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娛樂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作者:由 大茶肆 發表于 娛樂時間:2019-02-18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最近古裝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終於迎來大結局,一部講述北宋官宦家宅裡故事的劇情引來眾多“知粉”圍觀和追捧。劇中盛家六妹妹作為主要人物,被演繹的性格各異,個性鮮明、特色突出。

劇情人設多有“用心”之處自帶圈粉特徵,而其中文化背景的鋪墊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其中關於“茶道美學”的設定就足以讓愛茶之人點贊。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這部劇講述的是北宋官宦家宅裡的故事。雖說是簡單幾個鏡頭,但背後需做足了功課方能展現,足見“良心國劇”之名並非虛傳。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茶興於唐,盛於宋。宋風儒雅,宋茶也講究風雅。在這部劇中,盛家姑娘們第一個要學的,就是點茶。宋茶裡面處處是講究,點茶焚香是宋人雅緻的生活閒趣,也是其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教授盛家姑娘們點茶、焚香、花藝等技藝的教養嬤嬤就說到,“學這些,儀態規矩是其次,陶冶性情才是貴格。”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則更重於意境。不同於唐朝將茶末放到鍋里加佐料煮的方法,宋代“點茶”不僅細節繁複考究,且儀式感極強。

宋人點茶五步:碾茶、羅茶、候湯、熁(xié)盞、點茶

一、碾茶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將團茶以絹紙包住,烘焙之後,再用“槌”擊碎。錘碎過的茶餅須立刻碾用,否則時間過久,會導致茶色昏暗。

二、羅茶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把捶碎的茶研碾成細末,並用“蘿”篩濾細粉,淘汰粗的茶屑,取用時將茶末放於茶盞裡。

三、候湯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燒煮點茶用水。宋人點茶同樣講究水質,以“清輕甘潔為美”,首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大觀茶論·水》)

四、熁(xié)盞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調膏點茶之前,先用開水沖滌茶盞,這個習慣至今在中國人的日常飲茶和日本茶道中仍然保留,類似於“溫杯”。

五、點茶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一般每碗茶的用量是“一錢匕”左右,放入茶碗中後先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極均勻的茶膏,然後一邊注入開水一邊用茶匙(徽宗以後以用茶筅為主)擊拂。

五個步驟看起來簡單、實則很難,否則也不會讓劇中平日裡素來拔尖、樣樣都要勝過姐妹們的四姑娘墨蘭,苦練很久也不得要領,被其母責罵。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注水和擊拂都是同時進行,注水時不僅要節奏穩,還特別講究水柱要有力,落水點要準,否則會破壞茶麵的藝術效果,且茶筅擊拂得視情況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在劇中平日裡驕橫跋扈慣了的五姑娘如蘭,更是找母親撒嬌耍賴,稱“實在難學”。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並舉的技藝,高明的點茶能手,又被稱之為“三昧手”。北宋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而在這部劇裡,除了比較完整地還原了宋代點茶,在茶盞的應用上也表現得不錯。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就闡述過“茶器要與茶湯顏色相映襯”的審美觀點。宋人茶色尚白,所以點茶最愛黑釉盞,以顯湯色。

建盞,作為最適合點茶的器皿,在宋代的貴族社會中風靡一時。

其中,尤以最具代表性的兔毫盞為上。無論是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所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還是蔡襄在《茶錄》中說鬥茶的“以紺黑兔毫盞為貴”,指的都是此種盞。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在這部劇中,兔毫盞的身影同樣也是頻頻出現在門第大戶、官宦世家的各種生活場景中。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

從盛家老太太、私塾先生,到宅裡的公子、姑娘,兔毫盞或作為飲茶器具,或作為一旁的擺設,出境率高到甚至超過主角,不得不令人佩服道具組的細心。

知否知否,茶道美學、宋代清流

在茶文化興盛的今天,宋代的點茶技術與建盞在宋代之後一度沒落,近年來才得以慢慢恢復。跟著劇情的發展,螢幕前的觀眾們倒也能穿越一把,親眼目睹宋茶的風采。

標簽: 點茶  兔毫  劇中  宋代  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