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3-01-09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基甸2013-01-10 01:14:57

歐洲歷史上的“宗教(教派)戰爭”,很多時候其實無關宗教信仰,背後是政治、經濟等的因素。這點很多人都心知肚明,不多說了。

我只想就信仰方面“為什麼信仰同一個上帝的基督徒還要分宗派”再多說幾句。

人都是有限的“罪人”,信仰上帝的人不等於就都是完美的人。教派之爭在新約聖經裡就有。就信仰而言,雖然上帝只有一位,聖經只有一本,但人對上帝的認識不完全,人對聖經的解釋有差異,所以基督徒“內部”對一些神學、教義的看法、觀點有差異是正常的。聖經的教導是如果看法不同不涉及絕對不能妥協的基要真理,有不同意見的基督徒應該以愛心寬容彼此相待,努力追求合一。宗派的存在當然不一定是什麼值得誇口的事,但教會也是人組成的,基督徒不過是“蒙恩的罪人”,並非完全,也有人的軟弱和缺陷,所以宗派的存在也是難以避免的。有些號稱是反對宗派的“小群”群體搞來搞去結果反而自己變成比宗派還宗派的“無宗派”,就說明理想跟現實往往有巨大的差距。我想既然上帝都寬容宗派的存在,你我也不必太“憤世嫉俗”。 實際上在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的宗派之間,存在很廣泛的“基要” 信仰的共同基礎,宗派之間的差異是相對次要的,彼此之間完全可以彼此尊重、和平共處,甚至在一些事情上合作、同工。

但另一方面,宗派之間的分歧是否涉及絕對不能妥協的基要真理,也很不容易界定。結果是基督徒當中也有很多沒有硝煙的“宗派戰爭”,很多時候彼此的口誅筆伐其實是“宗派主義”在作崇。不要說歐洲歷史上的基督徒,即使今天現實當中的中國基督徒,都會有彼此“相吞相咬”的情況。真理和愛心兩全很難,雖然那正是真正的基督徒需要努力去做的。

推薦《舉目》雜誌文章《

為何不“大一統”?──宗派、小派、與運動(周學信)

》,談得比較透徹。

另請參考我對宗派的看法和對我自己屬於什麼派的說明:

我是什麼派?

及大衛-艾克曼著、基甸摘譯《基督教的鬥犬》

https://www。

ai-kan。net/?

p=96778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王星2013-02-20 18:25:11

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耶路撒冷發源的幾大宗教雖然信仰的主是同一個人,但是各個教派對於教義的理解不同,所以就產生了分歧。從表面上看,對於同一教義可以做出多種不同的解釋,實質上是這個特性被用於當時的政治。歐洲國家聖戰是因為政教一體的體制而導致的,政治上想對國家進行擴張就以剿滅異教的理由進行合法侵略。而如何把信仰同一個上帝的人說成是異教呢?於是當時的統治者就對自己所領導的教會進行自己的教義解釋,製造分歧;同時由於政教一體的體制,政治統治者也同時是教會統治者,也就是上帝的發言人,於是他對於教義的解釋在教會內部不言而喻的權威,從而可以指定任意想侵略的地方為邪教。各個教會分分進行這種分歧的製造於是就產生了很多教派分支。簡而言之:同教多派,互相憎恨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產生的附加產物。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高林2016-09-06 08:25:59

我覺得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引用的《教義史》裡的那句話非常有道理,大意是“我試圖從精神意義上去理解早期基督教的各個教派和它們之間的分歧並加以梳理,但是我發現這是不可能的,而當我決定從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角度解釋它們的爭論和分歧的時候,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基督教的歷史存在著完全精神的和社會的兩種,從純精神的角度解釋那麼諸教派的歷史無非是不斷認識上帝的過程,只有一派是正確的。但我認為這樣的歷史是缺乏說服力的。

另一種就是從歷史出發,秉承一個原則就是“永遠是信徒決定信仰而不是信仰決定信徒”。不是路德點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而是宗教改革迫在眉睫的社會誕生了馬丁路德。

從這個角度上看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依然很複雜,所以我乾脆不談,我們只要知道在君士坦丁皇帝接受基督教之後,教會逐漸形成大的宗主教區,其中只有一個在帝國西部就是西部的羅馬主教。而在東部的宗主教區裡有兩個很快衰落,這兩個是凱撒利亞和以弗所,另一個是比較超然的耶路撒冷,在東方教會的信仰鬥爭裡耶路撒冷宗主教起的作用不像它的地位那麼崇高。

而鬥爭的兩極是埃及的亞歷山大宗主教和敘利亞的安條克宗主教,東方的首都宗主教和皇帝則無法和這兩大教會正面鬥爭,皇帝因此採取鬥爭中佔優勢或者對宮廷比較馴服的一方,成為首都宗主教的方法來調和敘利亞和埃及教會之間水火不容的矛盾。

而當來自敘利亞的涅斯托利成為首都宗主教之後,埃及和敘利亞之間的矛盾爆發了,這就是以弗所的強盜會議,涅斯托利被廢黜並宣佈為異端。但是埃及的壓倒性勝利也激起了普遍的反對結果在卡爾西頓公會議上,東方教會的反埃及勢力聯合羅馬宗主教一起打倒了埃及教會,結果是羅馬主教的崇高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同時東方首都宗主教也取得了在東方的優越地位。

而被打倒的敘利亞和埃及教會則在敘利亞和埃及失之於阿拉伯征服者之後徹底跟東西方教會斷絕了關係走上了自己的道路,逐漸演變為景教和科普特教會,以它們為源頭誕生了亞述教會、衣索比亞的科普特教會。

東西方的首都宗主教是卡爾西頓的勝利者,他們和帝國東西部的皇帝一起登上帝國晚期的政治舞臺,其中西部的教會成功的讓法蘭克人基督教化,而東部教會則讓斯拉夫人基督教化,從此走上了向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發展道路。而當這一對兒卡爾西頓公會議的同盟者反目的時候產生的就是我們所說的天主教和東正教。

羅馬教會在西方哺育了英格蘭、西班牙和日耳曼的教會,也因此在西方世界的絕對優勢。西方世界的教會能夠在羅馬教會面前保持某種獨立地位,甚至尋求某種分庭抗禮的地位的只有高盧教會,它是羅馬帝國西部教會組織的另一個遺產,而不像不列顛、西班牙、日耳曼教會乾脆就是羅馬派遣的傳教士建立的,因此法國教會在天主教會得到了最崇高的地位,被叫做教會的長女,但跟羅馬的利益關係反而捆綁的並不緊密。

而在其他三個地方羅馬和當地的教會緊緊的捆在一起,成為教會的保護傘和保護者,也因為這三個地方的歷史發展而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如前所述羅馬教會獲得的是法蘭克人的皈依,但法蘭克人只是萊茵河兩岸的統治者,你看德意志帝國的三個教會選帝侯,他們也是德意志教會的首腦,但美因茨、科隆、特里爾都是萊茵河岸邊的城市,基督教在德意志的傳教是伴隨著法蘭克人對德意志的武力征服的,開車從施佩耶爾到沃爾姆斯用不了三個小時,但在古代這兩個地位都是主教管區都有宏偉的宗座聖殿,都是帝國城市,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基督教在日耳曼的艱難足跡。

在羅馬人從未建立長期統治的日耳曼自然也沒有羅馬人的城市文明,則羅馬帝國透過向信徒收取什一稅來維持教會的做法也就行不通,但加洛林王朝和以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們又認為基督教對他們的統治來說必不可少,所以建立和維持教會的唯一財源就是土地。

德意志有大片的荒地,但是荒地也有它們的主人,這些人不是無條件的把土地贈給教會的,相反他們要作為教會的共同創始人享受地產升值的收益,方法就是他們把土地授予主教管區和修道院或者教堂,然後教士們負責引入佃戶手工業者進行開發教士負責經營,而投資人的領主透過保留主教、修道院長的任命權,來保證教會聽命於自己並從土地升值當中分取利潤,這本來也是全西歐的共同現象只是德意志的城市化水平太低,現金投資幾乎沒有全是土地,結果德意志的大片土地就以這種方式被投入到教會之中,隨著土地被開發教會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德意志最大的地主,而在幾乎沒有農業之外的經濟的德意志也就意味著教會掌握了比例驚人的財富。

它必然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也就是捲入政治,比如承擔軍役,比如成為官員,而且因為高階教士的任命權在皇帝手裡,所以教會諸侯相比隨著封建化而開始世襲的世俗諸侯有更好的素質也更馴服,所以國家開始依賴這些恭順有才能還掌握巨大財富的教士,三個大主教兼任了三個王國的文書長,就意味著他們管理著帝國的三個部分的整套國家文官機器,他們組成了帝國的國家機器和公務員體系。教會捲入政治的結果必然是教會的腐敗,而國家需要教士承擔責任所以必然支援教會改革運動,所以主教授職權之爭居然是皇帝支援下的教會改革派轉過來針對皇帝發動的就一點不奇怪了。因為一個捲入政治的教會,和一個符合基督教理想的教會之間本身就是矛盾的,而教皇和皇帝其實就是德意志教會兩個共同創始人世俗領主和教士的代表。他們在義大利大打出手背後的源動力卻是德意志教會。

在鬥爭的高潮亨利五世皇帝和教皇的協議最深刻的揭露了這個事實。當時皇帝和教皇達成協議宣佈德意志教會要把名下的地產全部放棄,皇帝放棄授職權,教會依靠什一稅維持。這等於宣佈教會把投資人股份按增值之後的價格完全償清從此雙方劃清界限。結果是憤怒的德意志主教團當即宣佈協議為異端,還威脅要廢黜教皇,於是授職權之爭繼續進行,一直打到皇帝妥協,最後德意志教會發現自己居然在這場鬥爭中笑到了最後,地產都留下了創始人卻被趕出了董事會,德意志教會既不用看皇帝的臉色也不在乎領主的臉色,只要抱緊教皇這面大旗就能獨吞德意志的巨大好處,而皇權因此更加渙散,只能屈從於既有地又有錢還有能力的教士們。

於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這一階段,一切問題都圍繞宗教問題展開,皇帝一次又一次的進軍羅馬,一個接一個的被開除教籍,宗教問題不是簡單的個人信仰問題,而是關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你的領主是修道院長,你的領主是主教,你的領主是公爵,公爵可能由皇帝兼任,當一切相安無事的時候這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當它們彼此敵對,教皇開除了皇帝的教籍,皇帝立了自己的對立教皇,你的領主接受還是不接受,他都要告訴你他這麼做的理由。你在寒冷的德意志的秋天,我們先不考慮更冷的冬天,圍在一群凍的瑟瑟發抖的人,想到因為整個帝國被停聖事不能舉行葬禮的親人,看著高處的主教或者修道院長,你要做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決定,你要替你親人的靈魂做決定,如果你承認了這個偽教皇,但教皇又被廢黜了,那對你親人的靈魂顯然沒有好處。

所以在長達幾個世紀的鬥爭裡神學問題深入到德意志帝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鬥爭的高潮,路德維希皇帝和教皇互相控告,他們的支持者把他們互相控告的文書在整個德意志散發並且講解,帝國的人上上下下無人不熟悉這些神學辯論,整個德意志帝國焦慮不安,爭論四起,而且任何一個販夫走卒都能聽懂一點,兩個修道士的辯論在巴黎以外的法國領土上就很難產生這種一呼百應的效果,這一切都為馬丁路德的勝利提供了舞臺。

當馬丁路德站出來尋求辯論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將引起什麼樣的結果,但結果卻很容易概括,那就是凡是皈依新教有利可圖的地方大多皈依了新教,凡是宗教改革不能給統治者帶來長久好處的地方,基本都在折騰一番之後恢復了天主教信仰。

從地理上說越向東向北,日耳曼東進運動產生的大地產就越多,信奉新教的邦也就越多,越是接近萊茵河兩岸,在地產因為繼承和分割而變得細碎的地方,信奉天主教的也就越多,1648年合約決定德意志各邦宗教信仰的原則是“誰的領地信誰的教”而不是各邦人民的自由選擇也是這個現象的必然。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dave xu2016-09-06 15:05:06

其實不僅僅是歐洲,更不僅僅是宗教,任何地區,任何宗教、學說都會因為有分歧而極盡鬥爭、謾罵、侮辱,甚至是以死相逼之能事。

自然的物質,可以大致分為2類,一類是客觀,另一類是主觀。客觀是唯一的,主觀是多樣的。比如一條河流是客觀的,而每個人對這條河流的感知都是主觀的。客觀的就在那裡,無論如何觀察,使用,它都是一條河。而主觀就不一樣的。化學家看到河流可能想到裡面有哪些物質;物理學家也許算算伯努利方程;生態學家或許會調查一下河流的物種多樣性;孔子看到了,曰一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奸商看到了,也許在旁邊建個工廠,把它染成血色。每個人,由於時代、個人經歷的不同,會對同一個客觀的事物產生不同觀點,想法。

回到正題,對於基督教而言,聖經的存在是客觀的,然而每個人由於時代、自身經歷,而對其理解就產生了不同。中世紀的天主教,隨便拉出個女人來就可以說她是女巫,燒死了事。在當時的時代,這是正確的,合理的,合法的。如果在現代還這麼幹,估計會被判死刑吧(其實不一定,首先這個人會被審查精神狀態,確定有行為能力才會被判刑)。天主教講究神父才能解讀聖經,他們認為,神職越高,越接近上帝,對聖經的理解就越正確。這在中世紀以及之前是對的。由於當時的文化傳播所限,印刷術不普及,神職越高的人越能夠認識更多文字,越有“文化”,因此,對事物的理解可能越深入。然而,到了16世紀,印刷術的漸漸普及,書籍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屬,能夠自己獨立看聖經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一群人就說:“去他XX的贖罪券,老子不透過神父,自己也能理解聖經”。於是,路德教誕生。幾百年後的美洲,有人看了聖經中的某些文字,深入理解了一下,覺得輸血不能進天堂,於是耶和華見證會誕生了。又過了些年,在亞洲,有人看了聖經中的某些文字,然後加以深入理解,就誕生了拜上帝會,“呼喊派”等分支。每個人,每個教派由於自身的原因,造成了對聖經理解的不同。聖經是客觀的,理解是主觀的。

但是聖經是唯一的啊。無論是寫的,還是抄來的;無論是神明的箴言,還是精神病人的囈語;無論是神明為了拯救世人所著,還是世人為了自己利益所編造,聖經都是唯一的。每個試圖理解的聖經的人,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然而正確的理解是客觀的,是唯一的,所以其他宗派的理解就是錯誤的。往小了說,錯誤僅僅是理解的不夠深入,是可以被修正的,於是有了不同宗派之間,類似於佛教“辯經”的行為。往大了說,錯誤是故意的,曲解了主,侮辱了主。“是可忍,孰不可忍?!”曲解了主,自然會到不死不休的地步。假如你的某項工作,你認為做的非常好,你也付出了努力。而你的和合作夥伴確認為你做的和shit一樣,你在偷奸耍滑。你倆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說服誰。一次兩次還好,每次都次都這樣,你會不會產生要宰了你合作伙伴的心思?當然,基於法律等考慮,你可能不會真的動手。然而誰限制宗教呢?基督教認為神創造了世界。連世界都是神創的,法律可以限制宗教嗎?相反,神職人員會覺得,捍衛主的純潔,聖戰是被主鼓勵的。

所以,不僅僅是歐洲,不僅僅是宗教,有人的地方,有主觀存在的地方,就會有爭執。宗教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加劇了這種爭執。於是產生了各種分支,於是導致,在某些情況下,宗教之間會不死不休。

為什麼歐洲人信仰同一個上帝,卻分出了那麼多教派?而且教派之間還有如此深的仇恨?曉曉2016-09-06 16:06:38

就像你喜歡一個明星,有人說他說中國人,有人說他是韓國人,有人說他是日本人。要是這個明星活著還好說,要是死了再加上存世的證據不多,那你說這三種人是不是得互相好好嘮一嘮?

是的,沒錯,在我看來這些個宗教信仰和追星沒有啥區別,一個個的都有一堆腦殘粉。

標簽: 教會  德意志  宗派  主教  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