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作者:由 國學寶典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4-21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南宋馬遠 孔子像

中國人喜歡用這樣一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參考系: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晚年,生命步入化境時的回憶與總結。

雖然,寥寥不足五十字,卻字字珠璣,每一階段的境界都引人入勝,如此灑脫的人生境界,在《論語》中處處有迴響。但孔子得意弟子子貢卻感嘆“不得其門而入”,之所以如此,因為很少有人理解孔子實際生活與寂寞的人生境界,這是一種卓絕的孤獨,這其中的苦樂需要耐心品讀。

十有五而志於學——“犁牛之子”的寂寞

孔子的兒童青少年時期飽含辛酸苦楚,對此,孔子一點都不避諱。他說:“吾少也賤”,也就是年輕時貧賤。他是父母“野合而生”(誕生於非禮婚姻),3歲便喪父,隨母親生活,據考,當時孔子母親喪失了丈夫的依憑,被迫離家。可以想象,小孔丘與母親的生活有多麼艱難,或許都在這個“賤”字裡了。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尼山致禱

“賤”的窘迫讓孔子深知“志於學”的意義,這是改變命運的最重要途徑,所以孔子非常好學,《論語》中處處有體現。透過刻苦學習改變命運,在《論語》中,他對弟子冉雍的厚愛就應出於這樣一種惺惺相惜。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冉雍,字仲弓,出身貧賤,但非常有德行。孔子跟這位貧寒子弟說:“耕地的牛生的小牛,通身赤色且兩角圓滿端正,人們不想用它做祭牛,但是山川之神會捨棄它嗎?”祭牛是高貴的牛,犁牛是低賤的牛,受山川之神接納意思是得到重用。

“犁牛之子”可形容有出身不好但好學有德行才能的人。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仇英 孔子聖蹟圖·為兒戲圖

曾有人詆譭冉雍,孔子都極力維護這位學生,而且誇讚他完全勝任主政一方。這裡面藏著別人很難體會的“犁牛之子”的寂寞。

三十而立——“執鞭之士”也高尚

17歲那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未成年的孔子。那一年,他還遭遇了一件羞恥的事情,魯國的大貴族季氏宴請士,孔子父親為士,算起來他也可以參加,但他被季氏的家臣陽虎羞辱性地攔在了外面。

屋漏偏逢連夜雨,壞事一件一件讓他最終想透徹了一個道理:人生必須要自立。而且這個自立首先實際生活上的,他去做過管理畜牧的職業,包括牲畜的配種繁衍工作,也做過貨物的會計出納,雖然這些職業很卑微,但是這不影響孔子“幹一行,愛一行”的態度,他做的非常出色。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職司乘田

這樣,他有了一定的人生財富,地位也不斷提高,據考,孔子27歲時已經能見外國來訪君王,說明已經做官,有了一定地位,他認為30歲左右人生得以自立。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命名榮貺

孔子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中這句話很豪氣,但是孔子是有前提的,是指不正義的情況下。孔子認為在正義國度裡,貧賤的人是可恥的。他甚至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執鞭之士”說的是趕車的卑微工作,在孔子那裡他不貶低哪一種行業的工作,只要在取之有道的前提下,讓人富足自立,就是高尚的職業。

對財富地位以及職業的灑脫態度恰恰來源於他對生活痛徹心扉的領悟。

四十而不惑——“孔子無常師”的源動力

在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博學無所不知已經聞名於世,他辨認箭矢、辨認大骨,對五帝時代講的頭頭是道,對禮儀細節娓娓道來,似乎沒什麼難得倒他。

有人問子貢:“你們老師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我們老師什麼不學呢?他哪有固定的老師。”這即後世人們所說的“孔子無常師”的來源。

孔子30歲自立,後來就開始辦學收弟子,中間有一段時間,由其弟子南宮敬叔陪同去了趟周王室所在的洛邑(今洛陽),向萇弘學樂,向老子學禮,而且參觀明堂太廟等學習周文化。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問禮老聃

後來孔子遭逢魯國之亂,奔走齊國,又在齊國學習韶樂。

孔子自立之後,學習似乎變的更加飢渴了,正如他所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那麼富足自立的孔子,為什麼不是享受生活,而是四處求學呢?因為他“志於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因為那時的孔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信仰——道,他的道是仁義禮智信的人道。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學琴師襄

信仰,讓孔子無所疑惑,去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只要與他的人道信仰有關,他就無所厭棄,所以他說“學而不厭”。老子是道家,是他的老師,子產是法家,是他的老師,萇弘、師襄是音樂家,是他的老師,而信仰,是他好學不倦的源動力。

五十而知天命——“愚不可及”的真意

孔子從齊國回魯國後,一直編修詩書,不再出仕。但是一個人,學問越來越大,德行越來越高,讓當政者想不用他都難。孔子也逐漸意識到自己是等待估價的“美玉”,而不是掛著不能食用的“匏瓜”,他應該出來從政了。

他先做了中都的長官(相當於地級市市長),又做了司空(相當於住建部長),又做了大司寇(相當於公檢法司的總長),做大司寇的時候還面露喜色,是不是孔子只是樂於當官呢?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夾谷會盟

當然不是,因為從他治政那段時間來看,在外交上,與齊國夾谷會盟,孔子以其智慧不費一兵一卒就奪回了失地,在內政上,削弱權貴勢力,拆三大家族封邑城牆。最終,他也因得罪權貴,也因威脅齊國利益,最終各方施壓,逼他離開魯國。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因膰去魯

孔子為什麼這麼不識趣呢?總是幹得罪人的事情,以他的影響力和智慧,完全可以成為魯國的又一大權貴。但孔子顯然不是這樣的人,因為他心中的信仰。

孔子曾讚揚春秋時代衛國一位古人這樣說:“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很多人認為“愚不可及”是一種道家智慧,指的是裝傻,即在國家無道的時候,明哲保身、隱退不用,其實,這並不是孔子讚賞他的原因。

在《左傳》中有甯武子的故事,這個人很有智慧,但是在其國君被晉文公囚禁時,他選擇了不離不棄,是典型的一根筋,顯然甯武子是忠信的代表。這種一根筋精神就是別人評價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一種大無畏的使命擔當精神。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清代焦秉貞 孔子聖蹟圖·周遊列國

“知天命”,總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道家的解脫,實則不然,這是儒家的使命擔當,恰恰是世人認為的自找麻煩的“愚蠢”。

《論語》中的灑脫絕非是躲避麻煩困難的,而是為追求信仰迎難而上、勇於擔當,是經歷了數不清的苦痛折磨的,事實上,正是50歲後,孔子從政,並被迫周遊列國,踏上了一條歷經千難萬險的道路,這些其實,孔子早已心中有數。

六十而耳順——“乘桴浮於海”的心境

孔子周遊列國,屢屢遭到苦難,常有生命危險,因為這些悲苦,很多人誤解了這一句話。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fú)浮於海”意思說,正道不行,不如乘著木筏子去海上漂游。這句話是孔子的感慨,因為世道不好,但這不是悲嘆,因為這是藏在孔子心中的隱士精神,隱士態度是指一種舍離精神,恰恰是一種樂觀豁達看得開的境界。

很多人之所以誤解,因為前面不是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嗎?是有點一根筋的嗎?實際上,這就是難以理解孔子的地方。

孟子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仕是從政,實現理想抱負,而止則是舍離。但孔子之舍離並不是一種待不下去就離開,聽不慣一個人的話就不聽,而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寬容大度。

孔子經歷過數不清的磨難,對於成與不成,他已不在意,而是做到無心無愧,這是一種完全不外露的心靈自由與安寧,用後世的一句話叫做“大隱隱於朝”。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作歌丘陵

“耳順”是什麼意思?聽的話語無所不悅,善言當悅,惡言也有悅的道理。

惡言,如在《論語》中,那麼多隱士嘲笑譏諷他,他卻喜聞樂見,甚至想與之深交,這些隱士的出現大多在他60歲左右周遊列國時遇到的。如果搞懂了,孔子“乘桴浮於海”的心境,也就知道了他的豁達樂觀境界。

七十而從心所欲——“生死尋常”的覺悟

孔子的晚年應該是安寧祥和的,但是他也經歷了極大的悲慟。最鍾愛的兩個弟子顏回、子路先後在他之前離世,都讓他悲痛欲絕。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西狩獲麟

而此時的孔子,也已經看破生死。他多次感嘆自己的生命的終結。“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些感嘆哀而不傷,他已然對大限瞭然於胸,只是對於世人的悲憫從未停歇,才有了這樣的感嘆。

《孔子家語》這樣記載孔子的離世。有天早上,孔子背手拖杖,在門口漫步,口中唱著:“泰山要坍塌了!棟樑要折斷了!哲人要離世了!”唱完回屋,對門而坐。子貢聽到,說:“泰山倒了,我們仰望什麼?棟樑斷了,我們依仗什麼?哲人走了,我們效法誰呢?先生怕是病了!”於是快步去見孔子。孔子嘆息說:“賜,你為何來遲了?昨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接受祭奠。曾經夏人,將靈柩放在東階,殷人將靈柩放在兩楹之間,周人將靈柩放在西階。我是殷人後代。聖明的君王不出,誰能尊崇我的學說?我將要死去了。”隨後,孔子臥病在床,七天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衣食住行】不懂孔子的生活,怎麼讀得懂《論語》的卓絕

明代孔子聖蹟圖·夢奠兩楹

孔子已經離開我們兩千多年,孔子的一生是灑脫的一生,《論語》中的思想也是灑脫靈動的,但是我們不能只是欣賞那些話語的言之有理,更要深刻體會那些話語中孔子的人生境界,那是一種寂寞的獨體,是圓融樂觀的境界。

標簽: 孔子  聖蹟  明代  論語  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