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7-04-01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知乎使用者2017-05-06 20:43:24

王弼的解以人事論,這可能是死路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春春2018-06-09 08:11:40

就算得道的人也不一定可以活很長的命,得道是看見身體不是自己的,只是借來的工具而已,真正的長壽不是指身體而是指生命的本質“道”,不生不滅。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飛人大哥2018-06-10 22:02:35

《史記·孔子世家》老子給孔子建議:‘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然而,王弼正是著了此道。

王弼與

何晏

夏侯玄

等同倡玄學清談,為人高傲,

“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楊吉德2019-06-18 15:34:32

王弼是《老子》之學的宗師,但王弼注本在55章卻有十六處誤解。如果說王弼解讀錯了,那就要有正確的版本才能成立,郭店楚墓竹簡正是本文依據的版本。竹簡本是目前發現最早的《老子》摘抄本,成書於戰國中期,體現了老子的原本思想。由於秦朝同一文字,又經過漢隸的簡化,竹簡本的文字到了漢墓帛書本就已經變了模樣,為什麼要以王弼本為題目呢?主要是王弼在帛書本的基礎上又刪減了一個關鍵字,從而改變了原來的主體,決定了第55章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本章有十六個字的釋文與原字是不符的,分別是:含、者、螫、搏、骨、握、牝、牡、合、朘、怒、號、嘎、益、祥、壯。對這些字的解釋符合王弼的思想,但不符合老子的原創思想,透過對比,相信讀者即便不贊成筆者的觀點,也會產生一些反思。

文 | 楊吉德

飲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王本: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問:本章的第一個字到底是“飲”呢還是“含”呢?

答:王弼本、帛書本、竹簡釋文都為“含”,而丁原植釋此字為“飲”,即此字原本寫的是“飲”,但丁又認為飲有“含”的意思,也有隱沒之義,依然訓為含(見廖明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315頁)。仔細分析簡文,釋為“飲”較為恰當。既然原字為飲,就應該按照飲水、飲食去解,飲與含是沒有關聯的,將飲釋為含顯然有違原義。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問:從三個版本看,簡本寫的是“飲德之厚者”,帛書本“含德之厚者”,王本“含德之厚”。從帛本開始,將飲釋為含;王本又進一步減去了“者”,是不是“者”字可有可無?

答:“者”是個關鍵字,是本章的“眼”,不是可有可無的。其實王弼是知道原文有“者”字的,他在注中寫道:“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說明他看到的經文有“者”,但他把“者”字變成了虛詞,把“含德之厚”代表人的思想境界而變成了全文的主體,而且乾脆把“者”刪去,變成了四字句式。如此以來,文章的句式順暢了,主題卻發生了質的轉變,可見這種對經文的簡化是致命的。

問:難道“者”字是主體嗎?

答:是“者”所代指之物為句子的主體。老子是以《周易》之卦為“言之宗”,按順序講,《道德經》第55章對應《周易》井卦(前面五十四章都是按順序與《周易》卦對應闡釋的),所以本章是圍繞井卦為題材來展開的。井卦卦辭講:“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指城邑搬遷時,不要把井填上,要留給來往的人飲用。有水才為井,井中有水也有青蛙,九二爻辭:“井谷射鮒”,講在井口用弓箭射鮒,鮒就是青蛙(可參閱楊吉德《周易說解》)。這個“者”字代指的是井中的青蛙。和其它章節一樣,老子從不明確說出第一句話的宗體是什麼。

問:按這個道理說,“飲德之厚者”是針對青蛙講的了?

答:對。飲指吃食喝水,“飲德”指以吃喝為生命特徵的動物。厚指深,指土石的深處。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水井的深處賴以生存的動物。

問:王弼對“比於赤子”解曰:“赤子,無求無慾,不犯眾物,故毒之物無犯人也。”是不是他把赤子當作句子的主體了?

答:王弼把前面的“者”字刪去,赤子自然就成了句子的主體。其實這句話的解釋從理論本身講就是沒道理的,毒蛇猛獸難道因為是赤子就不下口咬了嗎?所謂的“比於赤子”,是和“飲德”相對應的,初生嬰兒除了吃喝是沒有智力活動的,而青蛙正是處於這種簡單的生存狀態。再者,既然寫“比於”,就應該有兩個不同的物體,“者”代指一個物體,“赤子”是一個物體,“飲德之厚”是兩個主體的共同點。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螝蠆蟲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扣。

(王弼本: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問:“螝蠆蟲蛇”是什麼種類的蟲呢?螫是用尾毒害人嗎?

答:我們可以把螝蠆蟲蛇理解為不同型別的蛇,都是對人類有毒害且令人恐懼的。帛書甲本和王弼本都寫為“螫”,一般理解為像蠍子一樣用尾部毒害人。如果仔細分析簡本筆畫,有眾毒蛇吞咬之意,寫作螫是不恰當的,更不存在以尾部蜇人。

問:為什麼螝蠆蟲蛇不會吞咬呢?

答:前面提到王弼的註解,因為德行深厚,不犯於物,物亦不害於他。果真如此的話,就不會有農夫與蛇的故事流傳了,所以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井水清澈,井中只會有青蛙生存,不會有毒蛇的,因此談不上被蛇吞食,如果不是在深水之井中,青蛙就會成為毒蛇的美餐。這句話是談青蛙享受著天然的安全環境。

問:攫鳥是俯衝抓物的大鳥;猛獸是兇猛的野獸。簡本寫“攫鳥猛獸弗扣”;帛書本將扣寫為“搏”;王弼本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是不是王弼的寫法更準確?

答:可能王弼覺得猛獸是在田野撲據獵物,攫鳥是在空中俯衝下來搏抓獵物,兩者方式不同,應該加以區分才顯得嚴謹,而這恰恰說明王弼對本章主體是不理解的。本章的主體是青蛙,“扣”是自上而下,以大捉小。鳥獸大,青蛙小。在什麼情景下才能用“扣”?只能針對井中之蛙才適用。雖然居高臨下,但空間距離尚遠,野獸對井中之蛙難張其口,攫鳥亦難施其利爪,用“弗扣”恰如其分。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骨弱筋柔而捉固。

(王弼本:骨弱筋柔而握固。)

問:“骨弱筋柔”為什麼簡本筆畫不同呢?

答:這幾個字可以按照“骨溺堇柔”去讀,溺與弱通用;堇與筋通用。但簡文“骨”字似乎不是指骨骼,上面的兩個筆畫像是弓形,骨應該指弓臂。如果“骨”是弓臂的話,筋就是指弓弦,弦一般用動物的肌腱製作。射青蛙的弓箭和戰爭使用的弓箭不同,質地要柔軟的多。骨弱筋柔,和攫鳥猛獸相比,弓臂和筋弦要柔弱。

問:“捉固”和“握固”有什麼區別呢?

答:王弼本“握固”指的是嬰兒握拳,拳頭攥的很緊;簡本“捉固”指的是射中青蛙後牢固的捉在手裡。《周易》九二爻辭“井谷射鮒”,講從井口射青蛙。蛇是青蛙的天敵,但井底沒有蛇出現;飛鳥猛獸面對井底之蛙也難以美餐,而弓箭雖柔弱,卻能夠輕易射中青蛙。前面這兩句指井底之蛙可以躲避禽獸的利爪,卻難以躲避人類的智慧。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未知必戊之答、朘怒,精之至也。

(王弼本: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問:“未知”是指的哪部分內容?

答:指兩部分內容,一是人們不知道“必戊之答、朘怒,”是因為“精之至”的緣故;二是人們不知道“終日呼而不憂”是因為“和之至”的緣故。

問:簡本釋文為“未知牝牡之合”,與王弼本同,這裡為什麼寫“未知必戊之答”?

答:廖明春《郭店竹簡老子校釋》引李零先生釋文:“原文從才從匕,乃必字的異體。”故知此字為“必”。戊、牡古音同,將戊釋為牡有道理,牡指雄性。至於“答”字,是簡本原字;帛書本寫為“會”,王本寫為“合”,顯然是在漸進改變。相比而言,還是原文“答”字精確。雌性青蛙尋偶,雄性在水邊呱呱叫,必定是雄性青蛙在應答和召喚雌性前來交配。

問:帛書本寫“朘怒”,王弼本寫“全作”,簡本怎麼解釋呢?

答:朘zui,多寫作峻,指赤子生殖器。但簡本寫作上體為陽舉,下體為交合,雄性主動,應該是雌雄交配之意,與朘字不同,與全字更不相同。怒,《河上公老子》注:“赤子未知男女會合而陰陽作怒者。”解為男嬰生殖器勃起,與王本之“作”意同。但簡文之“怒”寫為上艸中女下心,女心之意,不應解為男孩的生殖器。從以上分析看,“朘”指雄性,“怒”指雌性,“朘怒”是雌雄透過叫喚而實現交配。

問:“精之至也”何解?

答:“精”指精氣,對青蛙來講指發情。“至”是到了發情期。動物與人的區別在於只有到發情期間才會求偶交配,這也是動物的本性。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終日呼而不憂,和之至也。

(王弼本: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問:簡本寫“呼而不憂”,王本寫“號而不嘎”,兩者有什麼區別嗎?

答:“呼”是雄蛙呼喚雌蛙的叫聲;“憂”是不知道憂勞,青蛙整日鳴叫也不會感覺憂勞;也可以解為不擔憂被蟲鳥侵害,即不會因為擔憂天敵的襲擊而停止鳴叫。王本之“號”是嬰兒的哭號;“嘎”是聲音沙啞,整日哭號嗓子也不會沙啞。王弼本這樣講是有問題的,嬰兒哭是正常的,但哪有嬰兒整日哭號的?由此看,簡本是按照蛙鳴講的,王本是按照赤子改寫的,主體不同,用詞自然不同。

問:“和之至也”不就是指人嗎?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陰陽相應,才能達到“終日呼而不憂”。事實上人受七情六慾所限,做事每每瞻前顧後,很難達到“和”的境界。反而像青蛙之類的動物,它們沒有思維,不會顧慮得失,只是受溫溼影響和發情所催,而能終日歡唱不息,從而達到“和”的境界。

和曰常,知和曰明。

(王弼本: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問:簡文和帛書甲本這一句是相同的,但高明在《帛書老子校釋》中言:“帛書甲本首句‘和’前奪一‘知’字,當作‘知和曰常’;第二句‘知常曰明’,‘常’字又誤作‘和’,抄寫不慎之過也。”顯然認為王弼本是正確的,帛書本有抄誤。對這兩種版本,應該如何抉擇呢?

答:可以斷定,帛書甲本是正確的,王弼本對原文進行了修改,而且修改的痕跡太過明顯。“和”是陰陽相應之和;“常”是自然規律。像青蛙之類的動物,它們雌雄交配的歡唱之“和”是大自然賦予的本能,沒有思維的支配,所以講“和曰常”;新增“知”就成了有意為之,變成了有思想的行為,是錯誤的。青蛙守其自然環境而生存是與天地和,以鳴叫尋配偶是陰陽和,知道和的道理方為明白事理,符合和的規律為常;知道和的規律為明,即知和曰明。“知常曰明”看似增加了遞進關係,其實“常”的概念太過寬泛,偏離了主題範圍。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王弼本同)

問:王弼注:“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為什麼把祥解為不祥呢?

答:是因為王弼把益解為滿溢,滿溢就是做過頭了,做過頭了就會出現壞的結局,才把“祥”解為不祥。從簡文看,益的筆畫上為持朋,下為貝,增益的意思,不應解為滿溢。祥指吉祥之兆。益生曰祥,指蛙鳴是增益生命的吉祥之聲。

問:“心使氣曰強”又是從哪個角度談的呢?

答:氣指雄蛙鳴叫時氣囊的鼓動,因為只有雄蛙才具有氣囊。雄性蛙有心召喚雌蛙,才使得氣力強盛,叫起來特別響亮,謂之心使氣曰強。老子以《周易》井卦為言之宗,以青蛙的生活習性為題材,進而延伸出更深層次的道理。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物藏則老,是謂不道。

(王弼本: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問:諸本都寫為“物壯則老”,為什麼這裡寫“物藏則老”呢?

答:從簡本筆畫看,此字應該釋為藏,指收藏;隱藏。井卦上六爻辭:“井收勿幕”,是說打完井水不要把井口蓋上。幕與莫通,莫為傍晚,與“老”義近。大概老子把“井收勿幕”分開理解了,用物藏比喻井收;老比喻幕,物老則難以繁殖。可以發現,老子對井卦的詮釋,不是圍繞著井水,而是圍繞著一個活點,即青蛙的生存習性展開論述,揭示其中包含的自然規律,最後又延伸到涵蓋一切的“物”。如果青蛙不藏於井中,則沒有安全;如果只藏而不呼,則難以“益生”,一切生物皆如此。如果一個人滿腹經綸,卻藏於深山,老死也難以施展,即“謂之不道”。從這個角度講,所謂的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之說,恐非老子本義。本章前後講了兩種青蛙:一是井底之蛙,只具“飲德”,有相對安全感;二是水邊草叢之蛙,順應陰陽自然,有“益生”之德。堅持井底之蛙的思想則為“不道”。至於王本“不道早已”,應該為後加,不是原文之字。

本章透過對人們習以為常的青蛙生活習性的描寫,說明自然之道並不是多麼神秘,她就體現在我們無意識的生活中,我們順應自然方才為道。反觀井底之蛙之類,為了自身安全而放棄自然生存環境,反而會因此滅絕,就不符合道的法則。

本文對55章十六個字的校正基於三個前提,一個是明確本章的“言之宗”,即圍繞《周易》井卦展開的論述;二是以楚墓竹簡為標本,並且簡本與井卦相關聯;三是依照簡本字的筆畫提煉字義,用造字法探尋本義。那種訓以通假或異體字來附會王弼思想的註釋方法,恐怕有失偏頗。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

今譯

在水井的深處賴以生存的動物(青蛙),可比以赤子。

所有的蟲蛇都難以來吞咬,鷹隼和猛獸的利爪也難以從井上扣下。

而弓箭的弓臂看上去軟弱,弓弦也很柔軟,卻能夠輕易地捉住它。

世人不知道只有雄蛙才會呼喚雌蛙,

雄性交配,滿足雌性的生育需求,都是因為到了發情期的緣故。

(青蛙)整日鳴叫而不覺得憂勞,是因為應和了陰陽和季節。

陰陽相合就是動物的自然規律,知道陰陽相合的道理才是明白事理。

蛙鳴是增益生命的吉祥之聲,有心召喚雌蛙,才使得氣力強盛,

凡物只講隱藏而不鳴於外,則老死而無功,這樣做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

附:《周易》井卦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兇。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六四井甃,無咎。

九五井冽寒泉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王弼解的《道德經》很有地位,為何才活了二十多歲就得病西去了?海藍藍2019-06-20 19:22:09

讀醫學的書都不能保證長命百歲。

標簽: 青蛙  王弼  王弼本  簡本  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