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傳武探秘】“形意拳”為啥也叫“行意拳”??

作者:由 典傳筋骨開發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4-29

“唐師腿快,交手步法是唐傳形意的獨到之處。步法粗分為橫、縱、斜、轉,要擦地而行,越是腳不離地,越能變化,憑空一跳,變化就沒了。”

【傳武探秘】“形意拳”為啥也叫“行意拳”??

此文出自逝去的武林,由此我們想到,步法之妙,不在於腿,而在於身。如何理解?腳要擦地而行,其目的是產生阻力,有阻力必有動力,動力也則必定在大關節,比如胯、脊,而此兩者又是一身之核心,聯通了所有關節的動,由此可推,步法之變,根本還是“身法”。換句話講,腳步與地面摩擦,是獲得身體變化的來源,是肢節整合身體軀幹的重中之重。

在各種拳術中,都有關於步法的練習,其核心也都相當一致,“趟泥步、摩擦步……”都是獲得阻力的根源!反過來講,傳統武術中,穿蹦跳躍反而不是武術步法的核心價值所在,真正的步法,是能夠使身體靈動,跟軀幹接上勁的。與此類似,兩腿相磨而行,或者手臂擦著身體發勁,都是屬於以梢節帶動軀幹的範疇。拳術中有句話講“內無有不靠外成”,從字面意義很難理解,但是結合此文觀點,其實就非常好懂了!進一步延伸,我們用重兵盤練功架,也是對身體整體勁力的強化,所以會玩器械的人,往往將身體跟器械融為一體,不在肢節的動而在身體筋骨的開合崩彈。功夫作為一門修煉的技藝,只有將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都用上,才不失是一門內外兼修的技術。

【傳武探秘】“形意拳”為啥也叫“行意拳”??

日常生活中,要時時灌輸這種概念,並無時無刻不得以體現,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例如走路時候,第一發力點在胯,用胯帶腿,膝蓋附動,有更甚者,可以使胯脊一道,發動運動,每一步都會帶動一把整體勁,古人功夫之所以高超,與之拳不離手有必然的聯絡。“形意拳”也叫“行意拳”,在運動中將拳意灌進去,把把為開弓之勢,步步為撐筋拔骨,何愁功力不深!

那撐筋拔骨在傳統武術中實質是什麼呢?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有做簡單闡述。

術高莫用:【典傳國術】中國功夫的實質

標簽: 步法  身體  軀幹  地而行  肢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