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物理接觸、安全島、內化父母|親子依戀發展三階段

作者:由 啟睿寶兒童成長測評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8-12-20

請大家先來思考一個問題:

在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時,哪隻小雞最危險呢?

玩過這個遊戲的人一定都知道,最後面的那隻小雞是最危險的,因為他離雞媽媽的距離最遠,在玩遊戲的過程當中,極有可能被甩出去。

因此,離媽媽近些對於生存來說是一種保護機制。

我習慣打這樣一個比方:

親子依戀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條紐帶

胎兒期,孩子與媽媽透過一條臍帶連線,實現物質上的互動。孩子出生,臍帶斷開,脆弱的嬰兒依然需要照料才能長大成人。

嬰幼兒期,孩子和他的照顧者(一般為父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幼兒與其照料者母子依戀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這種關係就是親子依戀。

依戀關係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度過最軟弱、最無力的生命早期,還對一個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親子關係這條紐帶,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它的形態是不同的。對於這種形態的細緻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地瞭解親子依戀究竟是什麼?

親子依戀紐帶共分為三種形態,或者是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個階段發生在孩子能夠進行自主的活動之前,他

最需要的是一種接觸性安慰或物理性接觸。

為了生存或者是安全,他要緊緊的貼在父母的身上,這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你會看到這時候孩子特別、特別渴望能夠趴在父母或者照料者的肩上。

對於他來說,是能夠讓他安靜下來,讓他能夠獲得安全體驗最好的一種辦法。

這是進化選擇的結果,在叢林時代,那些沒有這種強烈需求的孩子,往往都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他們被其他族群或者動物殺害的風險會非常高,因此,他們就沒有足夠多的後代。

第一個階段是需要物理性的接觸,所以說這個時候親子之間的紐帶是非常的短,非常的近。

物理接觸、安全島、內化父母|親子依戀發展三階段

第二階段

第二個階段孩子開始有了自主的活動,他已經會爬或者是他會走了,他開始在更大的範圍裡活動,同時他的生命裡面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遊戲。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要權衡兩個問題:

安全問題和探索問題,他要能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安全的環境讓兒童得以生存下去。但是,能探索和遊戲的孩子才能發展出應付未來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智力。因此,安全與探索這兩種需求常常是相互對立的。

此時,

兒童的內心像是安置了一個安全閥門,如果在遊戲的過程當中,他一旦監測到周邊存在危險,他體內的安全閥就開始運轉

此時安全的需要就成為首要任務,你會看到孩子停止玩耍,尋找自己的媽媽,如果找不到媽媽,就會開始哭鬧,還會哭得越來越兇,等看到媽媽回來,孩子會要求媽媽愛撫,讓自己安心之後,安全閥門關閉,他的遊戲得以繼續。

所以說在這個階段,孩子與父母的親子距離開始擴大。父母的功能開始變得像安全島一樣,而孩子是圍著這個安全島不停盤旋的小飛機。

只要有媽媽在或者是有爸爸在,他的整個安全系統就會處於一種沉睡狀態,孩子就會圍繞著媽媽或者爸爸的周邊,進行不斷的探索遊戲從而來豐富自己的大腦。

在這個階段,父母既要能夠給孩子

提供一種物理性的依靠,但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在更大範圍進行探索

,這樣才能夠讓孩子順利的從原先需要非常零距離的物理接觸逐漸變成一種類似於安全島的模式,孩子可以圍繞在父母的周邊進行探索。

物理接觸、安全島、內化父母|親子依戀發展三階段

第三階段

第三個階段,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紐帶又發生了變化。

父母要長時間外出工作了,或者孩子要到幼兒園了,他可能一天或者更長的時間,根本就見不到自己的父母。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出現我們說的分離焦慮,他們沒辦法取獲得物理性的媽媽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求孩子能夠對媽媽的依戀,

從物理性的依戀逐漸轉變成一種內在的媽媽的依戀,或者找到替代性的依戀物件。

他需要把媽媽內化到心裡,他逐漸瞭解到:儘管我現在看不到我的媽媽和爸爸,但是我知道他們在另外一個地方,他們依然愛我,依然會回來跟我在一起,所以這個時候孩子依戀的已經是內心裡的父母。

到了第三個階段,有兩點需要家長注意,也就是幫助孩子內化父母的過程,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兩條:

01

如果要長時間跟自己的孩子進行分離,

臨近走的時候,一定要跟自己的孩子說再見

,不能悄無聲息地就從孩子身邊消失了,否則孩子會非常的困惑。

他不確定到底什麼情況下,媽媽或爸爸就忽然沒有了,孩子找不著規律,摸不著頭腦,所以他們會變得極其依賴物理性的父母,會抱著父母的腿不允許父母走。

因此,父母要跟自己的孩子說再見,儘管這樣做,可能會讓孩子出現大哭、大鬧,他感覺很焦慮,捨不得等等現象,但這是他適應新的親子關係必須要經歷的,也是幫助孩子發展其親子依戀關係必須要走的路。

當孩子逐漸適應,開始確定:父母不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他們走之前一定會跟我說。這樣才能夠幫助孩子慢慢地把父母內化到自己的心裡。

02

在分離後相聚的時候要與孩子一起分享一下,在分離的這段時間裡面父母做什麼。

以孩子能懂的方式告訴他,父母去了哪裡,在那裡做了什麼,遇見了什麼有趣的事情;然後還要詢問孩子這段時間在玩什麼,有什麼有趣的內容,讓他有意識的養成一種習慣去向自己的父母陳述或者描述自己的生活情況。

透過這種事後的交流,讓親子關係能夠在另外一個空間得以互動。很多有安全依戀的孩子,在見到父母時,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跟自己的父母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見解,這說明孩子已經適應了。

小結

本期我們瞭解了親子關係的早期形態和親子依戀的本質,親子關係是從物理性接觸,也就是貼近爸爸媽媽開始,然後到安全島模式,圍繞在父母的周圍,最後再到內化父母模式,也就是內心是相信父母親是愛自己的,無論物理的距離有多遠。

在這個時期要夠構建一個良性的親子關係,多和孩子溝通你不在家的時候的緣由,多分享你在外出時的經歷,慢慢的孩子就會明白,這將為隨後親子之間的互動、教育奠定重要的基礎。

定製化早教、專業眼動測評,更多內容請關注“啟睿寶嬰幼兒成長測評”微訊號。

標簽: 孩子  父母  依戀  媽媽  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