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大局觀從何而來

作者:由 愛博仕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9-23

20世紀90年代,羅賓•鄧巴經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尺寸與其平均的社會群體規模之間存在相關性。透過大量的實驗及觀察,鄧巴提出,人類個體所能維繫的穩定關係數量在150左右——人們知道其中的每個人是誰,與這些人保持著一定頻率的社會聯絡,也瞭解每個人與其他人的關係如何。這個數字又被命名為“鄧巴數”。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就曾公開表示,微信群中的很多功能都是根據這一理論設定的,如群人數在40人以內時,可以直接加入,而大於40人時就必須得到對方的同意,而大於100人時無法透過識別群二維碼來入群,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微信群成員之間相互熟識,實現溝通效率的最大化。

尤瓦爾•赫拉利和Facebook公司內部的社會學家卡梅倫•馬洛(Cameron Marlow)也都曾表示,鄧巴數為他們的研究及社交網路的建構提供了理論基礎。瞭解鄧巴數背後更深層次的人類學、心理學及社會學背景,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互聯互通的未來社會。

在《大局觀從何而來》一書中,鄧巴更是提出,我們可以運用處理小規模社群的經驗來應對無限連線的網際網路社會,充分發掘個人魅力,在社交生活中掌握傳播、連線的主動權。而《人類的演算法》一書則算得上是鄧巴對自己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的一次總結,人類之所以能夠在漫長的進化史上留下諸多濃墨重彩、震古爍今的藝術印記,正是因為我們具有6大卓爾不群的非凡特質。

“術”才可檢驗。從著名的“鄧巴限度”(又譯“鄧巴數”)到社交網路行為腦的研究,結論不變:在幾百萬年裡演化形成的人類的靈長類心智,尚未獲得超過鄧巴限度的能力,在網際網路時代,平均而言,這一限度大約在150~200人之間。(鄧巴限度是指:“Ameasurement of the cognitive limit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with whom any one person can maintain stable relationships。”我的翻譯是:一個人與他的任何朋友之間維持穩定關係所需認知能力的限制而形成的朋友人數的上限。)鄧巴限度對沉溺,相互梳毛的,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從一個腦容量很小的生物,進化為擁有大局思維的全球物種的,我們把這一程序稱為露西的旅程。

露西的名字源自甲殼蟲樂隊的歌曲《鑽石星空下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因為當化石被髮掘出來時,研究人員的錄音機里正在播放著這首歌曲。露西是儲存最為完好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它和它的家人大約生活在350萬年前。

我們所建立的大型資料庫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更加關鍵的結論。

第一,不同的人所擁有的朋友的數量差別巨大。事實上,數值的波動圍繞

著150這一標準值,普遍處於100~200之間。

第二,這一點讓我感到驚奇,150人的社交圈子中,有一半的人屬於自己的親屬,而另外一半人才是朋友。

在後文中,我們將會探討鄧巴數這一限額存在的原因。但在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向你簡要介紹一下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這個概念。認知負荷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我們的記憶資訊,並依照已知資訊採取行動的心智慧力,在此處,資訊是指我們對社群中其他成員的認知。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一場重要的考試或演講前,大腦中的資料幾乎處於滿溢的狀態。而當我們的人際關係不斷增多時,我們同樣會面對類似的超載問題。我們能記住那麼多人的名字、經歷,並負擔起我們對他們的責任嗎?數字150似乎就代表了我們的認知能力所能承載的極限。只有在這個極限之內,我們才能以一種富有社會效益的方式記憶、回憶和迴應他人。因此,認知負荷所充當的角色其實是我們社交野心的制動器。

5、15、50、150以及500,這些不同層級的數字幾乎就是密友、至交、好友、朋友以及熟人的代名詞。

在所有現代軍隊中,一個連的人數在120~180人之間。連隊被視為軍事組織中的基本單元,它是可以作為獨立實體單獨行動的最小組織單位,連隊計程車兵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一家人。請注意,我們在小規模的傳統社會中所發現的最外層層級是1500人的部落,而軍事組織在部落層級之外至少還會有兩個層級。

在幾千年中所經歷的感情破裂事件。這其中包含了一項出人意料的事實,65%的感情破裂都是發生在親密的家族成員之間(包括表親在內),最大的

單一類項毫無新意地出現在愛情關係上(佔34%)。親密關係破裂的最常見原因是被認定為缺乏關愛,而猜疑和嫉妒則緊隨其後。所有親密關係的破裂都會伴隨著感情親密度的急劇下降,憤怒和痛苦情緒也會隨之而來。

這些群體的結構遵循3倍法則,每一層級都是它前一層級的3倍大。我們同樣看到,大腦的結構是如何為我們記憶他人的資訊以及對這些資訊做出迴應設定限制的。認知負荷壓力不僅存在於個體身上,還存在於社群組織的層級結構中,如狩獵採集群體和軍隊。我們還確立了“冷”認知的重要性:心理化的能力幫助我們去了解人們想要什麼,以及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資訊。這引導我們去學習心智理論以及去研究我們所做之事的情感基礎。

任何研究課題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驗證思想,但這也是最為有趣的部分。考古學家將會接手本章的敘事,並用確鑿的證據來驗證各種思想,事實上,研究者認為,對人類來說,對偶相系和繁衍後代是一樣重要的,因為人類後代的撫育花費巨大。同樣的論點也成為勞動分工的理論基礎。勞動分工是另外一種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社會特徵,它塑造了人類本身:男性依靠狩獵來為妻子提供食物,與此同時,妻子肩負起養育後代的重任——這是終極的投資冒險合作。

露西是南方古猿阿法種中最聲名顯赫的一位。該物種的遺骸表明,他們的腦容量仍舊有限,但在直立行走上有了很大的改觀。

手斧、火、語言,3種元素是緊密聯絡的,這種聯絡的基礎是大腦、身體、物質和環境的協同進化。

定義我們自己。大約300年前,瑞典偉大的動植物分類學家林奈(Linnaeus)為我們貼上了智人(擁有智慧之人)的標籤。同時手斧,手藝、專注與認知負荷的完美結合,有時候,一個符號是如此深入人心,我們因此稱其為標誌,就像電腦上的蘋果圖示或名錶上的商標。這些偉大符號中最早的一個就是阿舍利手斧,我們甚至不知道它是否被有意用作符號。阿舍利手斧成為石器時代的標誌,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從人族到人類的3項共同特徵:

1.音樂和情緒;2.親屬關係和心理化;3.宗教和講故事。

●聯結和社會責任變得更為複雜。

●人類生活在一個人口龐大的美麗新世界中,自身卻只配備了適用於遠古生活環境的社會技能和思維框架。

●社會網路必然依託於特定的規模和特定的張力而存在,它運轉只能是因為人類的過往歷史。在露西課題的研究過程中,人類歷史上的兩座里程碑被順利跨過。

2007年,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1年,全球人口超過70億人。考古學將這些轉折點納入了自己的研究範圍。

標簽: 我們  鄧巴  認知  露西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