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國古代為避諱皇帝的名號等原因,在事物的名稱方面做了哪些對今天有重大影響的修改?

作者:由 濟時彥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8-28

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承中,避諱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國學大師陳垣指出:“民國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書當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須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謂避諱。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古之“姮娥”變成了今之“嫦娥” ,漢代的“恆山郡”變成了“常山郡” 。中原本土原本沒有豹子,但是由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為了避諱“虎”字,成語“管中窺虎”就變成了如今的“管中窺豹” 。避諱現象不僅在某些特定時代出現,有的還影響深遠,直到出土文獻的發掘才被發現。

陳垣在《史諱舉例》一書中說,避諱現象“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 。先秦時期語言學發展水平有限,很少有多字同義的現象,一般都是一字一義。戰國時期經典古籍又多是聖人和學者口耳相傳的微言大義,他們以追求經義精確性為己任,改字則會影響思想發生改變,所以戰國時期文獻改字流傳的情況較少。歷史經過秦漢兩次全國性質的政治文化的統一後,隨著官學教育機構推崇經典文獻定本的傳佈,西漢初期的避諱文化也隨之產生深遠影響,我們從近半個世紀以來出土的簡帛文獻和傳世文獻的對讀中可以一窺究竟。

我們今天看到的儒家經典《周易》中,就有一個避諱現象的經典範例。學術界普遍認為, 《周易》經文文字成書於戰國之前。在春秋末期至戰國中後期,孔子及其弟子為解讀《周易》 ,又先後撰寫了七篇十種《易傳》 ,其中成書於戰國中後期的《小象傳》專門釋讀《周易》每卦爻辭中的重點概念。傳世本《周易·師卦》上六爻辭為:“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 《小象傳》解釋為:“大君有命,以正君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人們或許會問,為什麼《周易》敘述的是“國”與“人”的關係,而《小象傳》解讀的卻是“邦”與“人”的關係?

上世紀末,在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指導下,上海博物館收購了一批戰國中後期的楚簡帛書,其中包括一部戰國中後期楚地通行的《周易》經文,這是《周易》目前存世最早的版本,其年代也最接近孔子整理《周易》的時代。該篇文獻後來被刊行公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第三卷)收錄公佈。其中《師卦》上六爻辭為:“大君子之命,啟邦承家,小人勿用。”如若將《小象傳》與上博楚簡本《周易》對讀,即可發現兩者都用了“邦”字。

由“邦”字到傳世本“國”字的轉變,與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有關。

中國古代為避諱皇帝的名號等原因,在事物的名稱方面做了哪些對今天有重大影響的修改?

1973年發掘於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經文中解釋《師》卦上六爻辭為“大人君有命,啟國承家,小人勿用” 。據專家考證,馬王堆帛書《周易》的抄寫時間不晚於墓主下葬時間即公元前168年,此時是漢文帝劉恆的統治時期,漢文帝之父劉邦已經去世,故而傳世文獻中需要避諱不能再用“邦”字,“啟邦承家”就變為了“啟國承家” ,與之類似的比如官職“相邦”變為了“相國”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傳世本《周易》用了“國”字。

但是,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與傳世本《周易》經文仍然存在一處不同,即馬王堆本中的“啟國承家” ,傳世本寫為“開國承家” 。這又與避諱漢景帝劉啟的“名諱”有關。傳世本《周易》應成書於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漢武帝是漢景帝的兒子,景帝名為劉啟,需要避諱“啟”字,故而馬王堆帛書的“啟國承家”此時又變為傳世本的“開國承家” 。

在先秦時代的語言體系中只有“啟邦” ,而沒有“開國” 。“開國”是一個經過了“劉邦”與“劉啟”兩次避諱後才誕生的新名詞。而後隨著“開國”的鞏固,“啟邦”就消失了。

(本文原名《為什麼“啟邦”這個說法很少見?》,發表於《中國藝術報》2020年8月26日,版權保護,如需轉載請聯絡本人)

標簽: 周易  避諱  傳世  文獻  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