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震動後的人生—讀《神的孩子全跳舞》有感

作者:由 隨風似水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8-10-17

翻啟村上春樹小說《神的孩子全跳舞》純粹是因為親歷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地震後,看過不少關於描寫地震的書,大凡會引起讀者的同情,而很少有激起對當前社會和人類命運的思考。村上這本書是對1995年日本神戶大地震的思考,用他獨特的方式挖掘地震給人們心靈帶來的創傷,尋求解決的出路。恰如翻譯林少華說:“地震無疑震撼和傷害了他,促使他進一步思考日本的歷史和現實社會問題,進而促使他從一個徹頭徹尾的個人主義作家轉變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 ”

2008年的汶川地震雖說目睹了太多的廢墟、被地震摧殘的生命、毀壞的家庭,但自己和親人並未有任何肉身和財產的損失,然後這麼多年過去了,無論哪裡發生地震都會讓我心悸,尤其是聽到故鄉又地震時,當年大地震的畫面倏然浮現眼前。地震時首次感到死亡威脅的驚恐,地震後為自己與親人還能踩在這土地上的喜悅,卻又為隨時可發生的餘震及災後傳來水汙染、核爆炸謠言而恐慌。這些畫面從未隨時間流逝而淡忘。火車鐵軌的震動、汽車開過地面的震動、走在橋上腳下的晃動…皆讓我驟然想到地震,不僅僅是因為恐懼。讀了村上小說《神的孩子全跳舞》,恍惚明白這些年來地震給我的影響,讀到以前些不曾思考的問題,也顛覆了昔日以為村上只是小資作家的誤解。

曾為《挪威的森林》痴迷,也恰因此而誤以為村上只是一個關注個人內心、命運的小資作家而對他感興趣。不能忘記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給我帶來的喜悅。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冬日下午,讀到一半時,興奮得一邊聽甲殼蟲演唱的《挪威的森林》一邊在家裡跑步,繼而又讀了村上其它的書,卻再難感到那種喜悅,村上卻成了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讀《神的孩子全跳舞》只因是村上寫的有關地震的書,而自己親歷過地震。書中首先能引起共鳴的仍是地震對個人內心的衝擊。這是一部由6個短篇小說構成的小說集,書名取自於其中一篇小說的標題。6篇貌似不相關內容的故事卻一層層由內及外、由小及大展開作者大地震後的深層思考。村上雖然寫的是神戶地震,但不以神戶為舞臺,也不直接描寫地震。 在村上的筆下看不到驚心動魄的地震場面、撕心裂肺的骨肉分離,有個人內心的破碎、虛空、幻滅,仇恨,也有尋覓、抗掙、擺脫,最後在愛中找到出口。

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無常,讓不少人迷失生活方向,對人生更加迷茫,情感更無所依傍。即使親人在身邊,也會感到異常孤獨。前兩篇小說最能體現人們內心的空虛與幻滅。第一篇小說《UFO飛落釧路》主人公小村的妻子因連續5天看電視播放的地震畫面後,莫名其妙失蹤並留下紙條“再不想回這裡了。”小村休假,受同事之託帶一個盒子交給這位同事的妹妹圭子。小村的妻子為什麼失蹤,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好似偵探小說一般讓我想一路讀下去,結果自然在意料之外,它當然不是偵探小說,不能滿足讀者的好奇心,然而那正是村上要表達的,也恰是多數人地震後精神上的虛空與幻滅。電視中地震的影象使小村妻子意識到婚姻生活的空虛,她說同小村生活一起生活就好像同一團空氣生活在一起。“一團空氣”可怕的虛空,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又如何逃避虛無?“實質性的內容”是什麼,圭子的朋友島尾告訴小村被裝在了他帶去釧路上的盒子裡。看似荒誕的情節卻映照了地震後人們內心的虛空,對人生的懷疑。人生有無意義,生命中有無實質性的內容?有的人抓緊享受眼下,無非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的生理慾望滿足,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如張愛玲筆下多數人在戰爭中抓住眼下一切可抓住的東西,小到吃一頓飽飯,大到結婚,是否眼前看得見的東西就是實質性內容?小村妻子的離家出走恰是眼下的東西不能填補地震帶來的精神空虛,小村休假,似乎也在尋找實質性的東西。作者並未告訴我們什麼是實質性的東西,卻寫出地震後人們精神上的迷離、空洞,尋求可填充空虛的東西。緊接著下一篇《有熨斗的風景》也是對人們精神虛空的延續。地震的無常是造成現實與空虛的轉折點,也是經歷過地震的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有熨斗的風景》指的是男主人公三宅畫的一幅畫。三宅也同村上其它小說的主人公一樣孤獨,雖說太太與兩個小孩在神戶老家遭遇了大地震,他卻因喜歡在海邊撿漂流木鼓搗篝火而獨自在偏僻的海邊小鎮住下。此篇中有一個重要的意象“篝火”。女主人公順子也喜歡篝火,順子告訴三宅:“我麼,是個空殼。”三宅告訴順子,經常夢見自己被關在電冰箱裡死掉。電冰箱裡狹窄的空間是否寓意地震中被壓在坍塌房屋下人們恐懼的心理,抑或也是不自由的象徵,而“篝火”恰是自由的象徵。形體自由的“火”可以讓看到的一方隨心所欲看成任何東西,“火”也寓意溫暖、光明。故事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順子依偎在三宅的懷中結束。同樣的虛空,卻有了溫暖和希望。

對現實世界的迷茫、懷疑;精神上的空虛,找不到出路的幻滅感,經歷過地震的人們很長一段時間會陷入這樣一種心理狀態。然而終歸要走出去,回到正常的現實生活中。村上用火焰的光和熱讓人們一點點走出地震的陰影,過程則漫長。當災難降臨時,很多人不能接受這一現實,為什麼前一分鐘還鳥語花香、歡聲笑語,瞬間就山崩地裂、骨肉分離。有的人認為這是老天或上帝對人類的懲罰,有的人因為內心的罪惡感以為老天對自己的懲罰。第三篇《神的孩子全跳舞》的主人公善也因為對母親的亂倫感,以為地震是自己的這種罪惡造成的。善也是個私生子,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告訴他是神的孩子。二十五歲時善也乘地鐵看見一個沒有右耳垂的瘦削男子,憑直覺認定此人即是自己的父親,於是跟蹤到棒球場鐵絲網外的小衚衕時,男子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善也走進棒球場跳起舞來。跳著跳著,驀然想到腳下大地深處有不吉利的低吼,有足以摧毀整座城市的地震之源。 “一言以蔽之,即地震可能源於人性中的惡。”上帝、老天或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主宰著大地。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會無緣無故,有人性中的惡也有人類對自然的肆意破壞。第五篇《青蛙君救東京》猶如一篇童話,作者奇思妙想的荒誕情節,讓讀者看到一個自以為普通的平庸之人如何戰勝強大的邪惡勢力代表蚯蚓。正義終究戰勝邪惡,這裡已沒有前兩篇的空虛和幻滅,也是提到地震最多的一篇。主人公片桐是一個銀行小職員,在代表正義的巨型青跬指引下“平庸”戰勝了強大的邪惡勢力蚯蚓,最終讓東京避免大地震的滅頂之災。平庸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之畏懼。走出地震的陰影,唯有克服心理的恐懼。倘若心中仇怨太多也難走向光明的新世界。

第四篇《泰國之旅》,故事已遠離地震的發生之地,貌似與地震關係不大。甲狀腺病理醫生早月去泰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並在此度假一週。司機兼導遊尼米特把她帶到一個神秘的老女人那裡,有點類似巫師的老女人告訴早月,說她體內有一顆石子,而且說她持續恨了三十年之久的那個住在神戶的男人沒有在地震中死去,“那個人沒死……”這是此篇中唯一提到地震的地方,卻是全篇的核心所在。早月仇恨多年的人是誰?體內的石子不就是仇恨的種子嗎。地震是否在懲罰惡人,惡人遭到報應,被害之人是否就可安穩快樂地活著。老女人卻說:“或許不是你所希望的,但對你實在是幸運的事。”這裡,早月仇恨幾十年的人是誰不重要,為什麼仇恨也不重要,體內那顆石子才是最重要的。老女人告訴她,只有夢中的大蛇才能把那顆石子吞下。尼米特還告訴早月,要慢慢做死的準備才行,若在生的方面費力太多,就難以死得順利。201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是我一生中永難忘的日子,之前從未意識到死是什麼,連想也未曾想過,似乎與已無關,更勿說做死的準備。當我從五樓辦公室狂奔向一樓時,在劇烈搖晃的樓梯上想到了死。安穩的日子中,多少人會想到死?我們忙著活,日復日,總是在平常的日子裡希求不斷有好事降臨,豈會意識到生命無常。倘若不時想到每個人的必然歸宿,生命中是否少一些讓我們寢食不安的仇怨?大地震中,有人倖存、有人死去、有人殘疾,冥冥中誰在主宰我們的生命?為什麼好人也會死去,壞人依然痛快活著?災難對每個人皆是平等的嗎?那個早月恨了三十年之久住在神戶的男人沒有在地震中死去,抑或,先前早月以為那個人在地震中死了,心中的仇恨就了了,然而體內的石子仍在,只能靠自己的心去化解。小說在早月等待夢中的大蛇到來中結束,意味著早月想化解心中淤積的怨恨走向新生。為走出地震的陰影,不少人看心理醫生,村上此篇小說也似一張藥方,告誡人們要放下心中的仇怨,再次出現生與死這個永恆的哲學問題:“要慢慢做死的準備才行…生與死,在某種意義上是等價的。”抑或,經歷過地震,讓我們有勇氣慢慢做死的準備,方能坦然面對這個世界,好好地活。

面對大地震,村上寫了虛空、幻滅、跳舞、怨恨、掙扎、求索,最後在愛中尋求到光明的出口。最後一篇《蜂蜜餅》,作家淳平與小女孩沙羅的父母是大學同學,淳平與母親小葉子互生好感,卻被沙羅的父親高槻捷足先登,三人卻很要好,後來,兩人離婚了。淳平經常來看沙羅,給她講蜂蜜餅的故事。因為沙羅總夢見“地震人”。“地震人”把她裝進小箱子裡,半夜時常被嚇醒,小夜子就把淳平叫來哄她。淳平最後終於下決心向小夜子求婚,是在看到小沙羅因地震遭受的痛苦,想要守護這兩個女性。“天光破曉,一片光明,在光明中緊緊地擁抱心愛的人們——”這一篇作者的主觀意圖過於強烈,有一個光明的結尾,可讀性不強,迥異於村上別的小說。《有熨斗的風景》《泰國之旅》,最有村上的味道,然而經歷地震的人們在經過空虛、苦悶、幻滅、仇恨、抗爭、求索後總要尋求出口,即使不能柳暗花明,也要看到些許光亮來。當然也會有別的出口,譬如:宗教信仰。2010年4月青海玉樹大地震不少人傷亡,卻沒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麼多人需心理治療,其原因主要是玉樹有不少人信佛,佛教的因果報應讓他們相信一切皆有緣,故能坦然接受眼下的遭遇。然而,愛,卻能讓更多人走出地震的陰影,在無常生命中獲取現實的溫暖,昔在、今在、永在!

標簽: 地震  村上  早月  幻滅  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