借用了俄狄浦斯情結,做了一系列象徵性的隱喻,分別講到了人們內心情感關係中,多元化的複雜心裡,伴隨著各種矛盾與衝突。

作者將這部希臘神話,與中國歷史故事做出了呼應,讓讀者更清晰地瞭解什麼叫俄狄浦斯情結?

中國古代歷史也有一個神話故事,人物是薛仁貴和兒子薛丁山,也就是《俄狄浦斯王》故事情節的原形,而這個故事的情節相反之,則是父親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這是中國明朝早期的神話故事,與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的故事異曲同工。

作者結合中西文學的經典故事,展開論述了俄狄浦斯情結的心裡發展過程,用臨床案例分析了俄狄浦斯情結的產生,幫助人們解讀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02、如何培養男孩的價值感,並賦予成長意義的良性關係。

男孩在早期的成長與意識中,僅僅只有母親的存在,這屬於前俄狄浦斯期,處於孩子的0-3歲階段,思維形態會從“本我”過渡到“自我”,但在此時期,他們的心理狀態處於朦朧階段,未發育完全。

在早期的“本我”階段,內驅力的表達形式相對直接,他們會很直接的表達慾望及本能。在此階段他們會更依賴母親,而排斥父親,還未發展成為真正的三角關係。

自2-7歲開始會到達俄狄浦斯期,他們的“自我”功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在此期間三角關係不斷需要內化、修復,經過各種心理障礙,到達一個平衡狀態。

若在此階段沒有很好的過渡,就會演變成不完整的三角關係,也就是俄狄浦斯情景。

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終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給他們未來的人生帶來巨大的傷害。

作者在書中給予了答案,在此期間父親的角色尤為重要,父親的諸多心理功能,決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俄狄浦斯三角關係中,男孩的成長過程,對父親這一角色的理解,必然會經歷幾個階段,嫉妒、競爭、和解、認同。

如果沒有很好的將良性心理認知進行內化與轉變,就無法使幼小的心靈進行到下一個階段的轉變。

書中提到儒家思想的綱常倫理,孔子三歲喪父,用儒家文化的倫常關係化解了他內心的結症,所以才能避免了災難性的後果發生。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03、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保持心理平衡。

孩子的一言一行,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模式,都是後天形成的,父母的種種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世界、人際關係的認知。

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呢?

父親角色的存在,對於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意識至關重要,特別是0-3歲幼兒,他們在心理建設初期,會出現開始排斥,抵抗,競爭。

這時父親應理解他們,並幫助他們從這一時期完美地過渡出來,不能強迫性擊潰他們早期意志力。

在這一時期,孩子更依賴於母親,認為父親這個角色是他們不認同,不認可的,我只想在媽媽懷裡睡覺,和媽媽一起玩耍。

然而,父親的出現會讓他們“失去媽媽”,所以他們會有這樣的心理暗示,長期以來會形成內心衝突。

他們害怕戰勝自己,因為會有獲勝後的內疚感,也會害怕受到懲罰和報復,最終在他們的內心會讓三角關係失衡,產生模糊的單邊關係,就是“我只想擁有媽媽”。

身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走出俄狄浦斯期,要做到理解孩子在早期的心理變化,並賦予他勇敢面對的力量和勇氣。

讓男孩學會如何與父親相處,做到既不排斥,也不用擔心這一角色的權威,會讓自己受到任何傷害,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衝突背後的衝突》:幼兒時期“俄狄浦斯情結”真的存在嗎?

結束語

看完此書後,我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段成長曆程,鄰居家的一對夫妻養育了一個男孩。

成年後他成為了一個偏女性的人設,說話和動作形態很“娘娘腔”,小時候他是整個院子裡群嘲的物件,大家都嫌棄和他一起玩。

在讀懂了俄狄浦斯情結後,發現這位男孩的結症,就是在幼年時期產生的。

他沒有從前俄狄浦斯期過渡到俄狄浦斯期來,幼年時期的內心衝突並未得到釋懷,導致他終生憎恨自己的父親,希望世界上最好沒有這個人的存在。

他的日常只和媽媽發微信,打電話,平時單獨住在外面,就是為了躲避他的父親,他討厭父親的存在,甚至是希望他“消失”。

這一病態的心理是從幼年時期就開始形成了,這種形態將終生伴隨著他。

可見一個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家庭最最重要的事情。

這一典型的案例證明了在幼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確實值得每一位父母去關注。

世界上沒有不疼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在愛他們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學習到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與鼓勵。

我是墨紫鳶,一個有故事的讀書人,和我一起用靈魂書寫人生,用文字的力量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