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新知 | 努爾哈赤說漢語,會不會有一口“大碴子味”?

作者:由 汗八里文藝之聲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7-21

最近在看東北女真史。

看書過程中,突然開了個腦洞:

當時的東北人,到底有沒有“大碴子”口音?

原則上,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貴族,交流主要靠滿語;

但在努爾哈赤起事之前,

他跟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往來極為密切

。因此,他的漢語水平,不會比滿語遜色太多。

那麼問題來了,

努爾哈赤的“東北話”,會不會有“大碴子口音”?

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今天就跟大家簡單聊聊。

努爾哈赤出生於赫圖阿拉,即今天的

遼寧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

附近;新賓與趙本山的老家(大城市)鐵嶺的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

所以,努爾哈赤的口音,“大碴子味”應該非常的重。。。。。

真的是這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首先說明的是:今天的東北人,跟努爾哈赤時期的東北人,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

所以,努爾哈赤不可能說一口“大碴字味兒”的東北話。

當時的東北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是無邊無際沒有開發的山林,草原和雪野。大多數女真人,過著半遊牧半漁獵的生活;他們到處遷移,尋找新的水草和野生動物。

從資料記載看,

女真人的生活水準和文明程度,完全無法跟關內相提並論。

新知 | 努爾哈赤說漢語,會不會有一口“大碴子味”?

後來,努爾哈赤橫空出世。他用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女真各部的統一,並開創了“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主要還是以滿洲人為主。

等到了皇太極時期,主動歸附及被擄掠於遼東的漢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八旗無法容納。於是皇太極在八旗滿洲的基礎上,建立八旗漢軍,主要就是收納這些或降或虜的漢人。

編入八旗漢軍裡的東北漢人,大部分過著半農辦遊牧的生活;生活習慣上,

他們更接近於女真人,

與中原漢人有非常大的不同。

新知 | 努爾哈赤說漢語,會不會有一口“大碴子味”?

這些東北的土著漢人,大多有不錯的騎射功夫,且以吃苦耐勞著稱,因此在當時頗受信任。

很快,他們便跟著滿洲八旗一起入關。

在南下的過程中,八旗漢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在攻城戰上,更是戰績卓越。

除了東征西討,還有部分東北漢人進入內務府,擔任包衣阿哈。

這個時候,

八旗漢軍所說的漢語,就是原生的東北話

。努爾哈赤的東北話,本質上是跟他們一樣的。

那麼下個問題來了——

八旗漢軍的口音,到底是什麼樣的?

先說結論:努爾哈赤的東北話口音,

更接近於今天的北京話。

今天北京話主要有兩部分構成:

一個是外城的“老北京話”,

即從元代繼承下來的明代官話和土話;

另一個是內城的“旗下話”

,即旗人帶來的黑龍江方言。

新知 | 努爾哈赤說漢語,會不會有一口“大碴子味”?

看到一份很好玩的統計:

北京話與黑龍江方言的一致性為95.24%

,是全國各省市方言與北京話最接近的。

如果仔細觀察你身邊的黑龍江朋友,會發現他們的普通話要比遼寧人“標準得多”,基本上沒有“大碴子味”。

原因之一,便是今天的黑龍江人,相當一部分是前面提到的原生東北漢人的後代。

他們要麼沒被編入八旗漢軍,要麼即便被編入八旗漢軍,也沒有隨大部隊入關。

據《黑龍江志稿》記載,在記錄漢軍姓氏時,作者將漢軍分為土著、孔有德來歸者、水師營駐防者、雲南站丁從吳三桂謫戍者等類。

清軍入關後,對東北實行了柳條邊制度,除發配到寧古塔的罪犯,任何關內的漢人不能移民東北。

20世紀以前的東北,本質上還是蠻荒之地

最後簡單說說“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東北方言主要分為“山地型”和“平原型”。

“山地型(遼瀋片)”東北話,主要分佈在遼寧大部+吉林四平以南+長白山腹地大部,“大碴子味兒”比較明顯;

“平原型(松遼片)”東北話 ,“大碴子味兒”比較輕,主要分佈於吉林大部+黑龍江絕大部+內蒙古東部,更接近普通話。

而遼寧口音,

不僅“碴子味”重,還“雜”:

像大連話屬於膠遼官話,一股“海蠣子”味兒;丹東話的“海蠣子味兒”更重;瀋陽話平翹舌不分(分不清z c s和zhi chi shi),翹舌較多;遼西方言(以錦州為代表),語速快、聲調高、尾音強烈,基本上都是二聲(挑音);鞍山(含本溪)方言喜歡變調,例如:本溪(běn xī)說成(bén xī),手機(shǒu jī)說成(sóu jī);

究其原因,這與一百年前的闖關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新知 | 努爾哈赤說漢語,會不會有一口“大碴子味”?

遼寧除了滿族和蒙古族之外,在清朝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漢族居民。這些漢族居民一些是“本地土著”,一些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搬遷過來的。

“闖關東”熱潮中,出關經過的第一站便是遼寧,很多移民索性就留在遼寧,而不去更遠的吉林和黑龍江。

另外,遼寧距離山東很近。

像大連與山東的威海、煙臺隔海相望,大量煙臺、威海的移民進入旅大地區,使得這一地區的方言完全變為膠遼官話,為遼寧省的方言多樣性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因此,遼寧本地土著+來自山東等省的外來移民,導致遼寧的方言情況較黑吉二省更為複雜。

總而言之,所謂的“大碴子味兒”,是20世紀上半頁移民大潮中,多種不同次元文化共同碰撞的結果。

所以,17世紀的努爾哈赤,是不可能有“大碴子”口音的。

或許啊,這位老罕王的普通話,比在座諸位還要標準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