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

作者:由 白羽天翎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11-22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沒有名字2019-12-16 17:21:03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比如題主說的這個可知論(Gnosticism),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你除了百度百科外查不出還有什麼定義。

實際上,題主說的這種(唯物與不可知論甚至唯物與唯心)對立關係根本不存在,甚至也不會有哪幾個哲學家會自稱自己是“唯X主義者”,當然也不可能高舉唯物主義大旗反對或者贊同不可知論,自然也談不上矛盾一說,因為這兩個詞都是恩格爾及其“繼承者”語境下的。就算有矛盾,現代哲學也早就跳脫了存在與意識的二元對立的模式,再去追問這種“為何對立”已經沒有意義了。

可能題主看過一本叫《哲學與生活》的書以及蘇聯20ad50s以後的教材,它們會告訴你這個對立是貫穿人類歷史始終的,因為它們是政治課本。

不可知論者是無神論者嗎?不是。無神論者跟基督徒一樣,認為我們能夠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基督徒認為存在一個上帝,而無神論者認為沒有上帝。不可知論者則不作出斷定,認為沒有充分的根據對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同時,一個不可知論者也許會認為上帝的存在雖然並非完全不可能,卻是不大可能;他也許甚至於認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是如此之低,以至在實際上不值得去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跟無神論者沒有太大的差別了。他的這種態度,相當於一個謹慎的哲學家對待古希臘眾神的存在性的態度。如果有人要我去證明宙斯、波塞東、赫拉或奧林匹亞的其他神不存在,我會發現無法給出確定的結論。一個不可知論者也許認為基督教的上帝就跟奧林匹亞眾神一樣不大可能存在,那麼,他在實際上是跟無神論者一致的。

——羅素《What Is An Agnostic?》

所以不可知論者羅素的說明文也沒有提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而是更趨向於闡釋不可知論之於有神論無神論的區別。

當然了,恩格斯(如果我們把他當做哲學家),在1892年說過——

“不可知論者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者。”

列寧(如果我們把他當做哲學家)也曾做過類似的評論(

不可知論是唯物主義的遮羞布

)。如果不算編寫《哲學與生活》的這中國學者們,你說唯物主義哲學家反對不可知論的例項,那恐怕就這兩位了,儘管兩人壓根就沒有批判,只是反對不可知論這個概念本身;

至於贊同的,我還沒找到,畢竟撿起恩格斯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帽子扣在自己頭上是件挺難為情的事,連馬克思都說

“我沒有時間對此進行認真思考,並和權威們商量,所以我不敢冒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PS:至於題主說“

而唯心主義既有可知論,也有不可知論

”,這個就太可怕了,完全屬於題主自己的哲學體系,我當然是萬萬也參不透的。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泛疑者說2019-12-19 07:11:50

不可知論是種迷信,參見:

Muse:什麼是泛疑主義?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Komodo2020-02-17 13:57:13

“我們駁斥不可知論,證明世界的可知性,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一切。我們所肯定的只是:世界上沒有原則上不能認識的東西,人的認識能力沒有原則上不可以逾越的界限”。

讓我們回到爭執之初——精神和物質何者為第一性?

哲學史上不同哲學派別在認識論上的鬥爭,首先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一個對本體論有堅定立場的哲學家必然會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因為如果世界本身不可知,世界是唯物還是唯心也沒了探討的必要

。不可知論一般都回避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意識的問題,認為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覺,至於感覺之外是否存在客觀世界,感覺能否反映客觀世界,這是不可能回答的問題,也是無權提出的問題——這是休謨的觀點,這一觀點構成了現代實證主義的根本觀點。康德和休謨不同,康德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認為“自在之物”是感性知識的來源。但是,康德又認為人類只能認識事物的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知的。

不可知論的本質就是懷疑人類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否認人類能夠認識或能夠充分認識客觀世界,其社會作用就是調和科學與宗教的對立,給宗教信仰保留和開闢地盤。斯賓塞聲稱:

宗教與科學雖然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的,但實際上只是表達了同一事實的兩面,二者是可以調和的,並由此把自己的理論稱為“哲學——宗教學說”

愛因斯坦指出,任何科學工作都是從世界可知性這種堅定的信念出發的。

“我們只要用我們的感官就可以認識宇宙,我們的感官間接地反映著實在世界的客體”,“相信世界在本質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基礎”

[1]

黑格爾指出,康德哲學把現象與本質割裂開來,在現象與本質之間設定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這就使人類的知識侷限於經驗領域,並只有主觀的意義,而那個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不過是“沒有真理的空洞抽象”。

不可知論和懷疑論令人發笑的原因就在於:你不知道他們說的不可知是怎麼知道的,以及懷疑本身是不是也值得懷疑。這是邏輯上的悖論,我們暫且放下。

那麼,不可知論能駁倒嗎?對於這個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引入了科學的實踐觀。

恩格斯指出,不可知論這種觀點很難僅憑理論論證去駁倒,但在論證之前已經先有了行動。

當我們按照所感知的事物的特性來利用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感性知覺是否正確便受到準確無誤的檢驗。如果這些知覺是錯誤的,我們關於能否利用這個事物的判斷必然也是錯誤的,要想利用也絕不會成功。可是,如果我們達到了我們的目的,發現事物符合我們關於該事物的觀念,併產生我們所預期的效果,這就肯定的證明,

到此時為止

,我們對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覺符合存在於我們之外的現實

[2]

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識同外部世界聯絡起來的橋樑,而不是把兩者分隔開來的屏障,只要我們正確運用我們的感官,知覺就能與知覺到的事物的本性相符合。當然,人們也會產生錯覺,但人們在實踐中終究會發現感性知覺中什麼是錯覺,這也證明在感性知覺與外部世界之間是能達到一致的。

針對康德主義者關於“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觀點,恩格斯指出:“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既然我們自己能夠造出某一自然過程,按照它的條件把它生產出來,並使它為我們的目的服務,從而證明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是正確的,那麼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結了。

[3]

”例如,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把有機化合物看做是由某種神秘的“活力”所造成的的“自在之物”,認為要搞清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是不可能的,然而,隨著化學實驗和化學工業的發展,人類可以根據有機化學知識做到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此時,這些“自在之物”就變成了“為我之物”。

在駁斥不可知論和證明世界可知性方面,實踐的力量首先在於,它能夠創造出人工的認識工具以彌補人的感覺器官之不足;其次,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的思維活動能夠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和規律,從個別中認識普遍,從有限中認識無限。

到這裡,我想題主大概能瞭解了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反對不可知論,以及什麼是不可知論。當然,文中的觀點諸位看官能否接受,最終還是要看個人。正如18世紀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所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選擇什麼樣的哲學。”

本文主要參考《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第三版),第8章,第2節,232~238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存在的虛無2020-03-08 12:10:54

理論上不可知論並沒有否定唯心或唯物或任何本體論,但它否定了本體論的認知可能。即,縱然世界可能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但人終究不能也不可能知道這一問題的答案。這樣以來,進一步的討論實際上皆毫無價值。實質上,不可知論對人類認知能力的否定即否定了討論這類問題的意義。

由此可見,一個有著信念的任何哲學家都必然反對不可知論,否則他就失去了論證自己哲學的根基。無論是唯物主義哲學家還是唯心主義哲學家,無論是無神論者或是有神論者(注意不可知論者本質上並非無神論者,縱然他們表現相似,詳見下文),無論是決定論的信奉者還是自由意志持有者,只要他們要論證自己的理論,必須跨過名為不可知論的絕壁。

不可知論不討論真理是什麼,但卻否定了討論它的前提。既然人無法認知真理,那麼任何進一步的探討都毫無價值。這些立論無異於羅素的茶壺,不可證明也不可證否,縱然自洽又有何用?

不可知論不是任何一種理論可能性的敵人,但它是相信的敵人。任何一種理論一旦構建了超出了定義本身而傾向於相信時,不可知論就要質疑它。

由此,不可知論質疑任何一種具體的有神論。即宗教。羅素的茶壺告訴我們,對於不可知的討論無異於討論地球與火星間存在一個誰也不能發現的茶壺。這個茶壺的描述自然是自洽的,可這樣的理論真的有必要存在嗎?後期產生的飛天意麵神其實正是這個理論的應用,它正是對茶壺的另一種自洽描述,舉例論證了自洽理論的無價值。

正如有人看到不可知論似乎與無神論者站在一起對於有神論進行抨擊,錯以為“不可知論是無神論”,也有人以為“不可知論者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但我們可以看到其本質的不同。不可知論同樣反駁任何一種具體的無神論。當有人宣稱絕對沒有神存在,不可知論也會質疑它。當有人提出任何具體的唯物主義體系,不可知論同樣要質疑它。

不可知論不否定可能,卻否定具體理論。它否定的理論如此之多,以至於幾乎任何一種流派都與不可知論相沖突。卻與懷疑論不同,不可知論保留理性匯出的不可知這唯一論斷。縱然感性上人不願意承認不可知論,它仍然是理性上基本無法反駁的。

為什麼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反對不可知論?hu-ou2021-07-17 17:10:18

“不可知論”只是虛幻的妄想執著。

“不可知論”是虛幻的妄想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