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作者:由 逆行齋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08-23

太平道樂享無憂值得購買嗎

中國傳統文化,向來是儒釋道三教並稱。佛教雖然後來中國化,但追根溯源,仍是來自外邦。儒教雖然也包含一定的宗教成分,但總體上還是一種學說,和宗教有明顯區分。因此,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唯道教一家。

道教產生於何時,說法不一,大體而言,當在東漢末年、魏晉之間的百年間。其中心思想來源於上古道家學派,後入引入隱者方士的神仙思想,借鑑佛教的組織形式,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目的,具有濃厚的咒術傾向和實現利益。

史上第一個明確的道教宗教團體,當是于吉創立的太平道。于吉,一作幹吉、幹室,東漢末年黃老道代表人物之一。在漢順帝時(公元126-144年),這個于吉已在民間傳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收受了神賜的《太平清領書》,於是創立了一個宗教集團,沿用神賜的這本書名,給自己的集團取名太平道。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不久,《太平清領書》落入出生河北的張角之手,張角據此又重新組織太平道,派自己的8位高徒前往四方,教化百姓,在華北一帶得信徒數十萬。張角把信徒編成軍隊組織,欲取東漢王朝而代之,於公元184年兵,因為清一色著黃色服裝,世人稱黃巾之亂。

當此亂世之時,安徽有張陵者,早年入太學攻讀儒學,到了晚年,發覺儒學無益於長生不老,又改學長生法,掌握了鍊金丹的方法。由於家貧,無錢買煉丹藥材,便同弟子們一起去了四川,因為那裡有許多名山。到了四川的鶴鳴山後,他閉門不出,一面苦著道書,一面勤勉修行。某日,老子自天而降,傳授張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之後,他據此道書為百姓治病,從而獲得數萬道徒。他又制定規則,令信徒交奈米、柴等物,組織起道教式宗教集團五斗米道。據《神仙傳》記載,後來他煉成金丹,服用後昇天。但據《蜀記》記載,張陵被大蛇所吞,其子四處尋找,終不見屍體,便將捕獲的一隻仙鶴偷偷繫於山頂,在眾目睽睽之下令其飛去。於是,眾信徒相信張陵昇天,並尊張陵為五斗米道的教祖。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張陵的教義和教團透過其子傳給孫子張魯,最後由張魯完善。張魯把信徒組織化,在漢中宣佈自立,自稱師君,確立了宗教王國式的組織,其勢力之大,宛如國君,雄踞30年之久,國家以為地遠不能征伐,就命張魯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進貢而已。他在各個交通要道設立免費的食宿場所,提供米、肉,起到一種小教堂的作用。他還禁止春秋二殺生、飲酒,教育信徒不得欺騙他人,規定春分秋分祭社、祭灶神。就這樣,五斗米道成了非常完善的宗教集團。當時後漢王朝已處於行將滅亡的前夕,各地群雄割據,而張魯作為群雄中的實力人物,足以同吳孫權、蜀劉備比肩,十分引人注目。諸葛孔明在著名的“天下三分計”中對張魯的勢力極為重視,對他本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就是這位實力人物張魯,在公元215年受到曹操的討伐,被迫投降曹魏。曹操念其人品,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五個兒子亦受到特別對待,受封列侯。

張魯稱祖父陵為天師,父為嗣師,自己為系師,故人稱三張,稱五斗米道為三張之法,後人稱這個系統為天師道,稱歷代教主為天師,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天師道的由來。

張魯投降曹魏時,其三子張盛尊從父命,做了天師道的第四代教主。張盛帶著父親、祖父傳下的劍、印、經篆去了位於江西貴溪縣的龍虎山。傳說他在龍虎山發現了張陵準備鍊金丹的爐灶遺址,便以龍虎山為本山再興天師道。由於天師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因此天師這個稱號流傳了千年,承襲了六十三代,天師道也因此得名,天師張家也因此和曲阜孔家並稱“南張北孔”。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天師道至今,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天師道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天師道以老子為教主,為最高信仰,符籙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最高境界。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第一山。在第四代張天師進入龍虎山後的數百年間,十餘代天師隱居龍虎山潛心修道,經歷東晉南北朝至隋代的長期沉寂,唐代龍虎山張天師才真正顯露於世。在宋羅璧《識遺》卷七說:“道家今祖陵為天師,初只泛號,唐始定封也。”清周壽昌《思益堂札記》卷四《張天師革封》說:“漢張陵之教顯於唐天寶、中和年間。”明倪嶽《覆正祀典疏》述說唐代張道陵的祀典說:“唐天寶七年,冊贈天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唐僖宗中和四年封張天師之事,最早見於明代史籍道經的記載。《漢天師世家》卷二《天師世傳》說: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封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而這一稱號便成為了後世道教徒最常稱念的張天師聖號之一。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從元朝開始,朝廷正式冊封“張天師”張道陵的後人為“天師”。 元世祖忽必烈冊封的第一位張天師後人是張宗演,他的封號是“嗣漢三十六代天師”。此前的天師稱號則一直是張道陵子孫自稱,以及民間的稱呼,從未被官方正式承認過。在元朝正式承認“天師”稱號之後,張天師開始總領江南道教,並在元代中後期,各種符籙道派都集合在周圍,形成正一道。14世紀中葉以後,天師道的勢力同全真教不相上下,把天下道教界一分為二為南北兩大部,各統治一部,這時的天師道稱為正一教。

從17世紀開始,正一教同朝廷的關係疏遠。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天師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 ,限龍虎山天師府統率本山道眾,停止朝覲等。道光年間,取消正一真人稱號,終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關係。但正一道內部仍按傳統教法續演不止。在社會上,張天師仍有很大的影響,道徒依舊在各地設醮,為百姓解難,甚至有的文人墨客很願意同天師親密交往。到了民國時代,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正一教的教勢顯著衰微。解放前夕,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逃到臺灣,由於行程倉促,沒有帶上張天師的劍和璽,傳說這兩件寶物都是太上老君賜給初代張天師的法器,只帶了日常演法的“陽平治都功印”。1969年張恩溥客死他鄉,從那時起,當局再沒有繼續冊封天師封號。但後來冒出四個張天師,都號稱自己是正統嫡傳。

傳了63代的天師道和張天師,從卦理上講,能否延續下去?

歷代天師以陽平治都功印、天師劍作為傳承重寶,所以某種意義上說,龍虎山張天師的傳承終止在第63代。

巧合的是,在易經中六十三卦是既濟卦,有盛極將衰、功德圓滿的意思,所以天師府家族的終結也許就是天意吧。

公眾號:夜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