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遊戲

長治市出土鐵炮初探

作者:由 考古快遞 發表于 遊戲時間:2022-02-13

長治市出土鐵炮初探

《文物世界》

2019年04期

崔曉榮

摘要:我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退於元朝。長治歷年出土鐵炮的時空跨度從明至清朝。這些鐵炮的鑄造均屬於本地產。這批鐵炮是明清時期中西古代鐵炮發展演變的縮影,為研究長治的軍事史、制鐵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長治市出土鐵炮9門,儲存基本完好,現藏於長治市城隍廟文管所。各炮的情況,詳見表一。

長治市出土鐵炮初探

其中1號炮有明確紀年“崇禎十五年”外,其餘的鐵炮都是透過形制來推知其鑄造時間,約為清代。這9門炮均為重型鐵炮,屬岸炮一類,用於防禦,身管較長,長度一般都在1米以上。炮體普遍有多道加強箍。

1號炮,明代鐵炮。從形制看應該屬於有銘文的“紅夷炮”(圖一)。該炮呈圓形錐狀,後膛大,前膛小,炮身全長197釐米,後身最大直徑28釐米,炮身直徑14釐米,炮筒孔徑7。5釐米。炮身鑄11道加強箍,箍高2。3釐米。炮身中部由左右對稱的把柄(一把已經殘破),把柄呈圓柱形,長6。5釐米,直徑4釐米,近尾部中間有直徑4。6釐米的圓形點火孔,尾鈕圓球狀。炮身箍間鑄有銘文,一箍間豎鑄文三行23字。銘文內容為“崇禎十五年造長治縣知縣顏習孔置造委官縣丞沈季惠”。另一箍間豎鑄文29字,銘文內容為“金火匠:姜守賓姜守銀鑄眼匠:王意福靳奉洛李奉口秘頭:李三口靳奉樓”。說明1號炮是當時潞安府製造和使用的火炮,屬於泥模鑄炮。

長治市出土鐵炮初探

2-9號鐵炮形制相同。均為直筒型,口徑較大,炮身鑄加強箍,屬於泥模鑄炮。

一、鐵炮的發展

鐵炮為舊式火炮的一種。火炮,是一種口徑和重量都較大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由身管、藥室、炮尾等部分構成,多為前裝滑膛,可發射石彈、鉛弾、鐵彈和爆炸彈等,大多配有專用的炮架或炮車。

我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退於元朝,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是軍隊的重要裝備。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明永樂年間,為了進行征伐蒙古軍的漠北戰爭,明政府建立了“神機營”,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槍炮等火器裝備的新兵種。“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上也都配有很多火炮和其它火器。可以說,明代前期是我國製造和使用火器的盛期。但明朝的火器主要是火銃,其威力已遠遠落後於西方。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我國的火藥火器傳入西方,由於西方各國之間和各國內部爭戰連連,使得火器得到了迅猛發展;而明朝正統之後,由於承平日久,認為沒有發展火器的必要,又恐火器傳習漏洩,進行封鎖,火器發展基本呈停滯狀態。這時西方的鳥銃和佛郎機,其先進技術遠遠超過了我國,面對現實,明人不得不向西方學習。

佛郎機是一種早期速射炮,由葡萄牙人發明。明代稱葡萄牙為佛郎機,所以將此種火器定名為“佛郎機”。葡萄牙人靠這種先進武器於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並不斷東侵。1511年攻佔了當時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馬六甲。1517年(正德十二年)到達廣州,要求與明王朝通貢互市,遂發生戰爭,戰爭中我國繳獲了佛郎機,明朝開始仿造這種火器。

明代初期,確已出現鐵鑄火炮,在大型火炮方面雖然有一定發展,製作了“將軍炮”等大型炮,但並無重大革新。現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鑄造的鐵火炮,長365釐米,口徑11。7釐米,重15。75公斤,是迄今發現的最早鐵炮,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直到明嘉靖年間,仿製並改進了葡萄牙的“佛朗機炮”,使大炮的效能有了提高。到了明天啟年間,西方國家又製造出一種大炮,叫“紅夷炮”,這是對荷蘭人紅毛夷的稱謂而得名。後來紅夷炮成為西方同類火炮的統稱,也稱西洋大炮。當時明朝廷曾委派徐光啟等,組織仿製了大量“紅夷炮”。此夕卜,廣東、福建、山東、山西等地方官員,也紛紛大量製造“紅夷炮”。特別是在明崇禎年間仿製的”紅夷炮”,使明朝大炮的效能有了顯著的提高。西洋大炮的引進和仿製對中國軍事技術的提高、戰爭的形式和程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加速了中國的火器發展,使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明顯縮小了同西方的差距,趕上和接近了西方大型火器的水平,確也影響了明同後金戰爭的程序,延緩了明軍的失敗。

清軍在入關前,也因“紅夷炮”的威力大,已開始仿製“紅衣炮”(即明朝所稱的“紅夷炮”),“紅衣炮”的製造,曾得到較大發展,僅僅在康照十三年到二十六年期間就造了大炮500門図。康熙之後,一直到道光年間,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為止,一百多年來,清代的火器製造處於衰落階段,我國大型火炮的製造和使用技術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二、鐵炮的型別與工藝

鐵炮一般根據“彈道特性”來分類,中西方的古代鐵炮可分為輕型炮、紅夷炮、沖天炮、後裝炮以及西方的加農炮、榴彈炮、卡龍艦炮以及臼炮等共八大型別。

我國古代鐵炮的製造有三種方法:泥模鑄炮法,砂型鑄炮法,鐵模鑄炮法。

1。泥模鑄炮法

泥模鑄炮法共四道工序:首先造出泥炮模型,用低溫烘乾;其次以泥炮為底翻制外範,在範內壁雕刻銘文和圖案;同時要制泥芯內範,烘乾最後進行合型,在鑄型造好後,熔化鐵水,注入鑄型。

2。砂型鑄炮法

明末著名火器理論家焦助的《火攻挈要》書中提到:砂型鑄炮法與泥模鑄炮法不同,外範以楠木或杉木作材料錐出炮身,再將炮耳、炮箍以及炮身上的各種零件木模型安裝好。之後用按比例混好的沙泥逐次均勻塗在炮身木模上,用鐵絲、鐵條等加固後,外表塗泥抹平,放置24個月自然風乾後,將木模心取出後用炭火在泥型內微燒,將模型內的木製的炮耳、炮箍以及其他附件全部炭化成灰即得到大炮的外範。該法所鑄大炮整體性好,堅固耐用,但造價和鑄造時間都有所增加。

3。鐵模鑄炮法

鴉片戰爭期間,浙江嘉興縣令龔振麟創造了鐵模鑄炮新技術,改變了用泥型鑄造大炮週期長的局面。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龔振麟已用鐵模鑄炮法鑄成120多門新型火炮。之後,龔振麟將此寫成《鐵模鑄炮圖說》一書。

三、長治出現鐵炮的原因

長治,古稱上黨,因其地勢高峻險固,到處是天然屏障而被稱為“天下之脊”,古人謂其“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得天獨厚的軍事地理位置,可謂地據天險,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用武之國”和“兵爭要地”。歷朝歷代,都依這裡的山水要衝之地,憑險設關,以守邦郡,關隘遍佈長治多個縣村。

長治著名的關隘有壺關口、上黨關、橫水關、長平關隘口、井谷關、東陽關、玉峽關、虹梯關、正梯隘、大河關、南關、昂車關、石門隘口、綿上關、柴店關、伏牛山隘口等。這些關隘,既是重要的軍事堡壘,又是古上黨與外界交通往來之要道,在歷史上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正由於長治地位的重要,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城池的營造,加強城防設施,屯兵固守,十分重視城市的防守,設施配置,重兵器鐵炮的配置自然是城防設施的重點。明代最優秀的科學家徐光啟認為:“今時務獨有火器為第一義”,“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

長治境內硫鐵礦、赤鐵礦資源豐富,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制鐵業的發展興盛奠定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因此本地的冶鐵業、鐵器製造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無論史料記載還是出土文物都已得到證實。據《長治縣誌》記載,漢武帝在全國49個郡縣設定鐵官時,在上黨郡壺關縣(包括今長治縣全境)設有鐵官。宋代全國鐵器產量居當時世界首位,而隸河東道潞州又是山西產鐵的發達地區之一,當時的蔭城已能製造用於軍事的鐵炮、鐵雷等。明代鐵業生產更為發達,據《明史•食貨志》及《續文獻通考》所載:洪武五年(1373年)全國13個冶鐵所,山西就有五個,潞安(名潤國)即為其中之-0鐵貨產品齊全、品種繁多,分類細密,從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到軍事器械、祭祀禮器應有盡有。

鑄於“崇禎十五年”的鐵炮是長治縣知縣顏習孔置造的,據査《潞安府志》卷十五職官表及《長治縣誌》職官四都記載:顏習孔,祖籍山東沂州,得進士後,升知縣任長治縣縣令叫

天啟至崇楨年間,是明朝的衰亡時期。經濟上,土地高度集中,封建的生產關係已經成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桎梏;政治上,皇帝昏腐無能,剛愎自用,宦官專權,黨爭激烈,官僚腐敗,賄賂公行,統治階級越發腐朽。在這種背景下,遼東女真族中一支新生的力量乘機崛起,統一了女真族內部,建立了金國,並不斷進攻明廷,同明廷展開了長期激烈的軍事鬥爭。雙方在鬥爭中,都力圖壓倒對方,大力發展軍事技術並講究戰略戰術。明廷為了抗擊後金,鎮壓農民起義,統治階級中的一些人,極力改善武器裝備,引進西方軍事技術,提出種種對抗方略,力圖挽回敗局。

明朝崇禎年間,農民軍紫金梁從陝西東進,曾在上黨關與官軍發生過一次激戰。長治出土的1號鐵炮應該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知縣顏習孔害怕起義軍進攻而置造的用於防禦的西洋大炮仿製品。

2~9號清代鐵炮在一個地方同時出土,儘管沒有其他資料可以佐證其時代以及作用,但出土位置在城牆邊緣,數量龐大,可以推測為當時城市防禦的設定。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長治出土鐵炮的時空跨度從明至清朝。這些鐵炮的鑄造均屬於本地產。這批鐵炮是明清時期中西古代鐵炮發展演變的縮影,為研究長治的軍事史、制鐵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博物館)

標簽: 鐵炮  模鑄  火器  紅夷炮  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