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88、孝哉閔子騫:孔子弟子閔子騫為什麼會被奉為二十四孝之一?

作者:由 若有善男子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6-22

110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無也,沒有。

間,離間。

“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句話,主語為“人”,謂語為“不”,賓語為“言”,“間於其父母昆弟”為定語,修飾賓語“言”。

孔子說,閔子騫這個人真是孝順啊,人們沒有能離間其父母兄弟的話。今天的三口之家不比從前,如我們父母那一代,哪家沒有三五個孩子?子女多了,事情就多,父母與女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難免會有矛盾,有的兄弟姐妹,一旦生分起來甚至還不如陌生人。兄弟姐妹為爭房子分家產而對簿公堂,為了誰贍養老人而鬧得不可開交,這樣的事不是很常見嗎?而閔子騫能夠維護與父母兄弟之間的關係,使一家人和睦相處,外人對這一家人挑不出什麼不是,說不出什麼話來讓這一家人產生心生嫌隙。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齊家與治國、平天下放在一起,說明齊家很難。能夠做到閔子騫那樣,極為不易,所以孔子才會誇讚他孝順。

閔子騫之孝為二十四孝之一,其單衣順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些事不一定就是史實,但可以說明他使“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的良苦用心。相傳閔子騫之母早亡,其父續娶,又有了兩個兒子。繼母對閔子騫不好,冬天給他穿衣服很單薄,給自己兩個親生兒子穿的卻是厚厚的棉衣。閔子騫卻不向父親訴苦,默默忍受。有一天閔子騫趕車,因為穿的太少手都凍僵了,連鞭子都握不住。他父親發現閔子騫雙手冰涼,而另外兩個兒子的手卻很暖和,原來他們穿的衣服不一樣。得知真相的父親又愧又怒,要把續妻休了。閔子騫卻為繼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繼母深受感動,從此後便對閔子騫視同己出,一家人和睦相處。

【孝哉閔子騫】

12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提倡“父父,子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子不子”的情況很多了,而“父不父”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對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人們關注的往往是子女是否孝順,子女經常淪為受輿論指責的一方。其實,一個巴掌拍不響,有不孝之子女,也有不慈之父母,比如閔子騫的繼母就是一個典型。若是父母有不是,子女應該怎麼辦呢?

0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繁體字為幾,古人訓為“微”,幾諫就是稍稍加以勸諫。而定州漢墓出土的《論語》,“幾諫”寫作“儆諫”,大概幾與儆同音假借,兄弟認為本字當是儆。儆,戒也,儆諫即是勸諫時講究方式方法,而不是簡單地直言加以斥責。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委婉地勸諫,見父母之志不從,不聽勸阻,子女仍是不改尊敬之態度,不離左右,憂勞而不怨恨。《禮記》上說“君子馳其親之過而敬其美”,意思和這章差不多。

160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得,貪得。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忿,怒也。

難,災難之難。

12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慝,音特,惡也,邪也。修,治也。修慝即是治惡為善。

雩,音餘,從雨從虧,雨水虧欠即是乾旱少雨,所以雩是指旱時求雨的一種儀式。童男童女各八人,一邊跳舞一邊呼喊以祈求上天降雨。舞雩即是舉行這種儀式的高臺。

忿,怒也。

先事後得,就是先有付出再求回報的意思。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相當於今天的“對事不對人”。

為人子者,不好勇鬥狠,不給父母家族帶來禍患,也是孝的要求。孔子說“戒之在鬥”,還說“忿思難”,都是告誡弟子不能好勇鬥狠,心裡有怒不可遏時想一想後果,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什麼災難。如果因一朝之忿,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雙親拋諸腦後,後果就是輕則身陷囹圄,重則亡家滅族。當你身穿囚服,看著鐵窗之外的父母哭天抹淚時,悔之晚矣。荀子有一段話,是對孔子“戒之在鬥”最好的闡發: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為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為之,是忘其君也。

標簽: 閔子  父母  孔子  昆弟  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