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走近皮影戲

作者:由 王一凡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8-05-05

手影戲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

有一部電視劇,叫《大明宮詞》,陳紅年輕時候演的。那雙好看的眼睛,配上略帶幽怨的臺詞,在這部劇裡,陳紅完美地塑造了一個充滿文藝氣息的太平公主。

配合著這種文藝氣息, 從太平還是個懵懂的少女開始一直到滿頭銀髮的老媼,伴隨她的始終有一段唱詞華美且意味深長的皮影戲。 只要她的手中一提起那幾根細細的竹竿,舞動起那個靈動可愛的小皮人兒,一種略帶輕佻而又哀傷的情緒便會油然而生,令人不覺心動。

其實皮影不只是太平心中的一個夢,在所有孩子的心中,都有過一個皮影的夢。那一層白色幕布的背後,是我們永遠想要探究的世界,那些美麗而又動人的故事,留在歲月的風裡,是永遠抹不去的回憶。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關中皮影,去探尋白色幕布背後那些神奇的故事。

源自一段悽美的愛情

毫無爭議,陝西關中是皮影戲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走近皮影戲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書,叫作《燕京歲時記》,是清朝人寫的,雖然記錄的全是清代北京的歲時風俗,但在其中卻非常清楚地記載著一段有關陝西皮影的內容:“陝西皮影戲歷史悠久,而西安則是中國皮影的發源地。”這句話不是妄說,在東漢班固的《漢書》、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等多部史學書中,都可以找到根據。而且,這個根據還和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有關。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這一名句稱讚的是西漢時期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據說這位李夫人有“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絕世美貌,漢武帝非常寵愛她。可惜紅顏薄命,這位李夫人年紀輕輕便死了。

她臨死以前,銘記呂不韋的那句金玉良言,“以色侍人,色衰而愛馳”,所以自從她生病以後始終不肯見漢武帝一面,為的是不想讓漢武帝看到她病中衰弱蒼白的樣子。

所以從李夫人生病到她死去漢武帝真的就再也沒有見過她一面,在漢武帝的心中記住的永遠是她生前姣好動人的樣子。那種生死兩隔的相思之苦啊,折磨得這個千古一帝茶也不思飯也不想,早朝都不上了,這下可急壞了滿朝的文武。

後來他們找到了一個方士,是個齊國人,據說可以招鬼魂,那就趕緊想辦法把李夫人招回來讓皇上見上一見,解解他這相思之苦吧。

到了晚上,這個齊國的方士吹滅了皇上宮中所有的燈火,只點一支蠟燭。他讓皇上坐在床上,放下帳子,靜靜地等著。

過了一會兒,只見李夫人的影子真的出現在帳子上了,恍若她生前的樣子。可是方士對皇上說了,這個只能看,不能說話,也不能碰的。這不更是急死人嗎,看得見摸不著的。所以,便有了那首非常有名的相思詩,就是漢武帝那天晚上創作的:“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

到這裡,我們的愛情故事講完了,而皮影戲的來歷也講明白了。齊國方士在漢武帝宮中上演的這一出還魂戲,被歷來的史學家以及戲曲研究家們公認為是中國皮影戲最早的淵源。我國著名的戲劇家董每戡老先生就非常肯定地有過一段結論說:“若按《漢書》中記載‘乃夜張燈燭’,以燈光照李夫人像於帷幕之上,便是後世影戲最初的淵源,一點也不虛妄,足以令人相信了。”

走近皮影戲

皮影戲在民間

在關中,皮影戲也被叫作影子戲,或者燈影戲。雖說它有一個非常高貴的出身,但真正將皮影戲發揚光大的,還是生活在民間的老百姓。

看過皮影戲的人都知道,皮影戲其實是一種傀儡戲,與那些有真人表演的戲劇比起來,皮影戲多少顯得有一些小而俗。這個“俗”是“通俗”的“俗”,具有更容易接近百姓生活的意思。

有人說皮影戲是與中國農耕文化相適應的一種民間小戲或者有些道理。農閒的時候,老百姓總是要找些娛樂的方式來,既可以消散耕種的辛勞,也有祈求神靈保佑、驅除災禍病邪的意思。皮影戲的操作相對於舞臺戲更為簡單靈活,內容也淺顯通俗,自然而然地適應了普通百姓的這種文化需求。

皮影戲通常一場演出至多五個人左右,在這一行當裡,他們分別被稱為前聲、籤手、後槽、上檔和下檔。

前聲是主唱,就是在幕布背後將整個皮影故事用關中戲唱出來的那個人。當然,與《大明宮詞》裡太平公主那詩一般的語言不同,關中皮影戲的唱腔都是渾厚哀婉的秦腔秦調,有碗碗腔、老腔、眉戶、同州梆子、道情、弦板腔、秦腔等十大腔調,因地區不同,唱腔也有差別,但表演形式卻大同小異。

籤手就是操作影人動作的人。怎麼才能讓那些沒有生命的皮影人動起來呢?就全憑籤手的幾根手指頭。仔細觀察那些皮影人,其實它們的腿都是僵硬的,移動全憑籤手手指間的幾根竹籤來調動影人手臂的前後擺動,同時再將影人平穩前移來造成它行走的感覺。聽上去似乎很簡單,但真要練起來,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了。

走近皮影戲

後槽、上檔和下檔指的都是演奏樂器的人。皮影戲的樂器非常簡單,無非板胡、月琴、笛子、嗩吶和一些打擊樂。

對於一個皮影班來說,除了這些組成班子的成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人了。那些流傳在關中地區的皮影戲班子,有很多皮影都是家傳幾代的寶貝,有的甚至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成為真正的民間藝術珍品。而將這些藝術珍品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塊白色的幕布,行話被稱作“亮子”。

皮影戲演出有的時候是在白天,有的時候是在晚上。如果是白天,就借用日光,如果是晚上,就借用燈光把亮子照得亮堂堂的,透過亮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籤手手中的影人生動逼真的一舉一動,甚至包括它們明麗鮮豔的色彩。

皮影戲來嘍

在關中,皮影戲一直是農村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生活。無論是廟會、或者遇上紅白喜事,關中人就愛請大戲,這請大戲的演出形式有許多種,皮影戲自然是其中之一。

說起皮影戲的演出,這其中的套路還真不少,唱什麼戲,怎麼個唱法那可都是有講究的。比如喪戲,死的是男子,就唱《劉備祭靈》,死的如果是女人,就唱《孫夫人祭江》,反正不能唱《大登殿》這樣的團圓戲;結婚呢,就唱《龍鳳呈祥》,拜壽呢就唱《八仙拜壽》;如果是廟會戲,正日子那一天要唱“天明戲”,就是從天黑一直唱到天亮,中間不間斷地唱一晚上。如果戲班子不按照規矩想怎麼唱就怎麼唱,那是要出亂子的,不僅拿不到演出費,搞不好被哄下場砸了道具的可能都是有的呢。

除了這些唱戲的規矩,皮影戲演出的程式也很有意思。

先有一個祭酒詞。其實有點兒像報幕,但說的都是些吉祥的話。當然這些吉祥話也是透過影人之口“說”出來的。這些影人,有的時候是財神,有的時候是山神,有的時候是土地,總之都是人們生活中敬畏的神靈,籤手在亮子背後,借他們之口送些吉祥的話給觀眾,看的人高興,說的人心裡也歡喜。

祭酒詞完了以後就開始唱正戲了,這是真正的正戲,大都是一些刀馬冤仇,或者忠臣受害之類的爭鬥戲,關中人叫“硬戲”,比如《斬李廣》《鍘國舅》。陝西人豪爽,自大秦開始便尚武,這種血氣方剛的“硬戲”,在關中農村一直深受百姓的喜愛。

走近皮影戲

正戲唱完以後,還有一個捎戲。“捎戲”的“捎”,有捎帶的意思,就是免費贈送的意思,有點像現在的歌星演唱會,唱完了觀眾還使勁鼓掌,說“再來一個,再來一個”,這“捎戲”通常都是應觀眾的要求“再來的那一個”。

但也有一種解釋,“捎戲”在關中話裡其實是“臊戲”,多少有點兒“黃段子”的意思。要求來一段“臊戲”的多是一些三四十歲的中年婦女,關中的男人深受周禮教養,一身正氣,含蓄矜持。只有這些生過娃娃的中年婦女們放得開,也說得出話,會衝著戲班子喊:“他叔,把你那怪話再給咱說一段麼。”

這“怪話”就是臊戲,多半演的都是些輕鬆活潑的摺子戲,男女調情的,滑稽風趣的,能將整場的演出推向歡樂的高潮,在人們在歡笑聲中得到完全的放鬆,甚至忘記了剛剛正戲裡面的那些愛恨情仇。像什麼《蘇三送銀》《懶婆娘》《禿子尿床》這些都屬於這類戲。

皮影與戲皮影

皮影不是皮影戲,將皮影透過亮子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才是戲。但如果沒有皮影,皮影戲永遠不可能成為戲。

2。皮影的雕刻

3。皮影戲逐漸成為皮影雕刻工藝)

保護與發展

皮影戲在西安

標簽: 皮影戲  皮影  李夫人  籤手  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