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讀不懂的《潛規則》

作者:由 我要改名叫嘟嘟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12-20

讀《潛規則》的原因,在看完《血酬》後憋出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講過,是讀完《大明王朝1566》後去網上找相關分析時加入閱讀清單的。《潛規則》近14萬字,讀完花費6小時,從開始看到讀完,跨越3個月的時間。

讀完本書,我才知道家喻戶曉的“潛規則”這個詞,是作者吳思於1998年在文學雜誌《上海文學》中的一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在書中第17章彙總了潛規則的定義:

1、潛規則是人們私下認可的行為約束;

2、這種行為約束,依據當事各方的造福或損害能力,在社會行為主體的互動中自發生成,可以使互動各方的衝突減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謂約束,就是行為越界必將招致報復,對這種利害後果的共識,強化了互動各方對彼此行為的預期的穩定性;

4、這種在實際上得到遵從的規矩,背離了正義觀念或正式制度的規定,侵犯了主流意識形態或正式制度所維護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當事人對隱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確的認可;

5、透過這種隱蔽,當事人將正式規則的代表遮蔽於區域性互動之外,或者,將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憑藉這種私下的規則替換,獲取正式規則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我想再強調一句。在潛規則的生成過程中,當事人實際並不是兩方,而是三方:交易雙方再加上更高層次的正式制度代表。雙方進行私下交易的時候確實是兩個主體,但是,當他們隱蔽這種交易的時候,就變成以正式制度為對手的一個聯盟。隱蔽本身就是一種策略,這種策略的存在,反映了更高層次的正式制度代表的存在。

讀本書,我能感受到作者對他所寫內容的認識是非常熟悉非常深刻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寫下那些片段是一氣呵成的。後面看到第23章附錄中對作者的採訪,更加明確我這感覺是沒錯的,作者不僅在歷史中找“潛規則”,也在工作中“運用”過潛規則,兩相對照,再加上二十多年的思考與整理,寫起來得心應手。

這種得心應手的寫作感覺,是我所要追尋的。

與《血酬》一樣,我依然不知道該如何寫本書的讀書筆記。我彷彿從書中讀懂了許多官場的規則,又彷彿什麼都不懂,我不能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具象表現(或許與門口保安大哥混熟後相視一笑不刷卡進公司,能算得上是一種潛規則),我去不了體驗這些規則的地方。當然,也不想去體驗。

我只是由書中描述,瞭解到送禮講究一個不落俗套,只叫“紅包”是不行的,“三節兩壽”“使費”“部費”“程儀”“碳敬”“瓜敬”“冰敬”“門敬”“跟敬”……花樣繁多。這些“敬”,最終都會一層層攤派到百姓身上。

送禮有名目還不行,還得有流程,有圈子,有規矩。我再摘抄一段:

清朝官員到北京行賄,先要按規矩到琉璃廠的字畫古董店問路。講明想送某大官多少兩銀子之後,字畫店老闆就會很內行地告訴他,應該送一張某畫家的畫。收下銀子後,字畫店的老闆會到那位大官的家裡,用這筆銀子買下那位官員收藏的這位畫家的畫,再將這張畫交給行賄者。行賄者只要捧著這張很雅緻的毫無銅臭的禮物登門拜訪,完璧歸趙,行賄就高雅地完成了。

我只感覺厲害,真厲害!

看過本書,我覺得自己對歷史對現在的瞭解都是極少的。我想對歷史知道多一點,多瞭解一些歷史常識,於是將《二十五史簡明讀本》加入書架讀了起來。現在看不懂的內容,或許對歷史知道多些後,便能懂得多一些。

是的,我猜看書就是這樣:一本書講一個點,一個點關聯另外一個點,於是會找到另一本書;一本一本看,自己對這個點的認知就會慢慢飽滿起來。

本書的推薦語是:“想知道過去的官場規則麼?想了解過去官吏與百姓的關係麼?想知道‘迷信’的作用麼?試試看《潛規則》這本書吧,歷史是會重複的。”

標簽: 潛規則  本書  規則  隱蔽  正式