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如何區分中國古建築斗拱結構中的真昂和假昂?

作者:由 復活節西瓜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19-09-03

【2017年整理】關於宋式建築幾個大木構件問題的探討

真昂又謂之下昂,昂尖斜下至斗栱外端,昂身很長而向內斜上,昂尾至下平槫之下。補間鋪作承挑下平槫的方式有二:一是徹上明造時於昂尾上安鬥或上再挑一層橫栱及鬥,上支替木承槫;二是用平棋時昂尾上叉立蜀柱以承槫。下昂的構造作用有二:1。作為一種懸挑承重構件,下昂前後於簷架前後分別既是受壓關係又是承挑關係,巧妙地使挑簷的重量與後面屋面重量互相平衡,所以人們常將其比喻作槓桿;2。調節出跳與挑高的關係。在鋪作外跳上,出跳越多,出簷就越深遠。如果全用華栱挑出,層數多了簷口就會過高,對於保護簷下木構及土牆是不利的。在需要較大的簷深而又不能將簷口抬得過高時,就用斜置的下昂來將鋪作外跳部分的高度降低。按《營造法式》的規定,“凡昂上坐鬥,四鋪作五鋪作並歸平;六鋪作以上,自五鋪作外,昂上鬥並再向下二分至五分”,就是說鋪作只出一跳(四鋪作)或兩跳(五鋪作)者其裡外跳的挑高是相同的,而出三跳(六鋪作)以上者則從頭一道昂上的坐鬥就要比裡跳上同一層次的坐鬥降低2分至5分的高度了(“分”為宋式材分制單位,音義並同“份”)。同時,在鋪作裡跳上,由於屋面是斜上的,如用華栱層層挑達,出跳勢必過多,佔據很大的水平空間距離,且裡外跳過分不均衡,實也難以結構和穩定,而採用下昂,就可以減少裡跳華栱出跳層數,使裡外跳基本保持平衡。

宋式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的形制結構和體量大小基本相同,只是柱頭鋪作裡跳上因有上下層次梁栿的存在,故昂尾不能像補間鋪作那樣在屋內上出至下平槫,須壓於上架樑或草栿之下,鋪作裡跳出一兩跳華栱承下架樑或乳栿,即梁栿搭承於鋪作上而並不向鋪作之外出頭。清式建築主要以伸出於柱頭科的粗大的挑尖梁來承簷,其外觀代替了平身科中的耍頭木而高度增大,內裡相當於是把平身科的耍頭木、撐頭木以及桁椀三件連作為整體,其上直接承正心桁和挑簷桁,實際它已不屬斗栱本身的構件,原本也不需要其下的斗栱來受力承擔,柱頭科斗栱只是充當了挑尖梁頭與柱頭之間的一個墊託支座而已。為了保持挑尖梁的完整性和結構凾能不受損傷,僅在梁的兩側面剔半眼卯口或刻槽,左右以假栱頭及拽枋、正心枋、挑簷枋、井口枋等件與梁身插交(在平身科中這些橫向構件與縱向構件都是十字搭嵌相交的)。這樣,柱頭科的大部分構件也只是裝飾性的作用而已,平身科更是淪為了幾乎純裝飾性的構件而體量變小、數量增多,平身科鑿括柱頭科所僅有的結構作用,只在於作為簷下隔架支點略幫助傳遞重量和防止簷口下垂,實質上就等於是隔架科。清式外簷斗栱的懸挑承簷凾能既已基本喪失,就將昂作為只在外端還具昂形、內部不再向上斜伸而與翹平行放置的形式,可以視作只是將出跳的豎栱外端做成昂形而已,完全沒有了宋式下昂的“槓桿”受力以及調節出跳與挑高的作用,所以就稱為“假昂”。一般言昂,於宋式即是指下昂,清式即是指假昂。

標簽: 構件  宋式  平身  柱頭  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