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作者:由 尚摩悅聲演唱學院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22-04-13

​人們總是向時尚前衛看齊,但卻總是忽略那些紮根於泥土的質樸。把目光聚焦於再深沉不過的土地,歌唱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他自始至終的音樂底色。

林生祥是當代臺灣最不能忽視的音樂人之一,截至目前,他曾四次斬獲金曲獎,包括最佳樂團、最佳製作人、作曲人。但他也曾秉持“音樂不以群族而劃分”,拒絕領取金曲獎。

從學生時代的樂團“觀子音樂坑”,到後來的實驗民樂搖滾“交工樂隊”,再到尋根意識的“生祥樂隊”,林生祥一路在樂隊結構上做調整,也在用音樂抒寫那些生生不息的力量。

正如人們所說,他的音樂是從地裡長出來的。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01

樂隊的構建生涯

高中時期,林生祥開始學習吉他,在一次彈唱比賽中獲得了亮眼的成績。初出茅廬便受到了矚目,於是在不斷地邀約之下,他陸續在民歌餐廳駐場。在日積月累中,打下了舞臺經驗的基礎。

大學時期,社團氛圍濃郁,良好的環境也為林生祥提供了創作養分。活躍於各種音樂活動的他,為此也結交了一些熱愛音樂的朋友。互相切磋砥礪,林生祥的第一首原創作品《觀音的故鄉》就是在這裡萌發的。

大學城歌唱比賽,林生祥獲得了第一名以及最佳作詞獎。備受鼓舞的他,做音樂也成了他生活的重心。隨後與幾位朋友組成“觀子音樂坑”,1997年推出第一張專輯《過莊尋聊》。自此之後,林生祥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音樂這條路。

1998年,讀完大學的林生祥決定回到家鄉美濃縣,做根植於家鄉的音樂,遂組建“交工樂隊” 用客家話演唱,也將本土音樂傳播到了世界。在五年的時間裡,連續斬獲兩次金曲獎。交工樂隊被認為是臺灣近10年來最值得關注的獨立樂團。

交工樂隊在巔峰時期解散。林生祥又與樂手組建了“生祥與瓦窯坑3”,創作核心仍僅僅圍繞著小人物,但或許是人生閱歷愈發豐滿,少了些許吶喊與熱血,更多的則是批判與隱喻。

直至現今,林生祥組建的生祥樂隊,在 第28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中憑藉作品《圍莊》榮獲評審團獎。

兜兜轉轉,林生祥一路不停地重建樂隊,調整方向。留下無數各時期的優秀作品,對於後輩來講,是模範與先鋒,對聽眾來說,更是一次次的聽覺盛宴。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02

紮根於土壤的創作

關於創作的起點,淡江大學是臺灣新民歌運動的發源地,音樂氛圍濃厚。林生祥在這裡受到了環境的薰陶。而真正決定以客家話創作的想法,則是受到了幾位歌手的啟發,閩南語樂曲也能在流行樂壇上有不錯的成績。

於是,以搖滾樂的風格唱出客家歌曲,便成為林生祥創作的基調。專輯《過莊尋聊》正是他的初探,而其中演奏曲《大團圓》為改編自客家八音的搖滾樂。大膽的曲風,標新立異的嘗試,也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

林生祥的“觀子音樂隊”在大學城被視作超級偶像。而接力棒到了“交工樂隊”,這份能量才逐漸被完全釋放出來。

1991年的“反水庫”運動,林生祥偶然遇見了詞人鍾永豐,他們高呼著《我等就來唱山歌》,用音樂反抗家鄉被改建成水庫的現代化程序。重新集結成交工樂隊的他們,做起了“與鄉親們在一起的,同時又能批判現實、結合民運精神”的音樂。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林生祥的樂隊使用民族樂器,用客家話演唱,把月琴、鑼鼓、三絃、嗩吶重新編排成美濃本土搖滾樂。讓嗩吶為這片土地吶喊、用音色最犀利的樂器發聲。他們講述村民的反抗,講“失敗者”的返鄉生活,描繪鄉土的優美,悲憫眾生的苦與樂。

林生祥說,交工樂隊是勞動者的麥克風,“我們希望遞到農民、工人面前,把我們看到的事情、聽到的故事,告訴我們的社會。感謝土地伯公!”

最終,反水庫運動勝利。2000年《我等就來唱山歌》獲得“金曲獎”四項提名,並奪得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交工樂隊用音樂化作無形的抗爭武器,吶喊出了屬於人們的心聲。臺灣著名樂評人馬世芳稱它為“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史詩”

在交工樂隊時期,最著名的當屬《菊花夜行軍》。這張專輯以音樂電影的概念,用10首歌串起農民阿成在都市打拼十年未成,遂後返鄉耕種,並迎娶外籍新娘的故事。整個作品就像在看一部電影,甚至是一個普通人的人生。

《縣道184》是農村連線城市的道路,也是打工人的出路;《風神125》深深地刻畫了理想中的美好與現實無奈的割裂;《菊花夜行軍》闡述了小人物被生活所困的迫切;《嗷!》全曲歌詞只有一個字“嗷!”,卻代表著對農民喊牛辛勤耕地的敬意……

這些歌被人們稱為是臺灣40年曆史的一個剪影,“從農業的短暫繁榮到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到臺灣經濟泡沫失業返鄉,到WTO對傳統農業的侵襲與改造,年輕人面臨困境……”

為了能身臨其境,實地取樣鐵牛聲、口哨聲、拖拉機轟鳴聲,這些穿插在歌曲中的聲音,成了神來之筆,也讓民眾的生活鮮明地躍然於音符之上。2002年,這部作品讓交工樂隊斬獲了最佳樂團獎。

交工樂隊在巔峰時期卻意外地宣佈解散。樂隊解散之後,林生祥的音樂變得收斂,他藏起了憤怒,越來越平和。再後來的他,開始為鄉間生活而作。

林生祥曾表示:“音樂去表現直接的現實——勞作、起居、耕種等等農人最基本的生活,這難道不是在面對問題嗎?而表現這些生活,遠比一時間激烈的運動更難、更豐富、更寬廣。”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音樂色彩可以是憤怒的,也可以是平靜的。他寫“南方南方近又近,南方南方遠又遠遠又遠”;“三月初,花滿樹,木棉花,滿樹打,像稚鳥開翼,莫驚莫怕”;天朗氣清,惠風舒暢動人的鄉土民謠,彷彿一秒鐘就能聞到泥土的味道。

林生祥的作曲功力深厚,他為電影《大佛普拉斯》譜寫的配樂讓所有人震撼。這張原聲大碟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歌曲描繪了一眾小人物,即便沒有看過電影,你也會讀到歡愉的,詼諧的,童趣的,孤寂的,荒謬的人物場景故事。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他們為生存想辦法,忍耐;他們經歷艱難,學會苦中作樂;他們偷偷摸摸,懷著緊張的愉悅的心情起起伏伏。這群夾縫中的小人物在好似西部片與喜劇片的節奏裡前進著,體驗著詭計多端和命運的傾軋……”

同樣,這張專輯的音樂功底十分深厚。多到除民謠、爵士兩大音樂元素外,還揉合了臺灣地方小調、日式演歌調,南洋風、加勒比海風甚至還有衝浪(Surf)風,創作力令人敬佩不已。

《種樹》獲得2007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這是林生祥相關樂隊第四次拿獎——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最佳客語專輯、最佳作詞人三項大獎,。但在這次頒獎禮上,林生祥卻拒領獎項。

曾拒領“金曲獎”的音樂人,他在為何而歌?

他把貼著“客語”二字的獎盃留在講臺上,金曲獎應以音樂型別而不是族群、語言做出分類。隨後,林生祥把全部獎金捐獻給了“賦予《種樹》力量、捍衛農村生活價值的人們。”

創作有歸隱田園之勢的林生祥,去年與生祥樂隊釋出了《野蓮出莊》。這是與食物緊密關聯的一張專輯,在他的歌裡隱藏著食物與人的流浪故事。鍾永豐筆下主角雖是鄉土食物,但蘊含的卻是濃濃的人情與深厚的鄉情。

“綿綿溜溜豆腐花”寄情於物的《豆腐牯》;“兩塊靚豬肉,烏醋辣醬油蔥”肥美暖心的《面帕粄》;擁有神秘身世的野菜《斛菜冇筒梗》;人間煙火,真實地莫過於如此。而看似簡單與平常,卻裹挾著這些舉重若輕的情愫。

淡淡的歌,卻有著深沉的力量。

03

世代之下為何而歌

林生祥的每一段音樂旅程,無論在為何而歌,但主題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為小人物,為平凡而唱。從早年的憤怒、批判,到後來的平靜、隱喻,他根植於土壤,讓作品開出或豔麗、或豐滿、或淡雅的花,但這些花始終都帶著平實的底色。

在這個流量時代,大有為了創作而創作的人,虛幻地追求所謂的先鋒,卻忘了周圍最真實的色彩。為何而歌,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林生祥的作品之所以動人,即在他的音樂裡可以,見自己,見眾生。

標簽: 林生祥  音樂  樂隊  交工  金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