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作者:由 冷兵器研究所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12-14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編者按:“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聖

杜甫

的《前出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這首難得一見的描寫戰場場景的詩,其內容是真實的嗎?因為有不少人對此表達了質疑,起碼影視劇沒有射馬的鏡頭啊!甚至有人表示剔除導演礙於成本的因素,“‘射人先射馬’其實是謠傳,古人打仗不射馬”,甚至還給列出了一二三條理由。那麼,古人打仗到底射不射馬呢?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筆者們首先要確定一個事情,那就是想射死或射倒戰馬有多大難度?國外有人曾用複合弓狩獵野豬。其結果往往是野豬中箭後跑了很遠很久才死,甚至野豬的致死區中箭,而且是被打了對穿,也沒有立刻死掉,而是狂奔豬突了非常久。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如果說野豬和馬的尺寸差異過大,這個生命力不好直接換算,筆者們在看看和馬差不多體型的鹿中箭後生命力如何。國外也有人用弓箭獵鹿,而且是很小型的鹿,一箭就被打穿了。結果也是獵物沒有立刻就死,獵人追了好幾百米才看到鹿的屍體。而北歐和俄國、加拿大有很多體型大到接近兩廂轎車的巨大

駝鹿

。想要用箭射死這些大傢伙當然可以,想把這種大傢伙當場射停?換12號

霰彈槍

打獨頭彈都不保險,弓弩之類的還是洗洗睡吧。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由上可知,在戰場上,射人先射馬這話雖然沒錯,但是你想要一陣箭雨下去,一大波馬呼啦啦倒地,這是很難的。第一,馬跑起來速度很快,不好射中;第二,馬的生命力很強,中箭後即使真的受了致命傷,仍然可以帶著騎士前衝很遠,留給騎士的反應時間很充足。第三,給馬上防護很容易。人是直立行走,對

護甲

的防護面積十分敏感。而馬是四足行走,很容易把全身都罩在防具裡。如果目的是防箭的話,披塊厚毛氈都可以有效防禦那些動能不充足的箭矢。再退一步,即使戰馬什麼也不穿。箭矢對戰馬的威脅程度如何呢?請看昭陵六駿之颯露紫: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當胸一箭,絕對的致命傷。怎麼樣呢?忍住痛,等丘行恭將軍幫它下馬拔箭。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昭陵六駿之拳毛騧,洺水大戰身中九箭才壯烈犧牲。

總之,古代的弓箭手如果寄希望於“射人先射馬”來阻擋騎士進攻,這些弓箭手一定死傷慘重。上面說的是騎兵的超長血條和超高護甲讓騎士“難殺”。但筆者沒說騎兵是無敵的。想要在正面戰場上用弓箭懟死騎士不是沒有路子,得看你的工具合不合適。具體來說就是你是否有打馬的箭頭。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各位讀者是否認為箭頭就是這樣的?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或者這樣的?

筆者來解釋一下,第一幅圖第一和第三個頭是普通的弓箭頭,流行於遼金時代。第二幅圖是弩箭頭,應該是同時代的。第一幅圖第二個是普通的弩箭頭,有可能不是打仗的。因為太小太輕了。第二幅圖的弩頭在圖上不明顯,拿在手上就顯得很大。筆者的手從中指尖到

掌根

是19釐米長。這個弩頭把玩在手裡顯得很重手。但這個尺寸算大嗎?不大!!!作為戰場武器,這個弩頭很小。大家再看筆者這箭頭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同樣地點出土。箭頭鋒長達十釐米。整個箭頭其實超過18釐米。因為尾部有一點鏽斷了,加上鏽蝕的部分整個箭簇和手掌差不多長了。這是遼金時期最常見的

鑿子頭

。右邊那個和清代的鈚箭頭有點像,但不是。這仍然是遼金時代的箭頭。清代的鈚箭頭特點就是兩翼特別鋒利。這個箭頭雖然也是犁頭,可是

開刃模式

十分特別。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在箭的一面只開一邊刃。這樣的好處是擊中目標後箭頭會在目標體內順時針扭動,大大增加殺傷力。這種利用離心力強化殺傷的做法,在

青銅時代

更明顯一些。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這一串箭頭中,右數第二個,就是最普通殺傷力最弱的。應該是對抗無甲目標的。右數第一個就是對抗馬這類大型目標的。但是!!!!還不夠!!!這些箭頭還是太小了,對抗那些肉馬還行,對抗更強壯的戰馬不保險。所以在沒有火器的遼金時代,步兵發達生產力強的

封建政權

會使用下面這樣的箭頭來對抗大型目標。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遼代空心鐵葉箭頭。頭部17釐米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遼代箭尾箭頭。葉片長度16釐米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以上這幾種箭頭也是遼代。正確的說法是遼金時代

這種有成人手掌一半大小的大型箭頭才是對抗戰馬的。遼金時代的箭囊什麼樣筆者不知道,但是清代的擠壓式箭囊的外側有一個小布袋,就是插這種巨大的異形箭的。箭囊這東西有繼承性,有可能遼金時代的箭囊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上了戰場,弓箭手每個人身上最多也就攜帶兩支或者三支對抗大型目標的異形箭頭,戰時聽將官的響箭指引,把這些特種箭射向大型目標,射完就技能CD,下一場再來了。這種射馬的大型箭頭搭配硬杆做成的重箭,不能用十幾二十磅的玩具弓來射,至少得用40磅左右的弓,弓最軟不能低於35磅。而用40磅弓射活物有多危險?靶箭頭碳素杆用40磅傳統弓,有機率在十幾二十米的距離打穿腳踏車的大梁。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這樣的場景野射的夥計們都不陌生。其他擊穿高壓鍋、擊穿角鋼靶架之類影響弓圈風評的圖筆者就不放了。估計肇事者已經把主機板跪平了。總而言之,古代作戰射人先射馬是沒問題的,但前提是你的心理素質要好,因為即使射中也有很大機率戰馬馱著騎兵衝到你跟前,弄死你之後才倒下;並且手上的傢伙必須趁手,否則你還是選擇射人靠譜一些。但以上說的步兵對抗騎兵,如果是騎兵特別是作為偵察兵的遊騎兵,在戰前的襲擾與交鋒,射人先射馬就很重要的。因為你也騎馬啊!這時候先射中對方的戰馬,無論是追擊或逃跑都會大佔優勢。

古代打仗“射人先射馬”真是謠傳嗎?

總之,杜甫的詩寫得沒有錯,畢竟有那麼多射馬的箭頭和“昭陵六駿”作為證據。但所有戰場諺語必然是有其具體背景和情況的,你要盲目的用一句諺語去套用所有情況,然後再說其不合理,確定不是來難為我胖虎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