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

作者:由 妖仙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04-15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林振聲2018-04-16 05:17:23

孔子在東周就是個破老師,走到哪裡都不受待見,影響力遠遠不如鄒衍

道家的祖師爺老子也就一個圖書管理員,自從出了函谷關就沒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佛教祖師爺試駕摸泥在印度沙門思潮時期混得確實不錯,不過其祖國被滅卻無能為力,最後吃錯東西拉稀死了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匿名使用者2018-04-17 21:49:55

”儒家教人君臣上下。

釋家教人今生來世。

道家教人逍遙自在。”

此言差矣,差在簡單籠統標籤化解讀。

譬如一棵樹的生長,根在下為重,樹冠在上為輕,樹木內部的營養傳輸、外部的交換井然有序,時屬分明,你所想到的儒,可能會有所感悟而分出君臣上下。

再譬如這棵樹,由種子而生,種子再由曾經的樹木、能源等共同造就,往上追溯代代無窮,而往下,腐朽化新生,亦代代無窮,一切有緣起,有去處,這是你所認為的釋。

又譬如這棵樹,悠然自得,依託環境,安於天性,寂靜而又靈動地生長,迎接陽光雨露,不斷生長進化抵禦惡劣的環境因素,遇到災害便消亡,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是道。

但這只是同一棵樹,無論哪家,都只是想弄清楚萬事萬物執行的真理,不斷學習,實踐,來讓自己窮盡物理,與天為一,享受自在。理為一,所以三家無高下,只是或者研究方向不同,或者研究者能力有不同。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謙牧書院2018-04-27 12:37:31

文化沒有優劣高下,能夠引起共鳴是關鍵。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過程2019-07-31 19:05:40

在我看來,有高下,也沒有高下。這不是什麼虛話,我會解釋清楚。

先說儒道,這兩家有相近的地方,而說到高下我就要拿老子的話來說了。故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其實就是把這問題說的很明白了,當然背後還有內涵,我也要解釋。

儒家入門就是透過禮,所以講為人處世要守禮,王、諸侯、卿大夫、士是那個時候的社會結構,用現在的說法就是階層劃分。儒家對這些人的要求就是禮,而且就禮來講越是社會上層要求越多,比如王侯一言一行都有人看著,違禮的事情一干馬上人盡皆知,老實講這種生活真的很麻煩。但是守禮對他們來說又是必須的,而且他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社會性需求,讓他們違禮他們自己都不幹。

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現在的治術是法治,法治就是利用人害怕刑罰的心理來維護社會秩序,所以刑罰不到位社會就會失序。而我們也看見一個現實,就是刑不上士大夫,有錢人想被法律制裁都難,具體原因就是刑罰誰都害怕,都想躲,有錢人有權人資源總是多,比司法機關投入的資源多他就躲過去了,而小民就沒辦法,只能束手就擒。而禮治不同,禮治利用的是人要面子,要體面的心,這種心越是社會上層越是強,過去叫做

,現在叫榮譽感,也可以理解為現在常說的貴族精神,也可說是榮辱觀念,我們看到東周事情貴族普遍認為士可殺不可辱,漢朝高官多寧可自殺,而不去受審,也是這種心在起作用。所以禮治就是用人要面子的心約束人,引其向善。

但禮本身不是善,只是因為要面子而幹好事而已,

忠信之薄

就是說他不是發自內心的善,而是外在的,有形無實。仁義就不同,仁義之行的典型如成湯伐桀武王伐紂,跟禮沒有關係,沒有那個禮要求你去打你的上級,他就是看壞人要剷除,就好像好漢看見壞人就要打,除暴安良,所以都說他們仁義就在這裡,當然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幹好事是要付出代價的,鬧不好要身敗名裂,必須是心善的人才能幹。所以仁義是善,是

有為之善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不是不好,而是

不夠好,

很多否定仁義的人就誤在這裡面。道德敗壞了,用仁義來匡正,如果道德很好仁義就沒有用了,所以大道在最好,仁義是為了維護大道的,天下人都講道德搞仁義有何意義?如果六親和睦提倡孝慈又有何意義?一個道理,仁義是有為之善,嫉惡而為,不如無為的道德,無惡所以不為,惡念沒有了你再講仁義也就沒有用了,沒有惡了你也就用不著提倡善了,不是說不善,而是善心善念已經形成自然,為啥道家講自然,無為呢?就是無為之善才是真善,在德這個境界心裡面有善的概念,所以還有惡,到道的境界善惡都沒有了,完全融於道,其實孔子晚年的“

隨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這個境界,惡念都沒了,怎麼想怎麼幹都不會幹壞事,也就是道的境界了,無為而無不為,。當然天外有天,道外有道,這就不是我能說的了。

把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一過程反過來就是儒家的做法,說簡單點就是

禮法而仁義、仁義而道德

,先用禮法約束人的行為,而克己復禮,達到仁義,透過仁義而有道德。這是儒家走的路。禮法、仁義、道德互為表裡,等次遞進。從表面上做好人開始,慢慢的由表及裡,做一個真正的好人,從一個真正的好人開始,處處守德,讓人的惡念不起作用最後去掉,心中惡念全無,就是道德。儒家的做法就是這樣,但這不也是道麼?所以說儒源於道。

如果我們把道德說成是大學,那麼要上大學必須要讀中學小學,那麼也可以說禮法是小學,學習不靠自覺靠老師家長逼著,仁義是中學,學習靠的是自身的壓力與動力,不算主動,到大學學習就是個習慣了,真正的主動學習,學的東西才多。儒家的東西多是禮法、仁義,中小學的內容,而道家是大學,你說大學生看小學生是不是低的?這是我說的有高下。但要想成就一個人,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必須的,是一體的,只是先後的問題。從這裡看是不是沒有高下?

最後說佛教。我們知道入佛門先講戒,持戒,不能幹壞事,其實跟前面講的禮是一個道理,從外在、形體上約束你。不讓你幹壞事,不幹壞事漸漸地壞心沒有了,光剩下好心了,佛講善麼,最後出慈悲心才是得道高僧,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由外而內,由形而神

。他一家走完了兩家的路,儒道兩家合起來其實是一家,方內是儒,講做人,方外是道,講做真人,真人也要從好人做起,看哪個大道是壞人的?說高下,其實三教都能成就人,三教也都出來很多大德之士,讓一個七情六慾俱全的人成為大德之士,從這裡看,高下何在?其實三教裡面懂的都在提高自己,不懂的才整天想著分高低。

儒、釋、道此三家可有高下?「已登出」2019-08-02 22:27:36

在中國文化當中是沒有高下的,但側重是不同的。儒家在理學階段,說的理和道家說的道,佛家說的空,都是一回事。而且儒家也打坐,佛家也有修氣脈的。

南傳佛教我不懂,但是漢傳佛教真的就是中國文化,和儒和道是一回事。對於人生的不同階段,用法不同罷了。

年少意氣風發,就是用儒,兼濟天下,澤被蒼生。

蹉跎了年老了就或佛或道,歷來如此。

標簽: 仁義  高下  就是  儒家  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