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作者:由 梁家銘-大觀園林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4-04

折柳是什麼節日

雖然清明祭祀是肅穆或悲傷的,但與輕鬆快活的春遊卻一點也不矛盾。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在莊重的儀式之後縱情歡樂的節日文化傳統,而清明“三節”之一的上巳節正是一個這樣的節日,何況魏晉以後上巳節就已演變成為一個純粹郊遊宴飲的節日。

清明節的節期前後有十來天,祭祀可在一天內完成,其他時間可以純做春遊。道家的始祖老子曾說過:“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老子》二十三章)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意思說人類同其他自然物如飄風驟雨一般,不能長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終結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現象,因此他不贊成刻意地追求長生。這和只要是盡壽而終,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傷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壽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謂“紅白喜事”的看法是一致的。這樣,祭奠正常壽終的親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傷的事情,只是表達孝敬和思念之情,是在完成一個鄭重的儀式。

而民間一些女性的哭墳,也是儀式性的行為,或是情感的一種表達和發洩。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這些祭祀儀式完成之後,遊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以,人們普遍地將掃墓與春遊結合到了一起。相對掃墓祭祀的拘謹嚴肅,春遊可說是十分輕鬆愉快的,而且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常見的有踏青、插柳、食賜火、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拔河、鬥雞、撲蝶、採百草、植樹……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這種風俗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盛行,《晉書》記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都會出外踏青。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到了唐宋就更風行了。杜甫的“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的“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宋代吳惟信的“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蘇堤清明即事》),都描述了清明踏青春遊的盛景。 但古時踏青,南北方日期不同。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月令廣義》說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要到三月甚至四五月方可見青。總之,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所以民間才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夢粱錄》對南宋都城臨安的踏青盛況,作了這樣的記載:“車馬往來繁盛,堵塞都門。宴於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夢帶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尚猶未絕。” 宋代詞人張先的《玉樓春》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芳洲拾早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歐陽修《阮郎歸》也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清明插柳的風俗,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一說是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因為柳又稱為“鬼怖木”,具有辟邪作用,在三大鬼節之一的清明插柳戴柳,可以保佑家人吉祥平安。以致民間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

清明插柳、春遊,這些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漢人歷來又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柳”與“留”諧音,表示挽留人的意思;而楊柳發芽抽綠時值春意萌動之際,贈人柳枝即含有“春常在”的祝願。《詩經·小雅·采薇》裡就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可見當時就有離別贈柳的風俗,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的心意。

柳樹因其柔美的形態和豐富的內涵,寄寓了人們無限的深情和祝福。所以,清明節時,人們踏青順手摺下幾枝柳條,拿在手中把玩,或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標簽: 踏青  清明  春遊  插柳  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